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贺义宏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地名文化的基本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地名语词文化是指地名语词本身的文化意义,属于语言文化范畴,主要是指地名语词的由来,即命名的理据,它是地名文化的基本内涵。地名是特定地域的标识。地名实体文化是指地名作为地域的标识所承载的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属于地域文化范畴,它是地名文化的外延。“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所以,当前地名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挖掘地名语词本身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就是挖掘、梳理一个地域各种文化资源并进行整合,突出其重点、亮点和特色,展示地名文化丰富的内容。我国于1980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这次普查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地名研究。1987年第5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1992年第6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进一步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在两个决议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地名文化的研究和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掀起了一阵地名学研究热潮,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2月,民政部开始考虑建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机制,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与试点。选择河北省先行试点,率先启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宣传与保护活动。中国地名研究所和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在深入调研和河北试点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并研究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以宏观全局的思路引导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不断深化。民政部在认真总结前期地名文化研究、建设和保护的基础上,于2012年6月18日印发了《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6月21日发布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7月4日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于7月10日在河北承德召开了全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并研究部署了相关工作。民政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地名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切实加强组织实施。要准确把握地名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平台建设,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以地名文化为引领,推动地名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六安市地名文化遗产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5县,金安、裕安2区以及叶集实验区。全市156个乡镇、208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976平方千米,居全省第一。六安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地名资源,蕴藏着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我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原六安地区各县编纂的《地名录》共收录地名6万4000余个。这6万多个地名中,多产生于5000年历史的各阶段,记载了六安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些地名寄托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理想愿望;一些地名体现了风俗民情;一些地名描绘了地形地貌,反映了六安“名山名水名名土地”的山水特色。因此,从地名语词文化来看,六安地名的文化意蕴丰富。从地名实体文化来看,六安市历史遗存、古迹文韵遍布各地;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地质遗迹鬼斧神工;民间文化艺术门类众多、风格多样,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所以,从地名实体文化来看,六安市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文化,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独具特色。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是六安地名文化遗产的特色。


二、六安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一)六安地名文化遗产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当时的六安地区地名普查工作始于1981年5月,普查全区城镇、街道、农村地名,同年10月,普查工作结束。1985年底,除寿县尚未脱稿外,金寨县、舒城县、六安县、六安市(县级市)、霍邱县、霍山县均完成了《地名录》的编纂,共6册460万字,共收录地名56480个。1991年4月,《寿县地名录》编纂完成,收录地名8389个。这次普查纠正了境内地名混乱和重名现象,考证了地名的由来,勘察了村落状况。与此同时,建立地名档案,汇集地名资料,并为《中国地名大词典》编编382个词目。这次普查为地名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但各县所编的《地名录》对一些地名由来的考证并不准确,这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如姚治中在《论明代皖西马政》一文中指出,《六安县地名录》对“木厂”“毛坦厂”以及《霍山县地名录》对“大河厂”“迎驾厂”等得名。由来的解释均为无根据的传说。

六安虽然拥有丰富的地名资源,但学者们对六安地名进行系统研究的,为数不多。本地的一些文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收录了不少地名故事,如史红雨、徐航的《皖西漫步》,孟垄的《寿州故事传说》,史红雨主编的《六安民间故事全书》均收录了大量地名故事。但对六安地名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尚未见到,论文也屈指可数。目前所见的专题研究文章主要有:考察六安得名由来和历史沿革的,如宁业高、王心源、杨福生的《六安考释》,姚治中的《皖西若干基础性地名的探讨》,鲍传龙的《“六安”地名正音及其历史溯源》等。从语词文化角度研究六安地名文化内涵的,如黄克顺的《皖西地名及其文化蕴涵》,张爱萍的《寿县地名文化透析》、贺义宏的《六安地名文化内涵探析》。从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个层面对六安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初步考察的,如贺义宏的《六安地名文化遗产考察》。可见,对六安地名文化的研究尚未全面深入地开展。


(二)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众对地名文化认知不足

地名的基本功能是指示方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交往的工具。据笔者调查,六安市大多数普通市民群众,一般只了解地名指示方位这一基本功能,认识到地名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希望地名保持稳定。但对于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地名所具有的文化载体功能、标识功能和传承功能,知之甚少。对于废弃或更改老地名会造成历史脉络和文化传统的断裂及其危害性,缺乏认知。年龄稍长的市民对于“九拐十八巷”的消失感到惋惜,只是情感上难以接受,但缺乏理性认知。


2政府部门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

民政部门是地名的主管部门,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仅仅靠民政、文化部门无法做到全方位保护。地名文化保护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政府相关部门认识到位、齐抓共管,尤其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为了抓经济、抓GDP、抓政绩工程,甚至明文规定保护、明令禁止毁坏的文物,说拆就拆,何况是地名了。几百年来已经成为六安城市文化符号的“九拐十八巷”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经济开发、环境整治、道路建设、行政区划变更而废弃、更改老地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加快六安向文化强市跨越发展的号召。对六安丰厚的文化资源做了大量的挖掘、开发、宣传、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上成果丰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申报上尚无作为。地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宣传与保护活动启动后,全国已有14个省、市的50多个县申报认定“千年古县”,截至2011年有55个县获得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的认定。该项目申报须由当地政府自愿提出申请,“六安”“寿县”“舒城”“霍邱”置县均在千年以上,符合申报条件。据了解当地政府尚未将此事纳入议事日程。


