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

罗佳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 要:地名是地理实体和区域的一种语言文字的代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西域地名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反映,它体现了政治功能、经济文化功能,以及自然地理功能。

关键词:清代;西域;地名;功能


地名是地理实体和区域的一种语言文字的代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西域地名是多个民族文化的反映,通过对这些地名功能的分析,揭示出其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


一、西域地名中所体现的政治功能

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70年代,清廷历时数十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统一了天山南北。从新疆纳入清朝版图到清末新疆建省,西域发生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许多政区地名。这些地名多为汉语命名,并被赋予政治文化的寓意。这类地名多根据清廷统治需要,选取能够寄予或表达一种思想意愿的词汇来指代该地;有的含有祝愿、祈福等美好愿望。乾隆皇帝平定准部后,在新疆各军政中心陆续建城。新建城名多以汉语直接命名,并蕴涵有安抚边镇的寓意。如辑怀城、阜康城、宁边城、诚和城、庆绥城、肇丰城、绥靖城、安远城、、惠远城、广仁城、熙春城、惠宁城、拱宸城、宁远城、绥定城、瞻徳城、永宁城等等。这些地名中都含有“承天之德”、安抚平定边民的寓意。其中,迪化、镇西、绥定、庆绥等城名,则含有启迪教化、镇平西陲的寓意,明显带有清廷在该地区实施教化的政治色彩。


二、西域地名中所体现的经济文化功能


(一)以颜色命名的地名,体现边疆民族的色彩观念及文化内涵

“哈喇”———黑色之意。西域地名中有“哈喇”、“喀喇”、“哈拉”、“喀拉”一词的地名很多。如哈喇和卓、哈喇沙尔、哈喇裕勒滚、哈喇木克齐、哈喇刻尔、哈喇哈什等。“qara”一词,属突厥语,本义是“黑”、 “黑色”、“黑色的”,一般所指的是具体事物。一旦具有某种抽象的理念色彩时,词义就会被赋予“伟大、 神圣、广阔、崇高”等含义。这与边疆民族的色彩崇尚有密切关系。边疆民族多有尚黑的历史,维吾尔族就视黑色为极其高贵的颜色,将“黑色”作为赞美事物的形容词,以表示无限的伟大和美好。如哈喇和卓,为回语。哈喇和卓,人名。相传有哈喇和卓,“旧居其地,故名”。“哈喇和卓”意为“高尚的和卓”、“伟大的和卓”。刘义堂先生解释说:“哈喇和卓”,即“高尚的高昌、神圣的高昌、圣都高昌”。“高昌”为“hodja”的音译。又如,哈喇沙尔,“回语,沙尔,城也,其城年久色黑,故名”。“哈喇”(qara)一词,本义为“黑色”,在此可引申为“伟大”、“高尚”、“神圣”之“城”。“哈喇沙尔”,汉时为焉耆国地,三国晋魏周隋因之,唐置焉耆都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宋为西州回鹘,元明为别失八里地。可见,历史上“哈喇沙尔”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维吾尔族也同样将其视为十分重要的城市,赋予其以“神圣、伟大”之意, 视为“圣城”。可见,“哈喇沙尔”真正的含义为“圣城”。

“阿克”和“察罕”———白色之意。西域地名中也有很多以“阿克”命名的。如阿克苏、阿克雅尔、阿克阿里克、阿克塞等;以“察罕”命名的,如察罕拜甡、察罕乌苏、察罕通格、察罕托罗海等。这恐怕与民族习俗有密切关系。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畜牧生活一直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方式。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发生联系,日久天长就在蒙古族民族认同中就产生了白色是美好、吉祥、神圣、纯洁的理念,逐渐形成了“尚白”习俗。如蒙古族迎接尊贵  客人时,要献上白色的哈达。不仅蒙古族尚白,许多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也有此习俗。突厥语中“阿克”(aq)除表示“白”、“白色”以外,还有“纯洁”、“善良”、“吉祥”、“高大”等含义。与“哈喇”一词同样,在指代具体事物时,“阿克”意为“白色”,但有时“阿克”一词也会被引申为“纯净、高大、吉祥、广阔”之意。如阿克阿里克(今新疆皮山县、麦盖提县、巴楚县交界处乔喀塔格之南),史载:“回语,地有白水渠,故名。”这里“阿克”并非本义“白色”,而是引申为“纯净的”、“清澈的”之意。又如,阿克苏,地志载:“回语,阿克,白色;苏,水也,相传其地昔有水患,高城深沟以避之,故名。” 这里的“阿克”也并非“白色”,而是引申转义为“宽阔的、广阔的”含义,意为“宽广的河”,以此说明河水丰沛。


