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地名问题

宋翠娥 王宝钧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地名问题

文/宋翠娥 王宝钧



摘要:在世界地理教学中进行地名教学,不仅是学科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外国地名汉译名非常混乱,一地多名、一名多译、一名多地现象严重,国家应加强统一指导和管理,加快实现汉译规范化。世界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实施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外国地名教学效果,做好外国地名普及工作。


关键词:世界地理;外国地名;地名混乱现象;地名教学


021.地名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1.1世界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名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其首要特征是具有指位性,即我们区别不同的地方首先是通过不同的名称来实现的。一般地说,作为区域地理学的世界地理,它所研究的是世界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特定区域地理实体进行研究,必然要涉及很多具体的外国地名。如果没有地名,这些地理实体的地域个性就不便表述,地理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就不能说明,世界地理教学也就无法进行。由此可见,世界地理教学须臾离不开地名,这是由地理学的特点和地名的指位性所共同决定的。


1.2地名信息有助于世界地理教学与研究

地名是社会共同约定的以语词形式表现出来的特定地方的代号,这一代号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地名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地名通常能反映出所指地方在命名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如有的反映出大量的自然地理事实(如方位、地貌、气候、矿产等),有的反映大量人文地理事实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历史事件及人物、军事活动、经济活动、民族发展、宗教信仰等),使地名成为探索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古老而可靠的证物,也为世界地理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料。所以,在世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被动地使用地名,更要善于主动地运用地名。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外国地名源名(外国地名汉译名所依据的外语名,以下同)字面语意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因此,我们运用地名信息时,必须准确掌握外国地名源名命名的背景和含义,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


1.3传授外国地名知识是世界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世界地理教学中,不论是被动地使用地名,还是主动地运用地名,其出发点都是基于教学需要。而笔者认为,仅仅出于教学需要而使用或运用地名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基于教学之必须主动地传授外国地名知识。因为就地名的起源而言,其最早就是为了满足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迄今为止,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仍然是地名最基本的功能。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交往的频繁,地名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地名为我国新闻、出版、交通、经济、军事、民政、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广泛使用,外国地名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世界地理教学中进行地名教学,不仅仅是学科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将传授和普及外国地名知识视为世界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032.地名混乱现象


世界地理中涉及的都是外国地名,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分属于不同的语系、语种,起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加之汉译过程情况错综复杂,致使外国地名非常纷繁杂乱,这给我们使用外国地名及进行外国地名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外国地名混乱现象有很多表现,主要有三方面:


2.1一地多名现象

指世界上某个地理实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地名的“纵向演变”和地名的“横向演变”。


2.1.1“纵向演变”与一地多名

“纵向演变”是指同一地理实体的名称随历史发展而发生的演变。

地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必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尽管地名具有稳定性,但这只是相对而言,若将绝大多数外国地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绝对稳定的实在不多,由于各种原因(如民族的迁徙、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替、军事的征服、革命运动的成功、社会性质的改变等)总是要经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往往容易造成一地多名现象,其例不胜枚举。如伊斯坦布尔,它最早建于公元前658年,当时希腊人称它为比赞齐翁(Byzantion).罗马帝国兴起后,对它加以拉丁化,改称比赞齐乌姆(Byzantium),英语中则使用形容词形式称拜占庭(Byzentine)。到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建都,先称为新罗马,不久改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1453年,奥斯曼突厥人(即现土耳其人)攻占了这座城市,按自己的读音将其改称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但外界仍沿用君士坦丁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土耳其共和国诞生,伊斯坦布尔逐渐通行于世。外国地名的“纵向演变”在近代最为突出,特别是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为消除殖民统治的痕迹,维护民族尊严,将殖民国强加的地名废除,恢复原有的传统名称或创制新地名。如:


还有的地名,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出现“改去又改回”的现象。以刚果民主共和国为例,早在19世纪就成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取名“刚果自由邦”(或刚果自由国),不久转而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改称“比属刚果”,此名沿用时间很长。直到1960年6月30日殖民地取得独立,以“刚果民主共和国”作国名,简称“刚果”。但一个多月后,由于刚果河对岸的前法属殖民地中央刚果也获得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也简称“刚果”,所以,为避免混淆,两个刚果在自己国名之后各附上首都名,前比属刚果称为“刚果(利奥波德维尔)”,简称“刚果(利)”,另一个称为“刚果(布拉柴维尔)”,简称“刚果(布)”。1966年,刚果(利)的首都利奥波德维尔被恢复为非洲人的名称金沙萨,“刚果(利)”相应改为“刚果(金)”。1971年,刚果(金)发生了更大的变动,改名为“扎伊尔共和国”简称“扎伊尔”,(境内的刚果河也更名为扎伊尔河),从此旧名不再使用,新名使用了28年。至1997年,因政权更迭,国名又一次变更———恢复“刚果民主共和国”原名。(扎伊尔河也恢复刚果河原称)。(现经有关方面研究,我国决定将其简称为“刚果(民)”)。

