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独角兽公司扎堆境外“流血上市”?
多年以后,我们在回顾中国互联网商业史的时候,一定会将2018年6月视作一个关键历史节点。截止当下,此类历史节点只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2000年,中国第一批PC互联网企业集中上市,百度、腾讯、盛大、搜狐、网易等那个年代的独角兽,完成了那个年代互联网红利的第一次收割;
第二次是2010年前后,优酷网、当当网、奇虎360、人人网、开心网、迅雷、世纪互联等等掀起新一轮的境外上市潮;
第三次是2018年6月,资本市场频出重磅消息,蚂蚁金服融资140亿美元、新上市的工业富联、宁德时代成为最耀眼的科技股,后续小米、美团等独角兽将陆续赴境外上市。这只是一个开端,后面还有优信二手车、映客、同程艺龙、平安好医生、猎聘、多益网络、指尖跃动、宝宝树、房多多、尚德教育、拼多多、易果生鲜等几十家独角兽在排队奔赴境外上市。
独角兽们积极谋求境外上市,这个密集程度实属罕见。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资本逻辑?
猎聘网在港交所敲钟上市
现在,很多媒体在追逐热点时,并未完全弄清楚“独角兽”的含义。有别于诸如奇虎360、百度等寻求回归A股的“老戏骨”,“独角兽”是指那些成立时间很短、估值却很高,超过10亿美金的创业公司。绝大多数是未上市企业,就像滴滴、美团这样。
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能获得“独角兽”地位都是一项殊荣。根据CB Insight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3月,全球共有237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就拥有118家,占49.78%;中国62家占26.16%。从行业的分布看来,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而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大多以互联网为平台,集中在日常消费领域,以及与商业服务相关的行业。“独角兽”公司有一个根本特质:哪怕你已经是行业翘楚,你依然是创业公司,因为你是要创造新市场、开发新疆域的,未来怎样,不可估量。
独角兽公司的境外上市潮,往往被外界解读成为“收割”、“套现”,这是非常片面的、很不专业的。独角兽企业在强势崛起的不同阶段,都是需要资本支持的,上市也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
一家创业公司,要崛起成为一个领域的独角兽,不可能只进行一次融资。上市之前一般会有四轮融资:
第一轮是试水,就是投点小钱,让这个公司把想法变成现实;
第二轮是加温,看到有希望,就多投一点钱,让他们小规模慢跑起来;
第三轮是助跑,前景越来越清楚,就砸钱让他们发力快跑,跑马圈地;
最后一轮是对决,就是让他们去争第一,如果做不到第一,可能就死掉或者被卖掉。
当然,不同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资本梯度”也不一样。比如IMS,在经过第一轮(A轮)、第二轮(B轮)融资之后,就已经是行业领先了,IMS具备特殊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有效帮助“网红”实现“流量变现”。而摩拜经过E轮(第五轮)融资,人人车、大搜车经过F轮(第六轮)融资,依然看不到尽头,因为共享单车、线上二手车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需要持续的资本输血才能拼下去,至于谁能笑到最后,目前仍不明朗。
因为资本市场的“流通溢价”,上市,确实能帮助此前的X轮风投机构,最终兑现利益。要是企业不上市,每年赚1000万也就只有1000万入账。而上市了呢,假如市场给出30倍市盈率,就等于把未来30年的利润一次性兑现。但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一直以来,“流血上市”的例子比比皆是。当年,唯品会、58同城、优酷都是“流血上市”,上市时的市场定价,比最后一轮风投的定价还低。
可以预期,“流血上市”的例子在未来也不会少见。目前,很多“独角兽”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对资本存在依赖。比如,爱奇艺招股书显示,公司2015年亏损25.75亿元,2016年亏损30.74亿元,2017年亏损37.37亿元;拼多多招股书显示,2016年净亏损为2.92亿元,2017年亏损增长到5.25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就发生2.01亿元的净亏损;美团点评招股书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亏损额分别为105亿元、58亿元及190亿元。
为什么大量“独角兽”公司要在近期扎堆境外上市,哪怕“流血上市”也在所不惜?根源在于,外围商业环境出现两个“超级变量”: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见顶,很难再有超预期的高增长。而这一轮扎堆赴境外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几乎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而且很多暂未实现持续盈利。美国、香港的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相对友好,对盈利没有硬性要求,同时能通过比较灵活的AB股制度,帮助创始人强化对公司的掌控力。
