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居延新简《传置道里簿》地名新证

王含梅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居延新简《传置道里簿》地名新证王含梅


[提要]西北汉简里程简是汉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地理资料之一。本文综合运用考古资料、实地考察、地图等多维路径对古代地名进行地望约束,对居延新简《传置道里薄》中的获置、义置、平林置的地望提出了新看法。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地名考证需要充分考虑文献资料、实地环境、里程数据、考古遗存的规模与性质、区域交通的古今差异以及各类机构的具体职能等条件,深入理解文本的社会属性,方能形成完善的证据链条。

[关键词]居延新简;《传置道里薄》;置地名




西北汉简中的里程简是目前所见最为系统的古代交通地理资料之一,是汉代丝绸之路存在的 强有力的文字说明。居延新简中的《传置道里簿》(编号EPT59 • 582)记载了长安西至张掖郡池的传置机构、里程数据和交通路线;悬泉汉简里程简(编号90DXT0214 • 1: 130)记载了张掖郡苍松西至敦煌郡渊泉的类似的地理信息,两篇简文内容相互关联,可基本勾勒出长安至敦煌的路线,即丝绸之路陕甘境内的北线。相比传世文献,里程简记载的地名、里程、路线信息更加翔实具体,为我们研究汉代西北史地与邮驿体系等问题提供了便利。学者对汉简里程简地名的考证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双全、李并成、郝树声、宫宅洁、张多勇、郑炳林等人的工作,无论从考证的结果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提出了不少新见,但以往研究多关注《传置道里簿》所记的县道,对“置”的关注不多。正是基于里程简地理信息史料的精细化,就研究方法来看,地名考证已不是单向度史料或方法、简单的描述性判断所能满足的,以地名沿革、方位、路线走向、里程数等多项条件对地望进行约束,满足的限制条件越多,可信度也就越高;同时,就研究精度而言,里程数据的精细也是地名(主要是县名)考证所不能满足的,还需要明确这一地名具体指向的行政机构和场所。以下对居延新简 《传置道里簿》中置、义置、平林置的地望重新考证,以期更好地理解里程简的性质,并对路线复原工作提供参考。

《传置道里簿》记载了长安至池共20个传置,上下分4栏,每栏从右至左分4行抄写,计16行,介绍京畿段、安定段、武威段沿途驿站。简文内容如下: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置三十五里,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好止至羲置七十五里……(第一栏)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第二栏)

……媼围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里九十里,里至婿次九十里,婿次至小张

掖六十里......(第三栏)

……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至钧著置五十里,钧著置至屋兰五十里,屋兰至池五十里……(第四栏)



一、

置是《传置道里簿》所记从长安西行的第三站,道里簿载“茂陵至获置三十五里,置至 好止七十五里”。传世文献中并未见“置”的相关记载。“置”属于置类机构,《汉书•文帝纪》: “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居延新简中的“置”名不止一处,另有义置、平林置、居延置、钧著置等,除此之外,多为见载于传世文献的县名。悬泉里程简的情况大抵如是。从《传置道里簿》作为邮传资料的性质来看,这些县名具体所指向的或许就是以县为名的置,长安指长安置、茂陵指茂陵置、好止指好止置等,可以作为辅证的是,悬泉里程简的县置名中记有“昭武”,肩水金关汉简见“昭武置丞”。这些省称县名的置在县的地域和管理上处于核心地位,而非县名的置更证明了至少道路沿线存在一县多置的情况。简单地说,里程简类似于今日之公路里程表,其中的地名是公路沿线的大小站点,至于县名当与县城或县廷所在有所区别。