类似的现象在亚洲、欧洲、美洲也有表现,如:


由上可见,地名的“纵向演变”实质上是外国地名源名的新旧更替,有人用新,有人用旧,必然造成一地多名。我们对这类地名,必须本着“用新弃旧”的原则翻译和使用。权威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地名源名更替情况。


2.1.2“横向演变”与一地多名

“横向演变”是指同一地理实体由于受不同语言的影响而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这种现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民族分布区交界处颇为常见。如:同一个海峡,英国人称为英吉利海峡(EnglishChannel),对岸的法国人称为拉芒什海峡(LaManche);同一座山峰,我国称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人则称萨加玛塔峰(SegarmathaPk)。同一个海湾,伊朗用波斯语称波斯湾(Khalij-eFars),另一些国家用阿拉伯语称阿拉伯湾(Khalij-alAraba)。同一个海域,一些沿岸国家用德语称为东海(Ost-See),另一些沿岸国家用波兰语称之为波罗的海(Baltyk)。同一座岛屿,西段印尼人称为伊里安岛(Irian),东段巴布亚新几内亚称为新几内亚岛(NewGuinea)。

也有一些并不在边界上的地理实体,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称呼也不同,如:奥地利首都———英语称维也纳(Vienna),奥地利人却称维恩(Wien)。波兰首都———英语称华沙(Warsaw),波兰语为沃沙瓦(Warszawa)。意大利首都———英语称罗姆(Rome),意大利2期宋翠娥等: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地名问题107语为罗马(Roma)。

还有的外国地名,华人对其有一习惯称呼,并沿用至今,但与外国原名有很大出入,本质上也属于地名的横向演变。如:旧金山,位于美国西海岸,原名SanFrancisco(圣弗朗西斯科)。19世纪发现金矿,吸引了众多的华人前往淘金,华人称之为金山。不久,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发现金矿,也有华人参加开采。为区分而称前者为旧金山,后者为新金山。新金山一名不知何故渐渐被人淡忘,而旧金山却做为俗名一直沿用。金边,也是早年旅柬华侨创造的名字。城市附近有座小山,因山上有座金塔而称其为金塔山,该城由此而称为金边,意思是“金塔山旁边的城市”。该名既形象又好记,于是约定俗成,在华侨中广为使用,并传入国内,成为柬埔寨首都的正式中文名。至于它的原名PhnumPenh的译名很多(如攀龙濒、布农奔、百囊奔等),但都未能盛行。

对于这些由“横向演变”形成的、但又不涉及主权问题的一地多名,我们应该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或按习惯译(用)法来翻译和使用。

对有主权之争或有民族感情纠葛的一地多名,我们在翻译和使用时应谨慎。如,南大西洋上英、阿两国争议的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则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如,我国清政府被迫签订瑷珲条约及中俄北京条约后,将远东部分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该地区原以汉语或满语命名的地方被改为俄语名称,如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将伯力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等等。这类地名在我国出版的地图上往往用括号标注。


2.2一名多译现象

我国使用的外国地名都是用汉字译写过来的,这个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情况错综复杂,出现了很多一个外国地名源名有多个译名的现象,加剧了外国地名的混乱状况。造成一名多译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译法不同导致一名多译

将外国地名译写为中文有多种译法,一般地说,外国地名应按汉语和不同语言对应的译音表音译,或少数的意译,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惯用译名,一般不应出现一名多译现象。但是,一方面,外国地名译写规范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原译名不妥需要改用新的译名的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如美国的RhodeIsland,原音译为罗得艾兰州,后改音意兼译为罗得岛州;西非的Coted'Ivoire,原意译为象牙海岸,后改音译为科特迪瓦。另一方面,一些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非专业人员,不遵从或不了解地名译写规范及惯用译名,只按自己的意愿去译写外国地名。如,英国英格兰的NewCastle,应音译为纽卡斯尔,有人却将其意译为新城;西非的CaboVerde(葡萄牙语),一般音译为佛得角,也有人将其意译为绿角;美国的DeathValley,习惯意译为死谷,又有人将其音意兼译为岱斯谷。


