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风采】“我最在意的身份是教师” :钟秉林先生

钟秉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09-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钟秉林先生

钟秉林先生,1951年7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197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机械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前往英国进修,1994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至2019年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2008年至2018年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钟秉林先生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国际副校长等。

钟秉林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风险预警研究》、面上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8部专著,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钟秉林先生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者和践行者,与中国教育改革同向而行。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改革是核心,其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将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转变贯穿始终。担任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和参与了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保障机制改革等多项教育改革。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改革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制为抓手,主持推动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转型。

钟秉林先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批判与建设结合,重视跨界研究。工科学术背景赋予了他从教育系统外部思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主张“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他经常说自己不是教育专业科班出身,但始终坚持用宏观视野、系统观点研究教育,他的学术目光驰骋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他认为,教育研究者要规范政策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与实践深化,把“批评性”和“建议性”意见结合起来,提高咨政服务水平。教育研究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注重“跨域”研究,即能够打通不同层次、类型和领域的教育研究。

钟秉林先生有一大串头衔,但他最在乎的身份是“教师”。第一次与教师工作结缘,是他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延安插队时,在村小当起了代课老师。在那间四个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的简陋教室里,他首次体会到为人师的幸福,更让他对教育始终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人人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成为他毕生孜孜以求的教育梦。2012年,卸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之职后,他最珍视且引以为傲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他悉心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中青年研究人员搭建学术平台,倾心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他崇教爱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学生的需要有求必应,逢年过节会请留守学校的学生一起吃饭。无论在别人眼中他是怎样令人仰慕的专家学者,在学生眼里,他只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钟老师”。他提携后辈,关心青年学者的养成和发展,无论多忙都会坚持参加师门每个月的学术沙龙。从延安村小代课教师到如今资深的专家学者、教育家,不变的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炽热情怀。他有很多社会兼职,但他说他最在意的身份始终是“教师”。


THE  END

往期推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2期期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投稿须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设有“教育史专栏”“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师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栏目。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AMI 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

        三、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需标明收稿日期,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批号。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已获得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研究生。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忌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 等用语。摘要一般300-400字。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便于检索,忌用一般性的词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之间用分号隔开。

         五、正文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一般写法为一、(一)、1、(1)、1),不宜用圈码(如①、②等)。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论证过程合理、结论具有创新性。学术规范,文稿完整,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一概不予刊发。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六、注释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亦可归入注释部分。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须采用原始资料,杜绝使用二手资料。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置于方括号内。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

        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其标识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相关规定执行,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

        八、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优稿优酬。

        九、本刊实行三审制,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

        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查重率不高于10%,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

        十一、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并寄交电子文稿(word格式)。

        十二、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删节,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十三、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摘录、复印,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

        十四、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可另行处理。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教育史  高等教育:gaoxiaoli67@163.com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fenglin@hebtu.edu.cn

 教师与教师教育:fenglin@hebtu.edu.cn

 国际与比较教育:jianghuili0512@163.com

 课程与教学   学前教育:huosujun08@163.com

 教育理论及其他:jiaoyub@hebtu.edu.cn

 三、电话咨询:

 教育科学版:0311-80786366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李佳琪

审核:谷更有、孙秀昌、高小立、姜惠莉、霍素君、冯琳、孙武、孙斌、李阳、寇文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

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