具体就“置”的性质而言,何双全认为“‘置’常与军事系统的烽燧有关,大概是烽燧线上主管传递信件的一个单位。”突出了西北地区“置”的军事特点。高荣则主张“置是秦汉时期邮驿机构的一种,主要职能有传递文书和接待往来官员、使者等。或者为军事行动提供便 利。”其说近之。目前关于“置”的认识还可明确两点:其一,“置”的配置的系统性。从敦煌悬泉置汉代文化层遗址可以看出,遗址占地面积较大,近两万平方米,且由对称角楼的坞院、 院外的大型马厩、还有不同规格的房舍及其附属建筑构成;从简文也可以看出该置内部机构设置相当完善。其二,“置”物资储备及接待功能。悬泉置的设置地在远离长城烽燧的交通大道,而置的日常运行必须仰仗一定的粮食、物资、水源的储备。这符合简文中记载的邮驿过程中,置、传舍为往来人员提供车马住行服务,以保障文书、人员畅通流动的作用。而设于边地的置,承担了较重的军事功能也属正常。

置的地望鲜有提及,何双全认为:“,史书无其名,读音辅,疑为辅字通假字,疑指右辅都尉,治右扶风郿县。”此说多属臆测。置在茂陵(县治今兴平市)和好止(县治今乾县好止村)之间,可从三者的相对位置和路线走向推定其地望。今陕西兴平、礼泉交界处的店张镇是该路段上的一个交通节点,唐时设醴泉驿,在县西门内;宋时废;明代设底张驿;清代更名店张驿,设有县丞,足见其交通位置之重要。参阅现代地图,店张也是兴平——礼泉——乾县之间的必经之路。依据《传置道里簿》记载,从茂陵北上,沿村道Y040北上可直达店张镇店张村。使用GPS追踪行程轨迹显示茂陵至店张镇里程数12. 7千米,与道里簿记载里数十分接近。

置地望在西汉右扶风无疑,根据里程推算及历代道路驿站资料的梳理,可进一步推定在陕西兴平市店张镇一带。



二、义置

《传置道里簿》记“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义置也不见于其他文献,且义置之后的路线不明。

何双全认为“义置,疑有脱字,当为义渠,或简称义;北地郡有义渠道,莽曰义沟。”其说忽略了好止与义置间的距离,且以字形相似主张义置远在北地义渠,这是不可信的。道里簿第一栏主要是右扶风境内的路线记载,第二栏则记载了安定郡内的交通干线,可以确定义置之后的路线是要通向安定郡的。根据里程推算,义置应该是在好止县和漆县(县治今XX)之间的一个站点。因此义置地望的考订,还要回归其所经路线和地形来确定。

结合地形,我们具体讨论好止至漆县的通行道路。根据考古调查,在今陕西永寿县、彬县和 长武县一带发现有10余处烽燧遗址。烽燧所在地一般视敌情缓急和地形而设,便于补给。如遇敌情,昼以生烟、夜以生火,烽燧之间便以此为信号进行联络。如遇突发事件,需传递信息,烽燧之间亦有道路可通。这些烽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多分布在交通干道两侧的高地或山梁上,所以根据烽燧的分布可以基本推出道路的走向。永寿县境内烽燧多在贾道河两岸高山之上,自南向北依次是上邱遗址、永寿遗址、蒿店遗址和底角沟遗址。其中,上邱烽燧遗址在仪井乡上邱村、贾道河西岸,与其他三处隔河相望。乾陵与上邱之间可以通行,严耕望先生以“经漠谷,甚险阻,逾梁山”来形容此路;但是上邱村再往北,山沟谷深,恐难逾越。而贾道河东岸一带是黄土高原的残梁峁与沟壑相间的黄土丘陵地貌,梁顶平缓、梁坡陡峭,呈深“V”型,最佳路径是环绕山梁行走,即蒿店——永平——乏(放)牛坡——底角沟一线。永寿烽燧遗址在监军镇冯南村, 明清时期永寿县治设于此镇。永寿烽燧与蒿店烽燧相距甚近,若“V”型之两端。蒿店至永平段海拔不断升高,唯沿今国道才有连续道路。永平乡曾为永寿县旧县地,清代时这里是一处重要的驿站,当地人根据地方志记载,近年来在村头临近公路边修筑了仿古建筑并立“丝路驿站”石碑一方。永平以北国道和乡道分离。民国地图和美军事地图显示在G312国道修筑前,道路必经放牛坡,盘山绕行。在底角沟(地窑沟)高速、国道、省道、乡道汇合一体。不同的是,高速、国道从山洞隧道穿行,乡道盘山而下,紧贴国道边,且路面狭窄、路况差,因长期无人维护保养,一遇雨天满是泥泞。山梁高地还有烽燧遗址一处,扼守关卡极为有利。从底角沟一路向北行,经太峪镇、蒋家坡村、十里铺沿村道到彬县县城。城东侧有鸣玉池遗址,当属汉代漆县地。城南水口镇,地势高峻,有军事堡址祁家崖遗址。该遗址残存部分夯土墙,从上俯视可览泾河河谷全貌,向西北眺望,其势扼控两山虎口,可严防西北敌军侵犯。

