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馍馍”的花样年华

杨杨 相约新乡 2022-05-06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视频】中共卫辉市委宣传部提供
【音频】新乡广播电视台主播:彬茜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记事起,就觉得腊月是个幸福感满满的月份,这份幸福感对大人们来说是团圆,对孩童们来说关乎“吃”。这种感触,对于大多数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可能会更加强烈。


那时候,新乡大多数家庭的菜篮子里都还不太丰富,四季餐桌上基本都是应季果蔬;各种零食点心也不像今天这般可以随心所欲的吃到,每天除了简单的一日三餐,很少再有别的“零嘴”。但腊月里不一样,因为要“过年了”,哪怕是普通人家,孩子们依然会享受到很多美味:腊八粥、芝麻糖、炸豆腐、蒸花馍.......


不过腊月带来的这种幸福感也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也来自于与这些吃食有关的的“仪式感”。


在新乡地区,那首童谣流传至今: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其中,最温暖、最热闹“仪式”要数蒸花馍了!


年味记忆:蒸花馍


花馍,也叫“枣花”"面花”。在新乡地区,腊月二十六开始,家家户户陆续开始蒸花馍,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花馍用以祭祀,有文史为证,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载:“馍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馍也。”  

但过年给长辈送花馍从何时开始,却不得而知。如今想着可能是因为,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好面(小麦面粉)很稀罕,才会作为礼品,孝敬给长辈。


蒸馍,用的是发面,寓意着“发财”和来年生活蒸蒸日上!从前,人们春节蒸花馍的数量都很多,因为不仅要够自己家里吃,还要准备好走亲戚时带的。而且,按照传统习俗从初一到初五都忌讳开火,就算开火也要避开蒸、炒、烙,因为蒸与争、炒与吵、烙与落谐音,人们怕不吉利,所以,年前就蒸好够全家人过年吃的馍。 

总之,过年蒸馍是大事,要提早准备。


蒸馍要提前发面,主妇们头天晚上就发好酵子,第二天半夜就要起来和面,白天一蒙蒙亮就开始蒸馍。

二十六蒸馒头,对于上了年纪的新乡人来说,都有非常深刻的记忆:

往往到蒸馒头的这一天,劈柴的、烧锅的、和面的、提水的、做各种枣馍的,一家人往往不够用,所以常常是两家或三家合作,邻里们互相帮忙;出嫁了的闺女也会回娘家,帮着蒸。热热闹闹、欢欢喜喜。

花馍、馅馍、枣馍......蒸好的馍摊在大大的箩筐里,满院都蒸腾着热气。这些馍要到过了十五、十六还吃不完。馍都硬梆梆的了,吃的时候需要在蒸锅上再馏一下,或在煤火上烤一下。

我们家,吃不完的东西一般都要爸来处理,亏他胃口好,剩多少他都能处理了,决不会让白白扔掉。所以我们家这块难啃的“骨头”自然也非他莫属。他经常会在煤火台上围一圈馍,慢慢地烤,等烤出金黄的焦嫩来,散发出浓浓的麦香了,再小心地掰开来,捧在手里一团热气,一个一个地啃,咯嘣咯嘣地,津津有味。后来,一到过年蒸馒头,爸总会提前几天就跟妈千叮咛万嘱咐:今年能少蒸点不?


过年蒸的馍,根据造型都被赋予了各自的美好寓意。

我小时候,母亲过年蒸馍都会在小盘蛇的嘴巴里,小刺猬的身上放些硬币。在当时的我眼里,它们都是可可爱爱的“美味”,似乎因为造型的缘故味道会更香甜,所以每每充满了期待。可惜直到长大,也一直没能吃上心心念念的“小可爱”。母亲拒绝我的理由简单明了:它们是辟邪驱晦、往家里驮元宝的.......


刚蒸熟的枣花,要先敬神,这之后,家人才可以拿来吃。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时的馍,是最好吃的。不仅暄软,还很有筋骨,掰开馍的一瞬间,热气香气如春风拂面。那是谷物特有的香气,香中带甜。这质朴的味道,构成我们味觉的基底,无论走哪,忘不掉,也戒不了。


春节蒸馍的时候,每个人说话都要小心谨慎。这一天,打招呼要问“蒸好没“ “蒸齐没”,不能问“蒸完没”。小孩子更不能乱说话,尤其忌讳说“饿了”之类的,都被视为不吉利,哪怕是平时再宠,这时候必定要挨一顿训斥。

