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无趣的人相处,简直就是牢狱之灾

维罗阳光 2023-11-30

都是打开国门丨相同的开端,不同的结局

都是打开国门丨相同的开端,不同的结局

都是打开国门丨相同的开端,不同的结局




和无趣的人相处

简直就是牢狱之灾

先知书店





和缺乏好奇心的人生活在一起,厌倦是迟早的事情。但很多人没有在关系的初期注意到这一点。

如果自认为还算一个对世界有点好奇心的人,找到的另一半是一个缺乏好奇心的人,那自己不断的成长需求,就会不断的和对方的故步自封产生矛盾,也就共同无法体味生活的趣味和乐趣,最后分离也就是大概率的事件。

一个人是不是有意思,是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观察:



永远只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最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意思的,是通过观察话题的多样性。我认识一个女性朋友,我和她认识五年了,五年来几乎每一次见面,她都在讲她害怕丢掉现在这份工作。

像她这样的人,你身边也一定有——和她聊天是聊不出什么新东西的,要么永远在抱怨工作或者伴侣,要么永远在纠结一些讲了几百遍的陈芝麻烂谷子。

和这种人尬聊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她的世界就只有那一亩三分地。你会发现你们聊天的话题兜兜转转,最后总是会被她绕回那么三两件她感兴趣的事情。

这其实还反映了这人的话题和知识储备极为贫乏,贫乏到不足以支撑一段开拓性的对话。人的话题储备是通过好奇心在几十年中逐渐积累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和这种人生活就是一场漫长的牢狱。



“你懂这有啥用”?


注意观察一个人的口头禅是不是“所以又怎样呢?”、“你懂这有啥用?”、“…so?”。

“我在学西班牙语”——“你学了能干嘛?”

“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建筑”——“所以呢,你研究这有啥用?”

这些话是聊天的大杀器,足以掐灭掉任何有意思的火花。一旦以“有用”与否,作为学习的唯一动机,分分钟扼杀掉对新知的全部兴趣。

好奇心强的人,会广泛涉猎大量的“无用”技能——调酒、野外求生、手工。这说明这个人对知识的索取无太多功利性。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非常排斥,视为浪费时间。

因为好奇心不足,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去学无用的东西,和这种人生活在一起,你的兴趣广泛度会被打击和压缩,逐渐成为一个无趣而“有用”的人。


不看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你不妨在身边做个调查,问下周围人最近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一个月内?一年内?记不清?),再让被调查的人报出一本最近看完的书的书名。

结果肯定不会有意外:能坚持长期买书看书的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人,自从离开校园后就彻底不再看书了,一本也不再看。

所谓求知欲,其实和好奇心是一体两面。缺乏对未知的好奇,自然也就无法从探寻未知中找出趣味来。

因而大部分人的学习阶段,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非常短暂,一旦离开校园后就完全停止了学习。所以毕业多年后你去和她聊天,会发现她好像被冻在原地似的,多年尺寸未进。

而爱买书爱看书的人,往往都是多少能从读书中寻到一点趣味来的人,和前一种人本质上就不是一个物种,三观也不会非常一致。



对“人”没有强烈的好奇心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一种人,不管是和出租车司机、菜市场卖菜的大妈、还是旅途认识的人,都能够很轻易的建立联系,侃侃而谈。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源于对陌生人强烈的好奇心。而另一种人,则完全不想了解别人,也很少和陌生人主动交谈。

普通的中国人对陌生人通常敌意较重,尤其我们父母那辈人,很多一辈子只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也从不参加有陌生人的聚会。

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就是一个筛选有意思的陌生人的很有效率的方法。就像陌陌以前有句话我就很喜欢:总有新奇在身边。

我很早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手机里装着某些移动社交软件的人,通常更好相处。因为这其实是一种筛选,她能装这些软件,至少说明这人 对与人交际有需求,对陌生人没有非常大的敌意和提防,和这样的人沟通 通常相对会比较轻松。  

玩社交软件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接触到和你的阶层千差万别的人。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是最低成本的乡野调研。



永远只点自己吃过的菜


吃饭从来不是小事,我发现很多人严重低估了饮食习惯和口味 对一段长期关系的重要性。要知道,吃什么或不吃什么这种事情,其重要性对人类来说,足可掀起无数次战争。

饮食口味至少反应了三件事:

1, 原生家庭打下的贫富烙印
2, 对既有习惯的保守程度
3,对新事物的尝试意愿

这三点放在任何一段长期关系中,都是非常致命的issues。

从来只点自己吃过的菜,这只是一个表现,更深刻的原因是,他们内心深处拒绝任何改变,是坚韧而保守的人。这类人还有个特征是地域观强烈,对自己的家乡有着非常偏执的认同,对其他地方的人和事物,则有着莫名其妙的贬低。

和这类人交往是很疲惫的,因为你永远要去迎合他的习惯,而他则不会为你做出任何调整和改变。



自我设限


有种人,通常不管待在哪个城市,也只会在住所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去远方了。归根结底,旅行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是有收益和成本的。觉得收益大于成本的人会热衷,觉得成本大于收益的人会排斥。