根据里程数结合考古遗址的年代规模、属性推算义置极有可能在永寿烽燧与蒿店烽燧之间的 监军镇永寿遗址附近。此遗址为汉代遗存,在今监军镇永寿村西北约2公里处。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模与悬泉置遗址面积接近,遗址内采集有泥质灰陶神纹和麻点纹罐等残片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此遗址正处在交通干线上,地势较为平缓,但周边邻村聚落可对望而不能及,与山顶两烽燧呈“守望相助”之势,既可互通信息之有无,又可提供置所承担的服务、运行中的一些物资与战备保障。



三、平林置

平林置地名仅见于《传置道里簿》,无其他史料记载,简文记述了平林置与泾阳、高平间的距离:“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关于平林置的地望,最早是张多勇提出的。他经过实地考察,结合里程记述,最后认为平林置当在宁夏泾源县大湾一带。张氏所用方法是根据道里簿记载,已知汉泾阳的地望和泾阳——平林置之间的距离,推测平林置所在。但张氏所用里程数,较为含糊,以里程数为地名定位的唯一依据,需严格按照简文记载的路程行驶,但问题是如何使用精细具体的里程数。县治与“县置”空间位置或有差别,起点位置的变动会直接 影响节点和终点的位置;同时里程的对应不是直线距离的估算或沿今日高速公路行驶那么简单,若没有严格区分两地之间汉代里程、直线距离及今天的公路行驶的里程数之间的差异,单凭里程数相似得出结论,恐缺乏说服力。由下表可知,汉代的里程计量不能等同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

表1里程数据对照表

数据来源:汉代里程数的计算办法是《传置道里簿》记载里程数*415. 8M;直线距离为GE测量,轨迹里程为我们考察手持GPS设备输出值。张文的数据通过文中的定位,模拟轨迹所得的里程数。


判断平林置的地望,在考虑距离的同时,还需要重点考虑地形条件。泾阳——高平段的地貌主要是土石山地,山地在河谷之中,或分布有小块狭窄的川台地,交通路线受到地理环境的刚性约束。蒿店、三关口、清水沟、瓦亭一带峡谷纵深就是弹筝峡,即金佛峡、瓦亭峡、都卢峡之别称。所谓三关,大抵唐以后有此说(后来又有“原州七关”的说法),民国《固原县志》如是说:“因其当瓦亭、制胜、六盘三关之口,故俗称曰三关口”。从地图上看,蒿店未进入三关的范围之内,三关围六盘山环绕。六盘山南北一线以西,山岭连绵,以东是沟谷,地势平坦,川原迂回。我们在当地考察时,感受非常强烈,两山之间一条河,越往西河谷越窄,国道、省道、县道再次汇合。两边山上疑似烽燧状凸出明显。历史上著名的萧关、瓦亭就分布在这一线。

