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毒阴险,一直内循环?丨如何理解张文宏的最新解读?

维罗阳光 2022-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洋富商 Author 南洋富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南洋富商”

ID l nanyangfushang

作者 l 南洋富商



原标题:

南京德尔塔病毒促使全国接受压力测试?

如何理解张文宏关于疫情的最新解读?




张文宏的观点注定引起争论



以前,张文宏医生是个大嘴巴的医生,无论是做讲座,还是接受采访,都是「急智型」人物,无论别人当场什么问题,随口就发表一大堆意见。但是这几个月来,他逐渐减少了这种露面。

向下滑动查看



张文宏医生的微博最近很少发文,大约每个月发一次。他也不发只言片语,而是发一段「小论文」。在当今的网络话语环境下,或许这样做才能尽量避免被人断章取义、而遭受莫名其妙的围攻。



大家三观不同、知识结构和信仰不同、气质个性不同,面对疫情,立场也会截然不同。


疫情在全球成为人群撕裂的导火线。


别的事情政府如何处理,民众不一定觉得跟自己密切相关,即便观点不同,也不至于吵得天翻地覆。但是抗疫政策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工作、财务和人身自由,它比别的问题更容易让大众为自己的利益而抗争。


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马克龙政府颁发各种限制令,但是很多信奉「不自由毋宁死」的法国人,上街暴力抗议相关政策。他们反对隔离,反对封城,反对集会禁令,反对绿码制度,反对强制注射疫苗。


中国民众虽然不像法国人那样在街头冲突,但是在微博、微信群、日常聊天中,各种观点分裂也无处不在。


无论张文宏医生发表什么观点,肯定都会引起各种争论,这是很正常的。没有谁的观点是绝对正确,也没有什么防疫做法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要说服别人也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我也不会说什么观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只是谈谈按照自己个人的理解,解读张文宏关于最近一波南京疫情的微博。



01 现下只能和新冠长期共存



早在武汉封城期间,张医生就认为:没有疫苗是万万不能消除新冠病毒的,但是有了疫苗也不一定能消灭新冠,正如流感疫苗经过这么多年研制,有效率也就是60—70%,并没有跟得上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


这也不是张医生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全世界许多疫苗专家和临床医生的共同观点。他们熟悉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了解疫苗研制的困难。


但是,即便是被看好的mRNA疫苗,对德尔塔异变病毒的抵抗力也很有限。


人们用更形象的说法描述现在的新冠疫苗:「安全带」。安全带不能保证你不出交通事故,也不保证你出车祸不会死,但是可以减少你出事故后的死伤率。



02 逐渐开放



这一点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


有人认为张医生的观点仅仅代表他自己,绝不可变成国家政策,如果国家真的开放,减少封锁,导致疫情大流行,无数人的生命就会失去,生命高于一切,任何以民众生命为代价的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这些人非常支持云南边境果断筑起高墙和铁丝网的做法,认为这才是英明决策,他们也主张减少国际人口往来。


但是,如果从国家经济角度看,隔断对外交流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因为疫情而对外严锁国门,结果可能是其他国家都互相开放后,建立了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世界经济体,中国一夜之间回到加入WTO之前的孤独困境。


「内循环」可以解决问题吗?或许可以建立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社会。但是,靠各种封城、隔离、严控方法防疫,即便是国内经济也深受伤害。


中国人在房产和孩子教育方面投入太多,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消费来支撑「内循环」——只靠房地产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有关部门发言人说,中国的「灵活就业人口」已经高达2亿。


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震荡,资产恐慌,会带来新一轮经济问题。财政已经越来越吃紧。

向下滑动查看



一旦中国因为锁国防疫成为一个脱离世界产业链的国家,「灵活就业人口」就会继续大增,会带来一个比疫情可怕得多的大萧条时代。


所以,即便是忍受疫情长期存在,也要尽快开放,放宽管控。不仅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



03 南京或许会成为一次抗压试验



南京人调侃说:全中国到处都在抓南京人隔离,那些路过南京的人都被抓去隔离了,但是南京人却依然上班,尤其是那些有绿码的穷人,正冒着德尔塔病毒和烟花台风带来的大雨上班。