所以在我很长时间的记忆中,过年蒸馍既隆重又神秘。

在新乡地区,除了过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等重要节日、红白喜事也有送礼馍的习俗,而受赠者也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卫辉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花馍,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也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民间流传蒸花馍的习惯,源于中国民间用面塑动物代替牛羊等动物祭祀活动的习俗。花馍制作始于商末周初,盛行于明清,在民间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制作花馍的习俗流传于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它的制作原料开始为小米粉,后来小麦传人我国后,才逐渐演变为以白面为主,豆子、枣、胡椒为辅料的。

要说新乡地区的花馍,数卫辉花馍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

卫辉花馍是古卫辉府的传统名点,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花饰内涵丰富,口感劲道,而且馍皮在一定时间内不干裂。发展至今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近200个品种。


卫辉花馍为啥好?天时地利人和!

卫辉靠太行,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由于其境内山区丘陵占了相当大面积,虽然种植规模相对不大,但小麦质量却也响当当。

另外,卫辉历史上曾是历代封建王朝在豫北的政治中心,自西汉高祖建县以来,商贾富豪云集。特别是汝王、潞王藩制设到卫辉以后,藩府及官府选调了许多名厨集中于此,使原来流行于民间的花馍技术得到了名厨们的点拨和提升。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藩府及官府花馍技术流传到民间后,百姓如法炮制、花样翻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卫辉花馍。

囫囵,也称“套项馍”,意为囫囫囵囵套住。


卫辉花馍,根据不同的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如正月十五做面盏;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六月姥姥要做面羊送小孩;二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婴儿满月做“囫囵馍”谓之“龙凤呈祥”;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在过去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说头”代表了人们最质朴的愿望。


制作花馍所需的工具极为普通,如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其实,花馍做的好不好,关键看做的人是不是有一双“巧手”。

如今,在生活日益兴盛的时代,花馍仍然是人们喜爱的民俗礼品。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是捏出来的艺术品、蒸出来的美食,更是民间礼仪质朴的传承。


近几年,卫辉当地政府和民俗专家们,为弘扬卫辉民俗文化,连续举办多次花馍艺术节,打造新的民俗文化名片。

卫辉花馍传说


卫辉花馍历史源远流长,传承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的传说:

比干庙 摄影:耿凌海


汲邑面心的传说

一代忠臣比干被剖心遇难后,汲邑(现卫辉市区)百姓为纪念这位刚直不阿、为民直言的丞相,在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心作为贡品,后逐渐演变为用大馍祭祀。


七巧做巧花的传说

相传,卫辉从前有“谁家女子巧 ,要看巧花好”的说法,就连娶媳妇都是:一看长相,二看巧花。传说,从前当地有两户人家爱较劲,娶媳妇的时候都让自家的新媳妇过门前给婆家蒸做巧花。因为没有先例,所以两个新媳妇全凭想象各做了一座巧饽饽。到了两家新媳妇过门,巧花亮相那天,正直七巧节,古城空巷,人们都去看热闹了,结果两家新媳妇平分秋色,巧花不分上下。可喜的是,两个新媳妇都很通情达理,主动结为干姊妹,同心协力把卫辉花馍的制作方式教给更多的人,一时传为佳话。


❀【 结 语 】❀


林林总总的花馍,如花儿一样的缤纷多彩,向世人描述着牧野大地古老的食品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结,也向一代又一代的儿孙讲述着老辈们的希望和托付。
新时代的春风,给家乡的花馍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为一体的“艺术之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给我们的未来播下了“蒸蒸日上”的希望。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我们总说“如今过年没年味儿”,“年”什么呀?“年”是一个怪物啊!而制服这个怪物的工具,不就是那些穷讲究吗?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如今人们心心念念追求的“仪式感”,不正是老辈们传下来的穷讲究?《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句话,用在过年再恰当不过好好过年是我们最不能丢失的仪式感,也是中国上千年来留给华夏子孙的一块自留之地。


“不蒸馒头争口气”
过年蒸馒头
也是鞭策大家要争气。
 新一年,
大家都要“争气”
让美好生活蒸蒸日上呀!

 

—————————————
【特别鸣谢】中共卫辉市委宣传部,卫辉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梁东城老师给予专业民俗指导。
【资料来源】尚建东《二十六蒸馒头》,豫记《河南人过年蒸馍的花样可真多,绝对养眼,有些你可能都没见过 》《过年蒸馍的讲究这么多,你知道几个?》,部分图文资料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黄池芳草今犹在 往事越千年

新乡:裹紧棉袄迈开腿,冬日太行如此美!

河南获嘉:四四方方“齐州城”  韩信屯兵“侨置”名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