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谈中国地名的示位性

韩明武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地名,是一定范畴的地理实体的名称,它包括行政区划名、山名、水名、名胜古迹名、关隘名、道路名等,是人类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产物。地名作为人类活动的缩影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地名与地方志有不解之缘。有关地名的来历的记述绝大部分载于地方志文献。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应当了解地名的有关基础常识,探寻地名得名的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记述好一方地名之由来。使地方志文献成为查寻地名来历的权威信息载体。近期,笔者对全国地名进行了初步查考,发现中国地名特色鲜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示位性。具有示位性的地名有如下特点。


直陈方向明方位

我国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有如东单、西鄙、南门、北洮等地名信息。此后,产生了依方位命名的地名,即以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地形、山川河流、地理方位等作为参考坐标而命名的地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从省、市、县直至乡镇各级行政区都有这样的地名。全国共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个行政特区,其中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名依方位命名,可谓三分天下占据其一。依方位命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皆带有诸如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如:北京,为我国首都。《尔雅》中称“绝高为京。”《公羊传》中又对“京”作出解读:“京者何?大也。”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复改北京市。由于他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称北京。河现已经成为通称,而在晋以前河则专指黄河。故此,以黄河划界,黄河以南称之为河南,黄河以北则称之为河北。今河南省、河北省名即源于此。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而山西省以在太行山以西得名。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唐为河东道,元属中书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湖南、湖北二省以其分居洞庭湖南北而得名。唐安史之乱后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湖南之称。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清置湖南和湖北省。此后便形成今日建置区域。


广东、广西之称谓源于宋。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即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和广西布政使司,清置广东和广西省。1958年3月5日在广西省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后便形成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在的行政区划。

 

陕西,是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作为区分定名的。古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因而后人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以西地区为陕西。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置陕西省。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唐开元时分设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今江西省境属江南西道,故简称江西道。宋置江西路,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置江西省。

 

清 江西十三府道里图


西藏自治区,元称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元设乌斯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代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

 

全国市、县级行政区地名中亦不乏直陈指向来明确表示方位的地名。如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战国为齐历下邑。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济南市,因其地处济河南岸,故名。至于依方位命名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比比皆是。如,北京的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哈尔滨市的南岗区、东大直街、西大直街等。

 

不仅汉语不乏依方位命名的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也有类似的地名。如,吉林市,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地。清康熙时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汉译“沿”,“乌拉”汉译“大川”之意。吉林乌拉,意为“松花江沿岸”。简称吉林。




蕴含深意耐寻味

我国地名以汉语地名为主。汉语内涵丰富,善于表意。这是汉语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有很多汉语地名在示位上是通过表意来婉转表达所在方位,诸如此类地名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深意。不仅汉语地名如此,少数民族语地名也有类似的地名。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这类地名在示位上运用了多种方式。

 

一是借物示位。位于山川河流的附近,借用自然地物以表明所在方位。此类地名多冠以“临”、“即”等字,如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沂河西岸。汉置临沂县。沂水在县东2里,城临沂水,故名。1983年设市。即墨,位于山东省东部,东临崂山湾。隋置即墨县,因城临墨水(据《太平寰宇记》:“墨山在月,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墨水出焉。”)1989年设市,故名。这类地名中运用频率最多的当属冠以“临”字的地名。这类地名举不胜举。除前文所述“临沂”外,还有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两岸。因濒临汾河为名。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县为平河县,开皇三年改名临汾县。1971年设市。1983年临汾县并入。因原为临汾县城,因名临汾市。临潼县,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宋改置临潼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县临潼水,改曰临潼。”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黑河中游绿洲区,南邻青海省。汉置昭武县。晋避景帝讳改为临泽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古张掖河,流经峡口,入居延海,居延海亦谓之居延泽,因以临居延泽为名。临潭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上游。唐置临潭县,相传县址临近水潭,故名。清设洮州厅,1913年复置临潭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临潭,因以为名。

 

二是借位示位。通过表述所在地与其他地方的相对方位来显示所在方位。如上海市,位于长江口。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望奎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县驻地原称“双龙城”。放荒之初,因县地居高,遥望西北,卜奎(省城齐齐哈尔)隐约可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将双龙城改为望奎镇,属海伦府辖地。1918年,改为望奎县。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隋大业二年(606)设颖上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颖水上游为名。”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邻缅甸。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1913年设县。

 

