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嘉:一河两闸通三市 曾携卫水达天津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1-08-02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大沙河获嘉段远眺 供图 获嘉县融媒体中心)


“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

那比下江船,扬帆忽不见。”


在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卫河四首》里;在夏秋之交卫水(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河畔的林荫下;在古运河(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的碧波和合河石桥(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的倒影中,我们溯流而上,来到同盟古邑的获嘉,在蝉鸣和流水的合奏里,寻根问源,探访卫河(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的主要源头之一“大沙河”。


(大沙河获嘉三桥段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一 久闻其名今初识 鸟鸣林荫水正好




说起大沙河,新乡的亲们尤其是延津卫辉(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的读者可能第一反应是东大沙河,还会期待年底要竣工的东大沙河8公里多的沿河景观公园。但是咱们今天表的,是卫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的另一条大沙河,获嘉(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当地习惯称之为“西大沙河”


(大沙河黄堤段 近处为水质自动监测站)


作为卫河的一条支流,也是其主要源头,大沙河和运粮河、大狮涝河、峪河、石门河等等,与卫河干流一起,都属于海河流域。啥也不说,先上一幅小编根据地图绘制的大沙河水系示意图,让各位先睹为快,对这几条河流有个整体概念。


(大沙河与运粮河大狮涝河 共渠等水系示意图

图源 百度地图 制作 朱新国 下同)


查阅获嘉水利志发现,大沙河和卫河一样,原本都是山洪河道,并没有固定河槽,后来经过千百年的洪水冲刷和人为地修筑堤岸导流,才有了如今相对稳定的河床。


(大沙河源头及沿线河道示意图)


西大沙河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起源,穿越太行山,经博爱县、焦作市区、修武、获嘉,沿获嘉、辉县(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界东流,在获嘉照境镇安村北和新乡县(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合河乡西北永康村附近与共产主义渠(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汇合。河道全长115.5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内20.5公里、焦作境内长74公里、新乡获嘉境内21公里,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


(大沙河获嘉段河道 )


同行的获嘉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区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的平原涝水。坡陡、流急,解放前几乎没有固定河槽,沿河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连续多次对大沙河进行疏浚,对右岸堤防进行加固,如今,大沙河的排涝标准为两年一遇,防洪标准上升为二十年一遇。从焦作修武进入获嘉,经黄堤、位庄、照镜三个乡镇以及新乡市西工区地段,涉及17个行政村,95平方公里范围。左岸因为承接辉县太行山(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区山洪,没有堤防。


(大沙河近日丰水期河道)


驱车穿过获嘉县城,沿中铝生活区主干道一直奔向西南,在焦作修武县郇封镇官司桥村和新乡获嘉黄堤镇的学地马厂村之间,顺着田间小道北上,几分钟便可登上大沙河右岸大堤。


(大沙河获嘉段大堤与农田)


虽然大堤并没有黄河大堤那么雄壮,相比之下还有些苗条,但是在平原地区广袤的田野阡陌间,三四米的高度也是鹤立鸡群,非常显眼。成排的杨树整齐地站在堤肩和堤坡上,与大堤一起将河水与庄稼分割开来。由于眼下正值雨季,尚未硬化的大堤有些泥泞,大沙河的河水也比平时多出不少,几乎与河床齐平,吻到堤坡树木的脚跟。


(大沙河获嘉与修武交界段)


对岸便是一河之隔的辉县市。沿着大堤向上游前行不到一公里,便来到焦作市修武县和新乡(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获嘉县的交界,一座国务院2016年新立的界碑,清晰地将两地划分开来。


(大沙河获嘉和修武交界处界碑)


界碑以东,便是新乡获嘉的黄堤镇,堤南大片齐人高的玉米正憋着劲长穗,孕育丰收的希望。几个农民正在地头辛劳,用水泵将地里的积水抽出,沿着不同的支排,把多余的雨水排到大沙河里。


(大沙河获嘉段提灌站 灌溉排涝两用)


从交界处折返,沿着右岸大堤一直向下游前行,沿途有不少的提灌站和排渠,积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河床里。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说,为解决沿岸群众灌溉需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获嘉境内大沙河的右岸相继建了16处小型抽水提灌泵站,目前还有一半在正常使用,保障沿河的上千公顷耕地旱能浇、涝能排。


(大沙河堤南的支排)




二 一界两闸融三水 夜雨寺望吴泽陂




“小心,刚下过雨,堤滑。”

“没事!”