对一个国内中等收入的人来说,为期一周的旅行,机票酒店往往要消耗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因为这些人缺乏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探究兴趣,所以从探索中能获得的快乐,不足以justify旅途劳顿和金钱消耗。

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究欲其实挺可怜的。陷在一个地方而不移动,这本身就会加剧一个人的既有偏见,假以时日往往心态更趋保守和顽固。

诸位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父母那辈人,是不是老了以后经常爱出去走动的人更好相处?但凡老夫妻满世界跑的,一般和子女的关系都能较为健康轻松。



对外国人与文化是一种抵触状态


其实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并不那么深;而在有限的认知内,也充满了错误和偏见。

尽管互联网和信息流通已经到了今天的地步,但我仍发现,对外国的了解和热衷,依然只是大城市中产阶级才具备。

一个人好奇心强不强,其实可以通过对外国的兴趣来体现,越是小地方越能体现。因为小地方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少,普通人对外国文化没有掌握的必要性。这种地方能对外国的一切,保持长期的热情,才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开放性。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是不会被母国束缚住的,他们能跳出中国人的思维范式,去看待世界上的其他人。



编故事的能力为零


要知道什么是脑洞大?所谓脑洞大的意思就是,能考虑到事件所有的可能性。

网上你能看到的许多瞎扯淡,比如什么阿笠博士/毛利小五郎,才是黑暗组织幕后大boss。机器猫的黄粱一梦、暗黑大结局之类的,都是这类脑洞特别大的,有意思的人想出来的。

这反映了一个人联想能力强,有发现事物间隐含联系的能力。和这种天马行空的人在一起,会非常好玩。一旦你接触过这种人,再去面对生活不懂得发现的人,必然是味同嚼蜡。

无趣的人有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脑洞小,无脑洞,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脑洞。在读书的时候 体现的并不深刻,因为传统应试教育无法测量发散思维,只能用标准答案考核人,也就无从奖励编故事这种创意性的能力。于是那些无趣无味,但背课本比较强的人,就被选拔了上去。

这就是为什么,从交友的角度看,学历并不能保证对方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迟钝,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低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社会名流,商界大亨 往往年纪很大了,还对新事物了如指掌?比如一个普通的70岁老头,可能智能手机都玩不利索;而一个70岁的企业家,却对互联网新风向如数家珍,尽在掌握。

好奇心强的人,对周围世界有一个自动在线的雷达,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所以这类人对时政、时尚的东西,敏感性特别强。什么东西才刚刚开始流行,他们就能很快捕捉到。

因为在大家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就能察觉到趋势即将改变的端倪,这种人如果去做生意,往往具有先天优势。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往往在这方面则有明显劣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不敏感,经常满世界都开始流行一种新东西了,他们还一无所知。

迟钝是一种能力缺陷,说明了一个人生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丰富性,都非常有限。没有好奇心,会让你的信息库长期处于停止更新状态,失去对生活的激情。最重要的是,它还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很多机会。


信服权威


缺乏好奇心的人在试错这件事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小心翼翼。他们是规则的遵守者,是规则把他们带到了今天的中产阶级位置,因而他们对“犯错”这件事非常之恐惧。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位高权重者赐予的,所以他们对权威有一种先验的盲从。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权威都是正确的。但一旦权威和他们出现了利益分歧,这些人反应过来的时间,要比另一种人慢好几拍。而聪敏的人,则能迅速意识到不对劲。

好奇心强的特点就是,经常怀疑众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他们这类人对已成定论的东西,没有先入为主的倾向,所以对一切新事物都保持开放性态度。只要新的说法能给出自圆其说的依据,他们会把这种说法和定论放在同等地位评判,所以他们更难被权威带偏,也更容易形成自身独一无二的世界观,甚至自己的粉丝和拥趸。



结语


好奇心对人的发展有多重要?

我们很容易把生活过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很少有新鲜的事发生。虽然缺少一些新奇和刺激,但是和自己熟悉的一切度过每一天,也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全。没有好奇心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就是去过的地方少一点点,朋友少一点点,而已。

但你要知道,好奇心这个东西,看似无用,但潜移默化会影响你整个人的思想。思想一变,行动就变;行动一变,习惯就变;习惯一变,性格就变;性格一变,命运就变。

这里的机会少一点点,那里的见识少一点点,朋友少一点点,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形成巨大的人生鸿沟。

对有好奇心的人来说,世界就像个大游乐场,永远可以发现好玩的东西。而没有好奇心的人,当他们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事物,就会拒绝、排斥,甚至恐惧,他们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

只有找到也对新世界充满求知欲的人,你们新信息同步的频率才能相仿。和有好奇心的人在一起,才能真正的避免审美疲劳。

但,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一个有趣,有好奇心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而确立好奇心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在这个自我撕裂最严重、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世界观成为链接人与人的新“媒介”。而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更是急迫之需。因为我们的行动,源自头脑中的观念;而头脑中的观念,都是由世界观奠定。在今天这个信息井喷,价值观撕裂严重的时代,世界观更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正确的世界观更有助于升级认知,为个人成长赋能。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一部塑造世界观的好书《世界观》。不同于其他侧重哲学概念和理论的作品,本书融入了前沿的科学元素,全书通俗易懂,帮助我们迅速建立人生底层的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