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朝灭亡真正原因丨不是腐败,而是花生白薯?

维罗阳光 2023-11-30



明朝灭亡真正原因

不是腐败,而是花生白薯?




为何陕北闹饥荒?

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

不对。

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

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

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

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

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

崇祯时,都督卢象升 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

“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

不是。

农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

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

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

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

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

原因很简单:

同为职业军人,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你说谁的斗志强?

而且,官军也闹粮荒,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饿极了,也造反了。

这个现象,人类史上叫做“马尔萨斯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

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人口也会跟着增长,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

那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节育,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

另一种办法,马尔萨斯也说了,但不赞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杀戮,杀到最后,人死得差不多了,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

这样便是恶性循环:

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

据记载,义军狠,官军也狠,双方疯狂抢粮,叛乱席卷的四川,最后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农民,最后部队内部互相残杀,吃自己人的肉,惨不忍睹。

除了节育与杀人,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

答曰:有。

正在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

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欧洲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来的马铃薯,马铃薯最先到达爱尔兰,而且来的正是时候。

爱尔兰不适宜谷类生长,粮食问题向来严重。

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英国人又殖民爱尔兰,把好耕地抢走了,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点东西糊口,经常闹饥荒。

马铃薯改变了这一切。

爱尔兰人发现,贫瘠的土地种出的马铃薯足够养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费什么力气。

于是10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300万猛增到800万!

德国、俄国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从而结束了欧洲北部的营养不良症和周期性饥荒。

原先,欧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为小麦在这里长得很好,马铃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北移,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

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花生、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

这些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

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

而且一年可种数季。

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240斤。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

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

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

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

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

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这就是“粮食政治学”了。

读史者不注意及此,整天揣摩帝王将相,那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明朝那些事儿》最经典8句话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是强大的。

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征,就是自认为聪明。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