夹江县,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夹江县。县城在青衣江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谓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中北部。秦置阆中县。阆山四合,阆水迂曲,绕县三面,县居其中,故名阆中。高门曰阆,故阆中城又名高城。一说阆中为古壮语地名,意为圩市。

 

阆中古城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汉置张掖郡。据《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地处张国臂掖,故云张掖。隋置张掖县。1958年改为张掖市,1961年复改县,1985年改为市。在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语地名亦采用表意的方法来示位。如玛多,在青海省东南部。1957年由甘德、达日两县析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杂多,在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北麓。“杂多”为藏语“杂曲(澜沧江)上游”之意。1953年设杂多县。

 

三是表意示位。由于汉语善于表意,寥寥数语甚至单独一字,即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表意,其蕴含的深意不禁耐人寻味。如,邯郸,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邯,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旁)而成为邯郸。

 

周至县,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南部。汉置整屋县。据《元和郡县志》:“山曲日盏,水曲日匡。”盏屋县因山环水复而得名。1964年简化为周至。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尔雅》中有:“归异出同为肥。”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1949年设市。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秦置县。许慎《说文解字》:张目为盱,举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

 

启东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长江口北岸。1928年置县。以滨江临海,沙洲接涨无已,取“启我东疆”之义。1989年设市。


“江苏最早日出地”启东圆陀角风光





凸显特色秀底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地名上凸显出中华特色,地名不经意间便成了展示中华深厚底蕴和悠久文化的天然“秀”场。这类地名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带有“阴”、“阳”并以此示位的地名。基于对冷、暖、干、湿的认识,我国人民很早就形成了阴阳观念。即向日为阳,背北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有关这方面的记述最早现于《毂梁传·僖公廿八年》。其中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许慎在《说文解字》又对“阴”、“阳”二字作以注解:“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至此,最终产生了这个影响我国地名命名的重要原则。笔者发现,带“阴”、“阳”并以其示位的地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此类地名以我国中部地区居多,并且以中部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越接近核心区域的省份此类地名分布密度越高。像河南省带有“阴”、“阳”地名多达20余个。及至边疆省份此类地名愈见稀少。东北地区仅在辽宁省有沈阳、辽阳等类似地名。像地处边疆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区)几乎找寻不到一个县市地名是带有“阴”或“阳”字并以其示位的地名。由于古人称日为阳,表示明亮、温暖;称月为阴,表示黑暗潮湿。因而阳字地名出现比率远大于阴字地名。带有“阳”地名中以湖南省最具代表性。湖南省以“阳”命名的市(县)达8个。如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据《今县释名》:“城内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谓之天岳,地据其阳,故曰岳阳。隋置岳州,宋改岳阳军。”1912年置岳阳县。1961年析置岳阳市,后废,1975年复置市。

 

衡阳市在湖南省南部。隋置衡阳县,因衡山在县西北,故名。1943年析置衡阳市。


浏阳市在湖南省东部,东邻江西省。三国吴置浏阳县。据《水经注》:“浏水,流经其县南,县凭溪以名县也。”1993年设市。

 

湘阴县(左上)浏阳县(右下)

清  湖广省图  局部 


益阳市在湖南省北部。秦置益阳县。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据《水经注》:“以益水为资水之殊目,今名益阳江。”1950年析置益阳市。1994年益阳县并入益阳市。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秦置未阳县,因在未水之阳,故名。隋改耒阴,唐复未阳。1986年设市。桂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汉置桂阳县。县在桂水之阳,故名。据欧阳蓉说:“桂江即漓水,其源多桂,不生杂木。”又据《舆地纪胜》:“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阳。”

 

黔阳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宋置黔阳县,因在黔江之阳,故名。在以“阳”字命名的地名中,笔者发现有一些特例。如,有的地方不仅位于山之南而且还居于水之北。如陕西咸阳,因既在九峻山之南,又在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还有不仅以阳示位同时附加南北方位词。如河南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秦置南阳郡,据《水经注》:因“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周朝的疆域,向南只到长江中下游,因此,今南阳地区在西周时称南国”。称其为“阳”因北屏伏牛,南滨汉水,取山南水北之义。隋代置南阳县。1948年,置南阳市。



以“阴”“阳”命名的地名并非皆名实相符。也有个别例外,如涡阳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魏置涡阳县。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应名涡阴,取名“涡阳”名实不符。




往期精彩



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陕西地名人文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江西历史行政区地名的时空分布与关联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新探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来源:《中国地名》2015年第期

作者:韩明武

选稿:常宏宇

编辑:何涵

校对:林丽婕

审订:洪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码加入

QQ扫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