二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创业者面临的融资环境逐渐变得严峻起来。设想一下,很多“独角兽”公司上市之前,经过少数几家机构投资者的讨价还价,就能获得一个比较高的估值(10亿美元以上),凭什么?除了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之外,“一级市场”投资者本身要比较“有钱”也很关键。“一级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终究还是银行体系,而这一块恰恰是监管新规要求收紧的重要部分。“一级市场”投资者不像过去那么有钱了,这必然冲击“独角兽”公司的估值水平。
美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有一项研究结论,平均而言,“独角兽”的估值被高估大约50%。这种情况在全球都很普遍。最近,小米暂停上市,就是因为市场定价与此前的估值相差甚远,公司创始人和X轮投资人一时难以接受。
吸引风投或是上市,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融资”,但“融资”往往不是最终目的。
阿里巴巴当年从高盛等知名投行,拿到50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马云就直言不讳说:“我希望阿里巴巴第一笔风投带来的,不仅仅是钱,而是其他更多的要素,比如商业网络、海外资源以及下一步融资的资源等等。”创业公司除了钱以外,最缺什么?最缺人脉和商业资源。所以,投资机构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创业者分享人脉网络。阿里巴巴在此后的每一轮融资中,获得了不同的商业人脉和市场渠道,直到完成最终的上市,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场的资源拼图,仍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
日本A-one精密在冲击上市的时候,全公司加上老板只有13个人。公司上市以后,以前与公司无缘的人才都来应聘了,新业务也变得很好拓展。不是工厂或者工作的精度、品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信用度上升了,公司透明度比以前提高,客户和他们做买卖、银行给他们贷款,都更加安心。
谷歌在创立的第一年接受了两笔投资,来自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PCB)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这两家风投的介入,为谷歌在硅谷迅速站稳脚跟起到关键作用。创业公司的研发风险非常高,经常会面临招不到员工,上下游企业不信任,各种法律、财务咨询公司都不愿意合作的困境。这时,风投的介入就像给创业公司做信用背书。即使谷歌上市之后的最初几年,依然不算是一家大公司,资源网络、业务板块仍旧是凌乱的,但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金实力,使它有能力通过收购兼并、资本运作,迅速理清技术路线、夯实核心业务。
赴美上市,助力阿里巴巴全球布局
“独角兽”公司的上市突破,只是复杂“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只是在企业发展的时空“坐标系”中留下一个烙印。
“独角兽”公司至少要经过C轮、D轮融资才能形成“特殊的市场地位”,商业模式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才能接近“上市门槛”。有些“独角兽”公司,主要集中在诸如线上钢贸、二手车电商等行业,即使经过F轮融资,也还是弱不禁风,距离“上市门槛”还是遥遥无期。
上市与否,并不影响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但不同“独角兽”公司上市的紧迫性,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团点评尽管用户规模、主业收入增长惊人,但持续几年的巨大亏损,使它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上市几乎等同于续命;有些“独角兽”公司比如易果生鲜尽管也缺钱,但它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已经渐趋完善,距离全面盈利只差临门一脚,所以,上市只是锦上添花;而有些“独角兽”公司比如大疆无人机并不缺钱,行业地位稳固、收入和利润增长惊人,上市等同于做慈善。
另外,从X轮风投到最终上市,是“独角兽”公司融入更广泛商业体系的过程。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加上传统银行所提供的,远远不是钱这么简单,而是塑造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将创业、创新看作亚马逊雨林生态,资本就像这个生态网络里面交错纵横的河流,孕育了生态的要素,促进了整个生态的快速演化。创业公司在各个阶段、各种形式资本的助力下,成为这个商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变量。
也许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