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轻”字读了就感觉很温和,“重”就觉得很吃力?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25

摘自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3.5


写在前面
佚名君是一位格律诗爱好者。写格律诗是要严格讲究平仄的,每回写到激烈的事物,佚名君总是苦于找不到相应的平声字;反之,写到温和的事物时,则是苦于找不到相应的仄声字。于是,一边在内心吐槽镣铐式的平仄设定,一边不由得思考——困扰人的这些平仄问题,真的纯属巧合吗?人们在创造词汇时,是否真的是“任意性”的呢?
  

--以下是正文--

图5-1中的两个平面图是一个声学或发音语音学的暗喻,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言中,它们都可以被发现。实验证明,人类对模式非常敏感,即使是虚构的词语模式也不例外。下面请你猜一猜,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可能是malooma、哪个是takata?


大多数人都会赞成左边的是takata,因为尖状图形提醒人们尖尖的声音;右边的是malooma,因为雾状的形状会让人们想起缥缈的声音。假如我告诉你,汉语中的“重”(heavy)和“轻”(light)读平调或降调,现在你来猜猜,哪个读作qīng、哪个读作zhòng?我想,大多数英语使用者都能猜得出来,那就是qīng对应着light, zhòng对应着heavy,反之不然。人们已不止几十次地“发现”过这种声音象征,而且,每一次的发现者们都声称,这一发现证明了索绪尔倡导的“任意性音意结合原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些发现并不能真正驳倒索绪尔的观点,因为,你永远也无法从一个词的词义中预测出它的发音,你也同样无法从它的发音中预测出词义。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人们创造或改造一个新词时,声音象征一定是构成他们创作灵感的一部分。

(继续阅读请主页回复“思想本质”获取全书,不支持繁体字、错别字、拼音、书名号、简称等)

  

书籍简介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三部曲含《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


相关阅读

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质疑

史蒂芬.平克:语言学-理解大脑的窗口

话语可以操控人的思想,但话语又是谁在操控呢?

一份有趣又权威的语言学入门书单

考试时组织不出书上原话?可能又有语言学依据(2)

如果“星巴克”翻译成“斯达巴克斯”,还能火吗?

王希杰:“大”和“小”既对称又不对称

这门“玄学”让4个语言学家吵开了

词的理性意义和词的附加色彩的区别

“萨沃假说”的思维误区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文汇总”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