2.2.2发音不准导致一名多译

如果对外国地名源名的发音掌握不准,只按其拼写体的习惯读音去翻译,就容易出现错译,最终导致一名多译。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对英国皇家天文台所在地Greenwich的翻译,过去很长时期都译成“格林威治”,但近些年来各种书籍报刊中“格林尼治”又频繁出现。原来,是“格林威治”的译音不符合当地人的读音习惯。当地人发音是['grinid],过去按一般习惯读成了[g'ri:nwity],从而翻译成“格林威治”。由此可见,按照108世界地理研究9卷“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确实应统一为“格林尼治”,而现在是二者并用,就连很多的地理专业书籍亦如此,实属遗憾。类似的情况还有,美国的伊利诺伊(Illinois)曾译为伊利诺斯;艾奥瓦(Iowa)曾译为衣阿华;密歇根(Michigan)曾译为密执安;加拿大的艾伯塔(Alberta)曾译为阿尔伯达;非洲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曾译为莫三鼻给等等。


2.2.3同音字多导致一名多译

汉字与各类拼音文字不仅在书写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在发音特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汉字历来长于表意,拙于表音,发音时必须有四声标调,而我们又不能借用汉语声调的升降去音译外语音节,这样使某一外语音节必然会对应很多汉语同音字。如外语地名中“na”这个音节,对应的汉字就有“纳、那、拿、娜、哪”等,音节“fu”对应的同音字有“福、伏、拂、伏、符、弗、佛、甫、夫、辅、釜、孚”等等,以这么多的同音字表示同一个外语音节,必然会导致一名多译。如:



一名多译使人们无所适从,给学习、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国家应加强对汉译地名的统一指导和管理,认真完善现有的外国地名汉译规范。不管何种情况、无论是否合理,只能按照国家现行的外国地名汉译规范去译写地名,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译名混乱现象。


2.3一名多地现象

一名多地是指同一个汉译地名出现在世界上多个地方,即异地同名现象。它与地名的指位性相冲突,同样给国际交流和地名普及增加了难度。一名多地现象的具体表现也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是外语源名与汉译名都一样的一名多地,如:汉译名都称为阿伯丁、外语源名均为Aberdeen的地名在印度、美国、南非、英国等均有。汉译名为圣地亚哥、外语源名为Santiago的地名,在智利、巴拿马等均存在。汉译名为剑桥、外语源名均为Cambridge的地名,在英国、美国等均有。汉译名为纽卡斯尔、外语源名均为Newcastle的地名,在英国、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均有。

汉译名为伯明翰、外语源名均为Birmingham的地名,在英国、美国等均有。另一种是汉译名虽相同,而外语源名却有区别的一名多地,这种情况多为外语源名从属不同语源,拼写形式有异,但汉译形式一致,如:SaintPaul和SaoPaulo均译为圣保罗,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均有。SaintLouis、SaoLuis和SanLuis均译为圣路易斯,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均有。Victoria和Vitoria均译为维多利亚,在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美国、西班牙、巴西等国都有。

个别外国地名语源一致,但拼写形式不同,发音也不同,却也出现相同的汉译名,如:牙买加首都Kingston与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首都Kingstown均译成了金斯敦。其实2期宋翠娥等: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地名问题109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

上述所举各例仅是异地同名现象中很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据国外一本收有13万左右条目的世界地名词典的统计,以Washington(华盛顿)命名的地名有59处,以Franklin(富兰克林)命名的有57处,其中有的是州名、区名,有的是县名、村镇名对于一名多地,首先,国家应在完善外国地名汉译规范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源名词形不同的外国地名,应尽量避免赋予相同的汉译名。而词形完全一致的外国地名,一名多地是不可避免的,对此,重要的是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指明其位置,并要求采用叠名法,即在本名前面加上高一级或两级的区划名称来区别,避免引起张冠李戴。


043.地名教学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地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世界地理教学承担并做好外国地名普及的任务;而目前外国地名的混乱状况又很严重,再加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使得外国地名教学面临的困难又很多。因此,要做好外国地名教学及普及工作,必须首先改善地名教学的环境状况,最重要的是规范地理专业书刊、特别是地理教材、地图的出版工作,对其中涉及到的外国地名一定要经有关部门审定,使之符合我国当前的外国地名译写规范。尤有必要出版发行一部较详尽的能查找语源、语意和演变的外国地名词典。同时,还要求世界地理教师适当掌握一些地名学、语言学知识,并大力提高外语水平,适当熟悉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情况。教师在正式讲授某一外国地名前应首先凭借已有资料对其正名、正音,不能将错误的或已废弃的地名传授给学生。这些对外国地名教学来说都是重要的,也是首要的。

