玛哈村的故事
泰东北有一个地方,
我们称之为“玛哈村”,
并在那里演绎了几段平淡而难忘的
乡
村
故
事
哈哈
一年前
The first story
白
1
我哭了。
上一次是在一个星期之前,辅导已久的学生们在孔院的两项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在工作完毕后骑着自行车从孔院飞奔去学校找正在等着我一起庆祝的学生们的途中,那慢慢模糊视线的,是喜悦的热泪。
而这一次,是伤心的——我突然听说下个学期我就无法再留在现在的这个学校了。当初踌躇满志地选择了走志愿者之路,因此如今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任。按照惯例,留任一般都会留在原来的学校,所以我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下一学年自然而然地依旧能够和这些可爱的学生们朝夕相处。然而,由于孔院工作安排的需要,下学年要兼顾孔院办公室的工作,不得不转到另一个学校。这种心情,绝对比一开始就决定了要离任的志愿者们更为沉重。
哈哈
誓言
The second story
白
1
飞机重重地降落在素万那普机场的跑道上,我对这个小别一年的国度说:“我回来了!”
大三时在泰国清迈交换学习了一年,深深地被这个国度吸引,在临回国时,我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我信守诺言回来了,而如今已经换了一个身份。当我还是一名交换生的时候,就经常去观摩中文系举办的各种汉语比赛以及文化活动,也经常和泰国学生们进行交流,还和他们去汉语支教。而现在,我有机会也有条件做得更多、更好。
哈哈
玛大孔院
The third story
白
1
庄重的赴任大会现场,我正襟危坐,内心却激情澎湃。汉语教师志愿者生涯从这一天起就要翻开篇章。
由于派往地区是既定的,所以并不忐忑,不像分在其他教委的小伙伴们,如等待宣判一般,等着念到自己的名字然后由相应的学校老师举着牌子来认领。
赴任大会后,我们坐上了前往玛哈沙拉坎的校车。
路途异常漫长,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达了玛哈。那时已华灯初上,还未来得及一睹小城芳容,便被安顿在了旅馆。感觉一切都还是那样的不真实。
第二天,当我从车上下来,仰头看到那早已偷偷在照片里看过无数遍的招牌,还是忍不住一字一字地念道:“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
那一刻,我才真真切切地知道,我已经站在了玛大孔院的院子里,我已经成为孔院的一份子。
入口两旁红色中国结式路灯,很有中国特色;红白相间的办公楼简洁大方,点缀着中国元素;旁边的荷花园花开争艳,中式园林内亭台水榭,湖光荡漾;室内更有琴棋书画服饰等装点得古香古色。
这里比想象中好多了,我一下子爱上了这里。而我知道,这份爱,一定在比选择对外汉语专业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还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会不会结束。而正是这份爱,在日后更是日益增长,鼓舞着自己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加班熬夜的日子。
玛大孔院与当地政府及管理机构合作紧密,有着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孔院的志愿者教师们被派遣到各个合作教学点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参加汉语比赛,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提高所在学校的汉语水平。而当孔院要举办文化活动时,则要将志愿者们召回以筹备活动。以比赛促进教学,以考试检验教学,学生们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我,提高汉语水平,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及热爱。
起初,在教学点辅导学生参加比赛活动,我感到很快乐很幸福;后来,我负责孔院活动部的工作,策划、筹备并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各学校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我感受到了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感。
孔院还为学生们开办汉语体验营,带领他们走进中国文化的世界,认识剪纸、中国结、书法、中国画、功夫、中国菜、中国歌曲舞蹈等等;孔院还为符合条件者提供奖学金,推荐国内高校,让他们有机会到中国留学;孔院还组织访华团,让当地的领导、师生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汉语,体验文化,实地考察;孔院还帮助学校将汉语纳入教学体系,帮助大学开设汉语课,建设中文系......
孔院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实际上孔院已经在当地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两国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并在方方面面都起着推动作用。
哈哈
玛哈男校
The fourth story
白
1
当我接过教学点安排表时,着实被“男校”这个词吓到了!这个学校是不是只有男生啊?