看到有一处流水从大堤的南侧蜿蜒而来,汇入大沙河,我便急忙下堤,想走近一探究竟。结果水利局工作人员的提醒话音刚落,我便在堤坡上摔了一个屁蹲儿,弄了一身泥。看来是大沙河急于让我给它树碑立传,和我来了一次亲密拥抱。


(大狮涝河临近大沙河处)


书归正传,这条汇入大沙河的支流叫大狮涝河。说起它的来历,正是大沙河、沁河流域人民饱受洪涝灾害的一个见证。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沁河决口6次,民国期间也多次决口。特别是1947年,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渡河南进,扒开武陟三阳乡大樊村附近的沁河大堤,淹地38万亩,造成53个村庄受灾,5.7万人无家可归。从此洪水漫流数年,最终冲刷侵蚀形成一条天然河沟,因为发源于武陟县大樊村,经修武县进入获嘉县狮子营村北,在位庄闸上游270米处汇入大沙河,所以被称为大狮涝河。


(大狮涝河与河长制公示牌)


根据河旁矗立的县级河长公示牌得知,大狮涝河全长44.2千米,在获嘉境内有12.2千米,沿途接纳了运粮河、四清排、官地涝河、宣高排等河渠,平时主要接纳上游和沿途生活污水,汛期时用于排涝,如今经过整治后,水质基本满足沿途农田灌溉需求,是大沙河的一条主要支流。


(大狮涝河与大沙河交汇处 供图 获嘉县融媒体中心)


说完了大狮涝河,咱们接着表表大沙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运粮河。查阅修武、武陟县志得知,运粮河发源于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的七方村,向东、向南穿过县城西部,顺流南下,流经月山、清化、孝敬、金城4个乡镇30余个行政村,然后进入武陟县,弯弯曲曲一路向东北而去。最后在焦作市山阳区的北高村附近汇入大沙河,全长约50公里。


(大沙河与运粮河示意图)


运粮河作为大沙河(卫河)的支流,是卫河的主要源头之一,流经修武的运粮河还是隋朝京杭大运河永济渠的一条重要分支。运粮河简称运河,在历史上它还被叫作预河、豫河、小丹河等,在博爱县还被称为蒋沟。


(修武运粮河 网络图片)


自明代开始,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且以漕运为主,故最终得名为运粮河。


修武旧志记载:“预河即小丹河,旧在县南五里和,嘉靖年间改流县北;万历十三年,知县朱政改流县南,附城而东,经获嘉入卫。”





历史上的运粮河是条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宽度是现在运粮河的10倍,可以并行两艘大船,每只船可以装三万斤煤。每到春水上涨之际,绿柳沿堤,风景优美,时闻舟人谈笑之声,沿岸城镇商贸兴隆,热闹非凡。


(卫河航运  网络图片)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武知县张明远奏准,除航运之外予以灌溉,开启了运粮河灌溉农田的历史。1905年,英商福公司修通道清铁路(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后,随着河运的衰退,运粮河修武境内的码头和煤场逐步衰落倒闭。


(运粮河 网络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新乡专区曾在修武成立运河管理局,负责博爱、武陟、修武、获嘉4县的运河治理与灌溉农田工作。当时4个县共可灌溉农田4万亩,其中修武可灌溉农田2万亩。运粮河还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过水断面可达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县开始实施引黄工程和开发治理大沙河工程,具有千年历史的运粮河从此告别历史舞台。


(大沙河与共渠交汇处示意图)


从运粮河的历史氤氲中走出,我们继续在大沙河的堤岸上行走。在获嘉照镜镇的安村北侧,靠近新乡县合河乡西北永康村西,大沙河迎来了第三条河流——共产主义渠。不过这次不是大沙河吸纳别人,而是主动兼容并蓄,将自己的河水毫无保留地全部并入了共产主义渠。


(大沙河与共渠交汇处)


了解了大沙河的“三水”,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横跨大沙河的“两闸”(马厂闸和位庄闸)。在马厂村附近的大沙河河道上,笔者首先见到了横跨大沙河,掩映在绿树和庄稼中的马厂闸。


(大沙河马厂闸)


离马厂闸还有上百米远,便可望见八个吊起的闸门,还有红砖墙上醒目的“团结胜利桥”等几个醒目的水泥大字,时代感强烈。


(马厂闸雄姿)


走近发现在闸门右前方的堤岸上,还有一个同时代的支排闸门,“兴修水利 夺取丰收”的标语和马厂闸上的字样相呼应,让人一下子回到那个热火朝天修水利,誓要为国多产粮的激情年代。


(马厂闸旁支排闸)