南京疫情或许会在接下来的一二周发现更多的阳性报告。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极强,尤其是通过张家界游客的传播,已经在全国各地弥漫。


如果按照以前的「严防死守」,很多地方都会采用「石家庄模式」——把传染较多的某些村镇的几千、几万人先严格封锁,再集中到规定的隔离点进行一人一间的单独隔离。


这种做法一直奏效,一旦出现案例,立即清零。


但是,如果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回到与其他国家自由出入的方便状态,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境外输入病例」,而且随时会像今日的南京或张家界一样经过二级、三级传播,而在短短几天扩散到诸多省市的情况,这种「石家庄模式」的做法,或者大规模封城的「武汉模式」、「瑞丽模式」,时间久了或许会成为不可承受的代价


所以,换一种思路就是:不再一出现感染案例就努力清零,而是允许它存在,只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现在的新冠死亡率已经很低,这得益于其他疫情严重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病例和治疗案例。据张文宏医生的介绍,本周的死亡率更是低到0.1%,这已经是一个接近流感的死亡率。


只要死亡率不是很高,对疫情不再强调「清零」,而是只要不严重到挤兑医疗资源,就允许它存在,把它视为另一种流感(流感也是每年夺去大量老年人生命的传染病)。


南京传播出去的德尔塔病毒会成为一次对「严防死堵」和「清零」做法的挑战——它的传播力让各地都无法短期内做到清零。


这次南京疫情会迫使大家测试面对「与病毒共存」的局面,会有很多人感染,但是不会有很多人死亡,毕竟疫苗对死亡率还是有效,治疗经验和医疗资源也已经大大提高。


如果这场被迫的「压力测试」显示大众可以接受「与疫情共存」,或者被迫适应与疫情共存,或许接下来的措施就是一边普及疫苗、一边进一步开放,最终在不远的将来(比如半年多时间)就融入全球开放国家联盟,世界重新打通。



04 动态的疫情控制



去年,张文宏医生提出上海的防疫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动态清零」。允许很多人入境,承认不可能做到彻底清零,但是可以在发生后通过大数据防疫,而阻止疫情扩散。


未来的措施,或许是从「动态清零」变成「动态维稳」。不是努力把疫情清零,而是让它在人群中保持稳定的感染率。


新加坡的新做法,就是一种「动态维稳」。不再统计每天感染人数,一旦感染人数多了,就提高防控等级,比如聚餐只能二人一桌。一旦疫情稍微放松,就允许五人或更多人聚餐。随着疫苗普及率和防治技术的增加,新加坡也会不断放开。


这种「允许疫情存在」的做法,在死亡率降低到0.1%的今天,或许已经成为民众可以接受的风险。


如果通过病毒的自然感染来维持人群中的抗体浓度,这样即便长期与疫情共存,死亡率也不会太高。这就是当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倡的「群体免疫」。


而一些硬核风格的国家,比如瑞典,一开始就是这种姿态。


而其他国家,采用更谨慎的办法,先严防死堵,逐步推广疫苗(即便仅仅是「安全带」级别的保护),然后在死亡率降到很低的时候,再慢慢过度到「群体免疫」的时代。


如果没有办法彻底消灭病毒,而人类又不能容忍地球隔绝带来的严重后果,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或许是更好选择。


虽然这肯定遭受很多人反对,但是从世界上诸多国家的政策改变看,这已经是未来的必定结果。



喜欢本文,请点击 ‘分享’ ‘点赞’ ‘在看’,给个三连,非常感谢。如果星标‘维罗阳光’就更好了。

好文推荐↓↓

隐退的张文宏,我们心里珍藏着……

事实已经证明丨疫苗普及不等于万事大吉

张文宏凌晨紧急发文,解读南京疫情跨省传播

疯人院里岁月静好,只要你没有不满,也不会反抗

南京疫情丨武汉后最严峻的新一轮?严防死堵何去何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