当我走进这个校园时,才发现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只有男生以及似是而非的“男生”。美丽的校园内,男孩女孩们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啊哈,“男校”也有女生。
其实,这所学校的全名是沙拉坎皮特亚空中学,是府级重点中学,有四千多名学生。其前身是玛哈沙拉坎府男子中学,现在只是沿用以前的名字而已,男女生比例正常。
浅蓝色的办公楼,橘黄色的新教学楼,宽阔的运动场,外观典雅的食堂等,无一不在增添我对这个学校的好感。
外语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年纪都比较大,但是都很友好。自从向大家做了自我介绍并赠送了从中国带过来的小礼品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融入了这个年纪跨度极大却每天都欢声笑语的办公室。办公室里还有另外三个汉语老师,其中一个是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另外两个是一对云南夫妇。他们对我都很照顾,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我教的是高二普通班和高三英汉实验班的学生。普通班每周一节汉语课,每节课55分钟。由于每节课都紧密相连,没有课间休息,所以学生们要么迟迟才进教室,要么在老师进教室以后再打报告说要去上厕所,最后满打满算能够上足30分钟已经是万幸了。不过大部分学生对这每周一节的汉语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高三英汉实验班的学生汉语基础挺不错,我给他们上的课程是本地汉语导游培训课,结合当地具体的美食及景点,主要以说为主,经常要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倒也比一般的基础汉语课生动有趣一些。我为他们布置的期中、期末作业是到实地录制导游视频,介绍当地景点,或自编自导自演中国歌曲MV,自己拍摄剪辑,倒也颇受学生欢迎。此外学校还让我每周用两节课专门给他们讲解PAT7.4(泰国高考汉语能力测试),那难度简直就是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的笔试或者是考研题的程度,好在还有泰语护体,不然真是死得很惨了。但是到了下学期,他们就都忙于准备高考,联系大学,几乎不上课了,因此也难得一见。
虽然我没有给高一、高二的英汉实验班的学生上课,但是他们却是和我最亲密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参加各种汉语比赛的主力军,每次比赛前,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辅导、排练,这种接触比课堂上任何的交流都要亲近。久而久之,彼此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最感人的是学生们不服输的劲头,当他们知道自己还做得不够好时主动要求加练,作为指导老师的我内心涌过一股暖流,心想若是不尽力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做到最好则实在愧对这份坚持。
“再来一次!我一定可以做到!”在组织学生准备汉语影视配音大赛期间,学生不满于现状,在训练时主动提出加练,力争取得突破。我其实想让他们慢慢来,毕竟配音是很高难度的事情,要背熟汉语台词,还要和电视画面对口型,模仿剧中人物口吻,语速和情感也要考虑……对于母语使用者尚且不易,何况是一群刚学汉语一两个学期的外国孩子。但是他们一再坚持,这让我备受鼓舞。最终他们确实也拿到了第一名。
第一年,学生参加“十大中文歌手”,由于用嗓过度,飙高音时破了,最后只拿到第三名;第二年基本是原班人马卷土重来,最终夺得冠军,歌手及伴舞们相拥而泣,这画面令我感触颇深,也转化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我平时一般早上七点半出门,走到路口等每十分钟一趟的一号线“双条车”,车上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也有认识的本校学生和我打招呼。有时候车上坐满了,便站在车后部扶着栏杆吹吹风,偶尔也坐到副驾驶座和司机大叔闲聊几句。
不到十分钟,就到学校了。走进校门口时,当值的老师和学生们便齐刷刷地行合十礼并笑容甜美地打招呼。美好的一天就从这一句动人的“萨瓦迪咔”(泰语,意为“你好”)开始了。走在校园里,时不时还会有学生以汉语打招呼。
“老师好!”
“早上好!”
“你好!”泰国老师或者校领导也忍不住跟着学两句,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重复着,但是却倍感温暖。
和同事们关系越来越密切,经常一起聚餐;学生们也渐渐喜欢这样一个年纪相差无几的老师,开始约我去吃饭,逛夜市,去郊外玩……
一切都那么美好。
毕业啦!
哈哈
玛哈村
The fifth story
白
1
玛哈沙拉坎是泰东北的一个府,因为不发达,且规模还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县,所以大家都戏称之为“玛哈村”。这昵称里也包含着大家对这个小地方深厚的感情。
玛哈村没有山,降雨较少,地不广人不多物不博,但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幸福。
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我每天都在路边等着坐双条车去学校。看着车上穿着各校校服的学生,赶早市的妇女,到庙里烧香的老奶奶,感受着这小城的生活气息。后来,云南夫妇便将家中闲置的自行车借给我。虽然车是粉红色的,但我却不觉得别扭。每天骑着它上下班,有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只是大街上骑自行车的也就只有我一个,不免获得颇高的回头率。不过最让我高兴的莫过于再也不必担心由于辅导学生而错过末班车了。曾经有过因辅导得太晚而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的事迹,这让泰国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于是,从那以后,我便过上了迎着晨曦上学,顶着月光回家的生活。每天都尝试着不同的路线,穿街走巷,比较阿姨们的手艺,哪家的糯米饭比较香软,哪家的烤鸡更香嫩,哪家的ส้มตำ(Somdam,“凉拌木瓜丝”,为泰国特色食品)最美味……
小城故事多。在玛哈村的点点滴滴都汇入我的记忆长河里,待年迈老去时,舀起一瓢煮水品茗,还能想起那些年的玛哈村的故事。
©小玛哈
哈哈
后记
Postscript
白
1
后来,经争取,竟如愿得以再留在男校,能够在此任教两年,这是何等的幸运。
但一年光阴何其短暂!此刻竟如在一年前,又到决定去留时。但是,这一次,我不再落泪。哪怕自己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爱得深沉,也仍然决绝地选择了归去。或许,这两年的青春已经对得起自己的专业抱负。
愿汉语之花开遍,在每一个有故事发生的地方。
玛哈村的故事第二季完结。
编者按 小淅老师有话说
小伙伴让我分享一些志愿者经历,适逢期末有点忙懒,于是从邮箱里找到这封旧邮件。
这是志愿者提交给汉办的《光荣岁月》征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看出来,除了后记是第二年临近结束时沿用旧文而加上去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第一年写的。由此可见小淅老师的笔头锈迹斑斑不无道理,果然是忙懒。
当然,也欢迎你来分享你的故事。小淅老师面向广大汉教小伙伴约稿啦!
图/文|凌小淅
THE END
从志愿者到公派教师
凌小淅
WeChat : lingxi_24
E-Mail : lingxi_24@126.com
2015.5--2017.3
泰国 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 汉语教师志愿者
2017.9 至今
巴基斯坦 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 公派汉语教师
◆
近期文章:
见闻感想
经验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