在桥头闸门的墙体上,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修建马厂闸的碑刻。1971年11月6日,当时的获嘉县狮子营人民公社141名社队干部和民兵战士主动请缨,自己设计施工;克服严寒,连续奋战了5个多月,在1972年5月13日,胜利完成了这座长26米、宽8米、高8米的8孔拦水节制闸。


(马厂闸下方大沙河)


位庄闸虽然没有马厂闸高大雄壮,但同样也是那个时代获嘉人民兴修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一个见证。位庄闸的修建时间略早,从1970年春开始,当年年底就竣工使用。是当时获嘉位庄公社自己筹资5万元,加上水利局补助的1.8万元修建而成的。一共7孔,每孔净跨3米,高4.3米。


(位庄闸仰望  从东向西拍摄)


到1978年,全县大规模疏浚整治大沙河时,新增了2孔;1984年冬天,将最初的7孔木闸门,更换为9孔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可灌溉农田一万亩。


(位庄闸与保护碑)


如今,这两座闸门依旧挺立在大沙河上,见证着卫河上游的潮起潮落,追忆着往日的舟楫繁华,2012年被获嘉县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值得人们珍视的文化遗产。


(位庄闸下游大沙河)


过了位庄闸不久,在位庄乡刘庄村附近的大沙河旁,有获嘉旧八景之一——三桥夜雨。庙里有一通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重修三桥之记》石碑,碑文记载:“获嘉县有八景,三桥景之奇者,即志所谓三桥夜雨者……昔尝闻老人云,当夜深寂寞之时,地辟景幽,万籁无声,静而听之,恍若有雨潇潇然……”


(获嘉三桥 夜雨寺现状)


又有清同治五年《夜雨寺地临记》碑,碑文记载:“尝闻三桥夜雨寺若乃获邑八景之一,载存县乘胜地名区也,夫南泽映月北寺闻钟,至佘邑人犹传为美谈焉,……忽闻有声自窗外来者,佘侧耳听之,淅沥之声忽徐忽急,昔陆放窮有云小楼一夜听春雨诚佳句也。……”


(大沙河 乡道与龙王庙)


如今,夜雨寺被一条横跨大沙河,去往辉县方向的乡道分隔开来,成为龙王庙、平安寺和夜雨寺三座寺庙,规模也小了许多,和民房几乎无异。笔者到来时,正是午后两点多钟,天空又下起了小雨,似乎是让我提前感受这“三桥夜雨”的魅力吧。


(流水汤汤大沙河)


说到三桥夜雨,就不能不提其所在的“三桥陂,亦名太白陂”,也就是孕育成就了太行山南获嘉、修武等众多城市文明,却谜一样消失的天然大湖泊——吴泽陂[bēi]。



吴泽陂,天下九薮[sǒu]之一。三国曹魏时期的地志《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吴泽陂,是当时天下九大超级湖泊之一,气势震撼,闻名于世。


泽陂、吴陂即吴泽陂的简称,修武城在隋以前即今天的获嘉县城。魏晋长度折算今天长度,二十里外的吴泽陂即在今天获嘉县西北9公里左右的辉县、获嘉交界穆小营、渔村一带,获嘉、修武之间,包括辉县在内的浩渺区域。


(吴泽陂示意图 网络图片)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吴泽陂上流主要是长明沟,即今天的小丹河(运粮河,也就是大沙河的组成部分),从焦作沁阳、博爱开始,北部接纳太行山的寒泉水,南部接纳黄河北岸外的蔡沟水,一路汇入吴泽陂。吴泽陂之下,湖水东流成河为八光沟,注入清水,即今天的卫河。经新乡、卫辉,至淇县与淇河汇集入白沟,穿越华北平原,在天津奔流入海。



(大沙河旧马营桥东望共渠方向)


到了明代,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利改造,吴泽陂面积缩小,逐渐分化为修武的吴泽陂、宣王陂,获嘉和辉县区域的三桥陂等至少三个小湖泊,并最终消失。




三 永济渠绕七马厂 西工展翅沙河旁




人民因水而聚,文明因水而兴。


大沙河和卫河一起,不仅滋润了两岸数以万亩计的良田,更养育了稠密的人口。在获嘉和修武交界,沿着大沙河和昔日运粮河(永济渠)就有一溜七个马厂村,见证了昔日大运河的繁华和鼎盛。


(一溜七马厂示意图)


从地图上看,这七个马厂从西往东分别是学地马厂、富马厂、赵马厂、李马厂、中马厂、南马厂、北马厂,其中前四个马厂又统称为西马村行政村,而南北马厂则以运粮河(永济渠的一段)相隔。


(大沙河获嘉段)