二)地名中体现西域各民族手工业、商业活动

清代西域的地名中有大量地名是以当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众来命名的,也有的地名以器物来命名,反映当时人以此谋生或经常与此事物发生关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行为。《西域同文志》中记载大量的此类地名。如,阿克塔斯,“准语,阿克塔,骟马;斯,人众也。居人多牧骟马,故名。”玛纳斯,“准语,玛纳,巡逻之谓,地容游牧巡逻者众,故名”。纳林和博克,“准语,纳林,细也;和博克,汲水器也,以皮为之。其地有井,居人往汲,故名”。塔玛噶,“准语,烙马驼之印”。古尔班哈纳图,“准语,哈纳图,蒙古包  四围木也,地有三处,可安营,故名”。塔噶尔齐,“回语,塔噶尔,囊橐之属,居人以此为业;齐,指其人而言”。伯里叶克齐,“回语,伯里叶克,捕鱼也,民多业渔,故名”。伊勒噶齐,“回语,伊勒噶,马厂也,牧马  人居此;齐,指其人而言”。额格尔齐,“回语,额格尔,鞍也,鞍匠居此,故名”。萨克萨克,“回语,巡逻之谓,地多民居,巡逻者众,故名”。超达尔,“回语,超,木筏也;达尔,筏匠也,居人多以造筏为业,故名”。鄂喇齐,“回语,鄂喇,地窖也,开窖人居此,故名”。鄂什,“回语,鄂,围也;什,谓善于合围之人,相传旧于此围取牲畜,故名”。鄂彖楚鲁克,“回语,鄂彖,薪也;楚鲁克,樵人之谓,居是村者皆业樵,故名”。贝拉,  “回语,贝拉,谓席,居人旧以织席为业,故名,亦名博罗”。吉尔布斯喀藏,“回语,吉尔,回饼之厚者;布斯,象牙色也;喀藏,造饼之釜,居人多鬻饼为业者,故名”。博罗齐,“回语,博罗,席也;齐,谓织席之人, 地有业此者,故名。”


(三)地名中体现西域各族的宗教信仰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要道。公元1世纪以后,佛教自印度经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就传入了中亚。此后,佛教的文字和经典,尤其是它的雕刻艺术逐渐传入西域,一直向东发展, 以至到5世纪时的北魏时期。佛教的影响从甘肃西部至吐鲁番,再由吐鲁番越过天山,沿着北路的草原绿洲往西进入主要商业城市中的聚集区。孚远县就有古代遗址“千佛洞”。《西域同文志》中对一些地名的释名体现出宗教的影响。如,牌租阿巴特,该书载:“回语,牌租,天赐之谓;阿巴特,欣幸之词,回人于此诵经祈祝以邀天赐,故名。”固璊,该书又载:“回语,谓可疑也,初其地人奉回教,后有逃去者,因以名之也。”托苏拉固叶,“回语,人奉回教不诚之谓”。

清代从内地迁移至天山北麓的内地移民,也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移民区。汉族的宗教信仰,如关帝、娘娘、老君等信仰在其中出现甚多。地名中含有“庙”字,如“庙儿沟”的地名在天山北麓分布广泛,如昌  吉、呼图壁、巴里坤等地都有“庙儿沟”地名。昌吉有“三屯庙”、玛纳斯有“五岔庙”、古城有“老君庙”、巴里坤有“老爷庙”、奇台县有“牛王宫”。


三、西域地名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功能
(一)清代西域地名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地名是地理实体和区域的一种语言文化代号,就其功能而言,是地域方位的符号。地域性是地名的共同特征,西域地理特征丰富,山脉连绵,多戈壁,多沙漠,多内陆河流,这为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提供了基础。如,库尔墨图,史载:“蒙古语,库尔墨,山间碎石也;图,亦有也。地有沙碛,故名。”特讷格尔, “准语,谓平地也,地形平坦,故名”。都尔伯勒津,“准语,四方之谓,其地形方,故名”。沙图,“准语,梯  也,山磴如梯,故名”。巴尔库勒,“回语,巴尔,有也;库勒,池也。城北有池,故名。转音为巴里坤”。阿  斯塔克,“回语,阿斯,悬挂之谓;塔克,谓山,形如悬物,地以山名也”。吐尔番,“回语,积水之谓,相传其  地积水,故名,旧对音为吐鲁番。汉车师前王国地”。坡斯,“回语,谓低洼之地”。喀资干,“回语,坎漥之地也”。叶尔羌,“回语,叶尔,谓地;羌,宽广之意,其地宽广,故名”。塔克,“回语,地居南山中,故以山名也。”