萧关是拱卫关中的四关之一,西北边地的重要关隘。秦初设萧关的目的也是“筑亭障以逐戎 人”。汉代萧关的文献记载寥寥数语。汉初北边匈奴时常人侵且来势汹汹。《史记•匈奴列传》 中所记汉孝文皇帝十四年战事,大抵是萧关的最早记载:“匈奴单于十四万骑人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从上述文本看,匈奴南下的路线应是从今高平南下,进入安定郡朝那、彭阳地,又至右扶风地,直至甘泉宫,临近京畿。汉武帝巡游西行,“(元封四年)冬十月,幸行雍,祠五,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回中道因所经回中宫而命名,是连接陇关和萧关的重要孔道。可惜班马惜墨如金且历时久远变化繁复,萧关地望争论颇多。唐代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武经总要》,明清的《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和清代、民国的各类地方志,关于萧关地望的记叙多达八、九种。现代学者也多有研究,史念海认为“战国秦汉时期的萧关可能就在泾河支流瓦亭川和清水河上源分水处。”就是在今开城、青石嘴一带。诗云:“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开城是固原的前站,北距固原市20千米,是清水河和泾水和交汇处,是扼守南北的交通要冲。

“瓦亭”最早见于《后汉书》隗嚣使“牛邯军瓦亭”,即此地也。唐有瓦亭关、宋瓦亭寨、明清瓦亭驿。《元和郡县图志》:“瓦亭故关,在平高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现已确定今 宁夏固原县什字乡瓦亭村尚存一座汉至宋时期的遗址,此处当是瓦亭故址,是三关中北边一关。六盘关在华亭西北六盘山上,在今华亭与隆德之间,甜水河岸,是三关中较西一关。制胜关当是三关中较东一关,在泾河南岸,华亭西北处。瓦亭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在两个分水岭之间,即是泾河支流瓦亭川水和清水河的上源分水岭处,又是泾河上源与渭河支流葫芦河的分水岭处。

安国镇处于泾河北岸台地上,沿村道一路向南,地势逐渐降低,汇入省道和G312。向西行至在杨家庄村,国道与省道分岔,G312通向西南六盘山镇,省道S101通向西北,就是一般说的“瓦亭道”。S101继续北上,通向固原,在瓦亭村分出西南方向的县道X415通向隆德一带。 在今瓦亭村,沿S101北不到一千米处,有2013 年新修建的汉萧关遗址公园。然此处并非汉萧关故址。

考虑到西北之置兼有军事与邮驿二重功用,笔者认为西汉平林置当在今瓦亭村,平林置与东 汉的瓦亭有很多相似之处。瓦亭村地处三条道路的交叉口,三面环山。西北侧山上有一处非常明显的烽燧遗址。此山与弹箏峡走向一致,在山尖处设烽燧此处瓦亭以北,山下三条道路情况一目了然。前已提及瓦亭村有一处汉至宋时期的遗存,查阅考古资料,在今蒿店、三关口、瓦亭等地均有汉代遗迹,这也证明瓦亭村与瓦亭道的密切关系。通过GPS测定,从汉泾阳县治今安国镇到瓦亭村的轨迹是23. 4千米,而安国镇至大湾村的轨迹距离是27. 8千米。里程数不能成为判定平林置的绝对条件,但两地形胜相比较,瓦亭村的交通、军事战略意义更为突出,这也正是平林置选址考虑的区位条件,与义置、悬泉置相类。故而平林置的地望当在今宁夏固原泾阳县瓦亭村附近。

综上所考,从以往关于《传置道里簿》地名考证的结论和所采取的路径方法来看,对简牍文献所见早期地名地望进行考证,不能以先人之见单凭文字字形推演和里程数据简单对应,而是需要系统深入地辨析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考虑考古遗址的年代、规模、性质与周边配套遗存的关系及景观特征等条件,谨慎规避考古资料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避免生搬硬套的误区。同样,里程数据的折算与比较,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变迁和道路交通的变化,认识到汉代的计量与地图直线距离和现行公路里程数据之间的差别。更为重要的是,注意文本反映的社会背景、地名的具体指向、“置”等机构的社会属性和选址考虑的区位条件,运用多重资料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方能获得更为满意的考证结论。




往期精彩推送

元代海运地名 “万里长滩”考

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史源综考

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3辑

选稿:常宏宇

文章转化:代停停

本期编辑:代停停

终校:程亮

审订:白琳蔓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