老家就是中马厂的获嘉县文联赵清川老师介绍,公元608年,隋炀帝修大运河,同时修通了勾连沁河与卫河的运粮河,引黄河、洛水过洛阳、武陟、博爱、修武,通过今天的中马厂,再经大沙河与卫河相连。后来,该河湮塞,废用。《修武县志》载,1959年6月,运粮河修武段在停航六十余年后又正式复航,过获嘉经卫河到新乡,直达天津,共贯通3省、5市、30个县,总长1100多公里。这条运粮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济渠。


(永济渠渠道示意图 网络图片)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此时吴泽陂水已退去,成为一片荒地。当时的怀庆府(今温县)镇台把这一带当作牧马场。公元1372年,即明洪武四年,马厂的先民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修武县官司村。(《修武县志》记载,明初一家姓赵的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赵家世代为县绅,附近村庄的农户一有纠纷,都喜欢到这家来解决问题,一般问题不需去修武县城就可解决了,所以久而久之故将此地取名为官司村。)后来,赵家的一支人又迁入当时的牧马场居住,开荒种田,逐渐形成村落,村落有五个,分别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马场。中马场居于正中,便称为中马场,而后,马场演变为“马厂”,又逐渐分化为今天的七个马厂。


(获嘉县北马厂小学)


从马厂村再往东北方向几里地,便是新乡市西工区的招民庄村。这个村原来叫小段庄,后因为反抗邻近寺庙的恶僧欺压,招纳民众聚集于此,改名为招民庄。再往东,便是原本位于吴泽陂附近的鱼池村,因村内坑塘密布,像一个个养鱼池,因此得名为鱼池村,现分化为前中后鱼池三个自然村。


(西工区招民庄村方位示意图)


当然,沿着大沙河一路东行,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村落,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在这些村落之间,还有一个重量级的存在,那就是伴随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而诞生的新乡市西工区。


(新乡市西工区概况 视频来源 西工区管委会官网)


西工区是随着中州铝厂的兴建而设立的。中州铝厂是国家“七五”、“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是“五〇”工程(50万吨电解铝项目)的配套企业。1984年,“五〇”工程立项,计划投资124亿元人民币,按照总体规划,西起焦作市,东至新乡市,跨区建设中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新乡市西工区 图源 西工区管委会官网)


1987年,作为配套的中州铝厂获嘉生活居住区开始设计建设。1988年7月,奠基破土动工。1991年11月,新乡市人民政府根据“五〇”工程总体规划和发展前景,考虑到获嘉县狮子营一带将成为新乡市西部的重要工业区域,于是将中州铝厂生活居住区定名为“西工区”。与此同时,市政府成立新乡市人民政府西工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承担地方政府职能,服务中铝,发展新乡,直属市人民政府领导。


(西工区 中州铝厂与大沙河方位示意图)


1996年6月,新乡市人民政府西工办事处更名为“新乡市人民政府西工区管理委员会”,中共新乡市人民政府西工办事处委员会更名为“中共新乡市人民政府西工区委员会”。2002年7月,西工区党委由隶属市直工委直接划归市委管理。同年9月1日,获嘉县黄堤镇的花庄村、史庄镇的后庄村和位庄乡的招民庄村划归西工区代管,管委会设在中州铝厂社区。


(新乡市西工区 图源 西工区宣传片)


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发展,新乡市西工区已成为郑州、新乡、焦作三地的交通核心区,中原城市群“新焦济”豫北工业走廊的产业带动区,形成了以旅游、煤炭、粮食、化工、纺织、电力、铝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生态优美,环境宜居,成新乡市经济发展又一个新的增长极。


(大沙河位庄段 供图 获嘉县融媒体中心)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走过千百载光阴,西大沙河与两岸的数十万民众一起走进了新时代。如今,获嘉县委、县政府对大沙河河道进行了整修拓宽,并在沿岸建起了滨河步道,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沙河马营桥段)


2020年1月,省政府举行了“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新闻发布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编制了《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我们相信,大沙河一定会乘着这次历史机遇,和卫河共渠一起,焕发青春,拥抱荣光,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沙河马营桥远眺)




—————————————

【特别鸣谢】获嘉县委宣传部 获嘉县水利局  获嘉县传媒中心

【资料来源】获嘉县水利志 修武县志 武陟县志 获嘉县文联主席赵清川 新乡市西工区管委会官网 新浪博客@内黄弘 美篇@宋庆杰 美篇@小李飞刀 百家号@美旅智库等

 【摄影 制图】朱新国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滨河路:卫河之畔的百年繁华

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一溜“十八堤”,黄河给新乡留下的印记......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