世界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外国地名虽然仅仅是浩瀚地名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在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只是应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或常见、常用的重要地名。对于这些常见、常用的重要外国地名,应当达到两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名称正确,包括读的准,写的对,记的牢;二是位置准确,包括说的清,指的准,找的快;除此之外,个别地名还应当对其语源、结构、语意有一定了解。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外国地名不同于中国地名,学生比较陌生,读时诘屈聱齿,记时旋记旋忘,不易巩固,所以,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罗列一大堆地名,让他们死记硬背,那是毫无意义的,至今,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学生对记忆地名仍然认为是最头痛的事。那么,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外国地名的识记,提高地名教学效果,这是世界地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就两种不同的方法分述如下:


3.1机械识记方法

绝大多数使用汉字表达的外国地名,音同义是不相关的,致使外国地名表面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汉字组合”。外国地名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掌握它必然离不开机械识记的方法。一位外国心理学专家曾就指出:“识记专有名词和各种数字材料,首先是机械识记的事情。”

机械识记外国地名,必须通过多个环节去进行。

  教师将汉译地名认真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要特别注意强调易错或易混的同音、近音字。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一些重要地名,还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110世界地理研究9卷平,写出该地名的外文书写形式。

  教师带领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读音将地名读出来。

指  教师在挂图上准确地指出该地名的位置。如果是一个点,要停留几秒钟;如果是一条线,如河流,要从上游到下游缓慢移动地指出;如果是一个面,如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要沿边界圈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几个基本地名点和几条基本地名线的定位作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地名的空间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查出该地名的正确位置。

  教师将地名及其位置标注到黑板略图上。教师要求学生在暗射地图上独立填注地名,或要求学生先在笔记本上画出略图,再填注地名。

在机械识记地名过程中,学生常出现一些错误,如将易混地名误为一个(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摩洛哥———摩纳哥;鲁昂———里昂;厄尔布鲁士山———厄尔布尔士山;落基山———洛杉矶等等);因同音字而出现书写错误(多瑙河———多脑河;塞纳河———赛那河;莱茵河———来因河;尼泊尔———尼伯尔;土耳其———土尔其等等)。这些错误必须在“写”、“读”环节上及时予以纠正,不能将错误延续到后几个环节,否则地名识记将事倍功半。


3.2意义识记方法

虽然外国地名汉译名在字面上汉字表达不出外国地名的语意,但并不是说外国地名没有意义,其意义是蕴藏在外语源名中的。在外国地名教学中,应注意地名本身的语源、语意以及包含的内在规律,仔细分析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学生也会感到地名有了内容,不仅能加强理解,帮助记忆,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名教学的效果。如:密可罗尼西亚(Micronesia),来源于希腊语,含义为特别小的岛屿(群)。旁遮普(Punjab),来源于波斯语,含义为五(条)河(流),五河指的是印度河的五大支流,将其流贯的地区即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平原称为旁遮普。巴基斯坦有个省也叫旁遮普。(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是名不符实的)。苏必利尔湖(SuperiorLake),来源于英语,含义为上游的湖。由此可对其在北美五大湖中的相对位置记得更牢,即五大湖中最上游的那个。哥本哈根(Kφbehavn),来源于丹麦语,含义为商人港。其所在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出入北海、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夙为各路商贾云集之所,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个商务兴盛的大港。该地名的来历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对它的地理位置、经济意义及发展历史产生深刻印象。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来源于希腊语,含义为两河之间的地区(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米纳斯吉拉斯(MinasGerais),来源于葡萄牙语,含义为各种矿藏都有的地方。事实上,该地确有铁矿、锰矿、金矿、镍矿等多种矿产。

以上所举数例,只是众多外国地名中的寥寥几个。一般地说,每一个外国地名都有一定的来历,没有含义的地名几乎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外国地名本身具有复杂性,其书写形式远没有我们汉语地名那么稳定,有些地名随着民族的迁徙、语言的更替而变化较多,要弄清它们的本来面貌或找出来龙去脉并不容易。有不少地名的含义,或迄今查证不出,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选取那些有确定含义的地名进行意义识记,切不可做主观猜测或牵强附会的解释。



往期精彩

塔克拉玛干之名的起源与语义

中国古代的地名研究

谈地名和自然地名

“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文章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文章作者:宋翠娥 王宝钧

转化/编辑:郝志坚

终校:华丽

审订:刘优华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