(二)西域地名与矿藏的关系

新疆的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天山南北  坡及山麓的金属矿产很多,具有较丰富的储量和开发价值。不少地区还有大量的盐、芒硝、钠硝石河硫  磺等化工原料。和田地区产有丰富的玉石,“和田玉”更是蜚声中外。在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地名为我们考察矿产分布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如,阿勒坦鄂拉,《西域图志》载:“阿勒坦鄂拉,旧音阿尔泰,为古金山,在库尔图达巴西北三百里,哈柳图郭勒发源西南麓。” “阿勒坦”,亦称“阿尔泰”(altun),为蒙古语和维吾尔语的共有词。“阿勒坦”是“altun”的音译,意为“金、金子、黄金”。说明该山中有大量黄金,故以当地物产命名其地。呼济尔台,“蒙古语,呼济尔,鹻也;台,有也。其地有鹻,故名”。察罕察奇尔图,“蒙古语,察罕,白色;察奇尔,火石也。地产火石,色白,故名”。察罕呼济尔,“准语,地产白鹻,故名”。乌兰呼济尔,“准语,地产红鹻,故名”。达布苏图,“准语,达布苏,谓盐  也,其地产盐,故名”。特木尔图,“准语,特木尔,铁也,其地产铁,因所有以名之也”。察克玛克塔什,“回语,察克玛克,火镰之谓;塔什,石也,地产火石,故名”。硕尔楚克,“回语,硕尔,硝也;楚克,有也,与里克鲁克同义,其地产硝,故名”。古古尔鲁克,“回语,古古尔,硫磺也;鲁克,谓产也,地多产此,故名”。博尔  乌匝克,“回语,博尔,石灰也;乌匝克,谓遥远也,其地出石灰,离城遥远,故名”。哈喇哈什,“回语,哈喇, 黑色,河中多产黑玉,故名”。“哈喇哈什”,意为“墨玉”。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及此地多产“白玉墨玉”。墨玉,指和田西喀拉喀什河即墨玉河所产的碧玉、墨玉。因该地出产黑玉,故以此命名。玉陇哈什,“回语,玉陇,往取之谓,回人于此取玉,故名”。这里的“玉陇”解释有待商榷。“玉陇”是Yorung的转音,意为“白”、“月白”。和田地区的白玉、青玉、碧玉品种齐全,质地细腻,色泽美观,其中以和田羊脂玉白玉最佳。“玉陇哈什”盛产的羊脂玉为正宗的白色玉石,色泽滋润如脂,深受世人喜爱。


(三)西域地名与地理方位的关系

地名源于地理方位,是指地名因其所处的相对应的地理方位而得名。此类地名往往以其所在地的重要地理实体作为参照物,以标明相对其参照物而言的相对位置的方法而得名。此类地名的表现往往是取某地理实体名(代表作为参照物的地理实体)中的一个字,加上代表此地相对于参照物所处的方位  中的一个字而形成其名,即在某些语素之前或之后再加上表示方向(东、南、西、北),或表示方位(前、后、 上、下)的语素,构成一个地名。清代西域地名中,维语地名和蒙语地名中有些用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地 名,如,阿斯腾阿喇图什,史志载:“回语,阿斯腾,谓低处也,下山出口曰阿喇,相对村庄曰图什,其地傍山而近村,视玉斯屯阿喇图什较下,故名。”玉斯屯阿喇图什(今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回语,玉斯屯,谓高处也,地居高处,傍山近村,故名”。其地位于“霍尔干北七十里,由巴尔昌西南六十里,逾山至其地。当山口有小城,西南逾特们、木什两河,距喀什噶尔城东北八十里”。阿斯腾海里玛(今新疆拜城县亚尔乡亚坦村西的库木买里村一带),为“回语,阿斯腾,谓低处也;海里玛,引水渠也,其低处有渠引水,故名”。玉斯屯海里玛,“回语,玉斯屯,谓高处也,高处有渠引水,故名”。“阿斯屯”(astin),在维吾尔语中意为“上”、“上面的”;“玉斯屯”(Ustūn)在维吾尔语中的意为“下”、“下面的”。上述两组地名,分别以“阿喇图什”和“海里玛”为重要的地理实体,并以此为参照物分别加上表示方位的语素“astin”(上、上面的)和“Ustūn”(下、下面的),来区别不同的地方。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作者:罗 佳选稿:佘本金编辑:郑雨晴校对:方梦瑶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推荐:

南京古都“桥”“巷”地名研究

地名资讯 | 2020年12月

彭泽人由来考 ——以《彭泽县地名志》为基础

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新書丨朱鳳瀚主編、柯中華副主編:《海昏簡牘初論》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