3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缺失

我国虽于2004年6月就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但至今尚未出台真正关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六安市于2004年2月发布《六安市城巿规划区地名管理暂行办法》,直到2012年6月才出台《六安市地名管理办法》,并且2份行政法规均侧重地名管理,没有涉及地名文化保护问题,这就使得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据。


三、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一)建立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


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当前六安市应建立地名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主导、民间组织配合的地名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形成以地名委员会为纽带,地名工作者、地名专家学者、地名爱好者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宣传以及开发利用工作。


(二)完善地名管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规章制度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老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的背景下,健全和完善地名文化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度,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这是有效遏制随意更改、废弃老地名的有力措施。要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既要用制度约束随意毁坏老地名及其对应的地理实体的行为,又要用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在地名文化保护中的职。


(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普查工作


市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地名委员会协调,组织文化、教育、旅游、城建、交通、农林、国土、档案、地方志、政协文史委员会、新闻单位并广泛吸收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成立地名文化遗产调研组,深入各县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同时搜集史志、档案等历史文献资料。调查的目的,一是摸清家底,二是为进一步开展地名文化研究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过程中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摄取影像资料,建立地名文化信息数据库。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进行评估,重点查清辖区内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著名山川、近现代重要地名等8类地名的存量,建立保护名录。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费投入。


(四)编制《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切实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编制《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确定保护目标,明确保护范围,确立保护内容,建立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协调的行动,《城乡建设规划》《地名规划》《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者关系密切,在制订的时候三者要统筹考虑,在执行的时候三者要同步实施。


(五)建立地名网站,搭建地名文化建设平台

建设好地名网站,可以搭建起地名文化宣传平台、地名文化研究平台、地名文化服务平台。完善地名数据库,加快地名网站建设,是六安市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当务之急。


四、六安地名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第一,深入挖掘六安地名的文化蕴涵,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聚集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六安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工作。比如设立研究课题,组织申报或招标,深入挖掘六安地名的文化蕴涵,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同时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传播六安深厚的历史文化,普及地名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方面,全国各地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六安市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而在高起点上起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针对六安市公众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的现状,可以学习济南市开展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的经验。“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近2万人次通过各种方式评选出3000多个老地名;“济南地名文化展”2万多人次参观;“济南地名楹联有奖征集”“济南地名文化有奖知识竞赛”“济南地名文化论坛”等更是吸引了省内外不同层次的人员乃至专家学者参与。济南市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公众参与广泛、影响深远。所以,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既是普及地名文化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又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六安市各县凡是符合“千年古县”申报条件的,应积极申报。以“千年古县”为品牌,整合县域内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广泛宣传、推介,这是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开发地名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六安市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地名故事丰富生动,应挖掘、整合这些文化资源,开发音像制品、地名画册、动漫游戏、专题会展、主题旅游产品等文化产品,建设皋陶文化、楚文化、汉文化遗址公园、地名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地名文化品牌。

第三,利用地名注册商标,发展地方经济。首先,要吸取“天堂寨”被湖北罗田抢注商标、安徽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与之长达8年的商标之争的惨痛教训,增强商标意识。“天堂寨”旅游商标被抢注,仅仅是一个缩影,安徽省多处旅游景区已成抢注重灾区”。据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黄山、天柱山、九华山、杏花村等安徽知名景区名称都被外省和他人抢注过商标,一些风景名胜面临着在旅游服务领域中不能再使用自己的名称进行品牌推介和宣传的严重局面。受“天堂寨”事件提醒,湖北神农架一揽子地名商标,将尚未注册的神农架各自然风景点名称悉数囊括。六安市旅游企业在花巨资打造旅游品牌的同时,可别忘了注册旅游地名商标。

再次,要利用地名为地方特色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等文化资源,促进优质特色产品和特色行业的发展。地理标志商标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全国各地的经验均表明,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90%。并且地理标志还能促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旅游餐饮等其他行业的同步发展。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六安市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仅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舒城小兰花”“霍山石斛”“六安大麻”6个品种,安徽全省也只有44个,这与山东、浙江、福建等省注册的数量相差甚远,看来安徽人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的意识有待提高。

第四,利用地名反映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地名贯穿旅游活动全过程,地名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名在旅游活动中具有形象标识功能、知识功能、审美功能、吸引功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名文化资源,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八公山、南岳山、黄巢尖、六万塞、避王岩这些地名产生于重大历史事件;黑石渡、鹿吐石铺、落儿岭、洗儿塘、太子庙、烂泥坳、土地岭、漫水河、将军岭、回头岭这些地名则串联了一个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诞生的神奇故事。六安市记录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进程的地名以及产生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地名尤其丰富,利用好这些地名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旅游品牌推介和宣传上,还是在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上,都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六安这个旅游目的地更具吸引力。

第五,发掘地名蕴含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六安市民间故事中有大量的地名故事,这些地名故事,或说明地名的来历或以地名为题材而创作。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具有传奇色彩。从这些地名故事的内容看,有的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所居这方宝地的热爱和美好愿景,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忠孝节义、善良品行的崇尚和颂扬,有的则表达了对丑恶不义行径的鄙视和鞭笞,有的则表达了人们对纯洁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和向往。我们应深入挖掘这些地名故事所蕴含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充分开发、利用、发挥地名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五、结语


当前,六安市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政府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法规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保护、宣传活动,提升六安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发展地名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地名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地名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地名》2015年第12期

作者:贺义宏选稿:常宏宇编辑:袁云终校:周辰 审订:程亮 



往期精彩

试谈中国地名的示位性

浅谈古英国与英国地名

完颜娄室神道碑所涉及部分东北地名述略

近代以来福州城市地名空间政治变迁研究


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