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百闻不如一“鉴”

朱新国 李国强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新乡东区文化地标 摄影 朱新国)


厚土中原,山河新乡


太行黄河,造就了其豫北重镇南北通衢的历史地位,更承袭了古冀州、鄘、卫、郑、晋、韩、魏、秦(东郡)、汉(河内郡)的厚重底蕴,跨越数千年,孕育出丰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两个遗存富集之地,新乡境内的卫辉山彪和辉县赵固,看一看这里出土的国宝级战国文物,感受新乡先民的勤劳智慧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文化血脉。


(新乡山彪和赵固地理位置示意图  制图 朱新国)



一  山彪·水陆攻战纹铜鉴



说起山彪,新乡的亲们自然会想起,每每从唐庄107国道环岛进入凤泉区五陵村,再由新中大道返回市区时,必过一个地方,这就是山彪。这条连接卫辉国道107段和凤泉区宝山路的大道(S225汲詹线),将山彪村一分为二。


(2021年12月24日山彪村鸟瞰 

供图 创影视觉 制图 朱新国)


山彪村春秋战国时期是魏国的一个集镇,唐朝时建村。传说唐朝时叫三羊村,又名亲人村。明朝初年,因村西1000米处有一万虎村(也就是现在的凤泉区潞王坟乡金灯寺村),人们迷信怕虎吃羊吃人,就改村名为山彪村。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2月9日《中央日报》刊发的《发掘山彪镇古物经过》一文记载:“据土人(当地人)相传,其地原名山虎,避唐高祖父李虎名讳而改为山彪。” 1990年版《新乡市地名志》记载:“据传唐代称三羊村,因村西1公里处有万虎山,虎能吃羊,而彪、虎同类,故改名山彪。


(山彪村位置示意图和整齐划一的街道

制图朱新国)


从空中俯瞰,山彪村北依新乡太行余脉西山,南临卫河玉带环绕,汲县县志称之为“太行叠翠” “卫水拖蓝” 县域八大景之二。因村子依山临水,是古人眼中的风水宝地,所以古代汲县区域的墓葬多选择此处,文物遗存丰富。村域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彪战国古墓群和2007年南水北调时发掘的东汉、唐代、宋代清代等4个时期的古墓葬群。民国以来,仅山彪战国时期墓葬群就发掘出土文物 4696 件,山彪古墓葬里发掘出土的著名器物近百件。


(山彪战国墓群和出土的部分文物)


这其中,山彪战国古墓群发掘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最为珍贵。水陆攻战纹曾作为《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的封面给几代人留下记忆。在新乡市博物馆第一展厅牧野华章内,“水陆攻战纹”还被扩制为铜匾供人参观,并且已印刷成画卷作为新乡市人民政府对外交流的赠品。“水陆攻战纹铜鉴”不仅成为一张“山彪名片”,更是一张“新乡文化名片”。


(山彪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之一)


水陆攻战纹铜鉴,1935年出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山彪镇1号墓,属于东周战国时期遗物,现藏于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文物陈列馆(注: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1928年由傅斯年等建于广州,并于1928年-1950年担任所长。因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永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研究员,并取得了殷墟等处考古挖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各省方言调查等重大学术成果,而成为世界学术界瞩目的研究机构)。


(台湾省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当时一共出土了2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其中一件高29.6厘米,口径54.6厘米,重20千克;另一件高30.1厘米,口径54.5厘米,重18.75 千克。大口,束颈,曲壁,平底圈足,壁间对生四兽耳衔环。两鉴口沿及腹部上下都装饰以斜角云雷纹,腹部都镶嵌着用紫色金属镶嵌而成的水陆攻战图案,且图案基本一致。


(山彪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

和部分纹饰)


全器共有金属镶嵌成的图像 40 组,共刻画了近三百个人物,上层为徒卒战,中层为水战、云梯进攻等,下层则是张弓扬戟的徒卒征战。战士们皆短装、束腰、佩剑,所用武器有戟、戈、剑、弓矢、盾、垒石、云梯,用以指挥战斗的有旗、鼓、丁宁(军阵打击乐器)等。上层十人一组,手执戟、矛、剑、弓椎和盾等兵器进行防守。中层是歌舞升平和狩猎场面;下层水陆攻战则刻画了步战仰攻和水战场景,士兵手执短剑、戟、矛和盾等兵器援梯而上进行进攻,船上水手奋力划桨,船尾还系有一鼓。其中夹杂的色块则是线条的深化,衬托出人物、景物的交错变化。


(山彪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展开图

台湾省历史语言研究所绘制)

(山彪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的水战)


该铜鉴中的船扮演着战争工具的角色,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水上活动,周朝时已有水战的记录。《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徐承率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这或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海战。遗憾的是,现今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古代水军图画,由于年代久远,仅存在类似山彪水陆攻战纹铜鉴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但由于其装饰性远远大于纪实性,所以也无法证明它表现的是哪一场具体的水战或海战。


(山彪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武士和战具)


据官方统计资料,我国出土的战国攻战题材纹饰的青铜器较多,目前比较知名的有:汲县山彪镇1号墓出土的一对水陆攻战纹铜鉴、

成都百花潭10号墓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馆藏)

“故宫十大重宝”之一的“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陕西省凤翔县高王寺出土的镶嵌射宴壶、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铜壶、

山西侯马公安缴获的1件水陆攻战纹铜方壶等。


科普小提醒:


目前许多网络资料中,包括百度百科,都将水陆攻战纹铜鉴的图配错成了四川博物馆藏的宴乐攻战纹壶。虽然这件铜壶上了人气栏目《如果国宝会说话》,还上了中学历史、美术课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但是鉴和壶区别还是很大的,铜鉴作为古人的一种盛水器,形似现在的盆,用来盛水照人或者盛冰冷藏食物;壶是古人盛酒浆的器皿,形制像今天的酒瓶。新乡山彪出土的这对水陆攻战纹铜鉴,把图形预先铸成凹槽,再以紫色金属嵌镶制成,以人物剪影的形式,表现了当时水陆激战的场面,也反映了当时步兵的编制与各种武器的使用情况,为后世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和服饰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资料,可以说是将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的艺术水平推向了顶峰。




二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战国时期的新乡,大部分区域曾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特别是魏文侯主政时期,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因此在新乡的卫辉、辉县一带昔日魏国统治区域,留下众多战国时期墓葬,如卫辉山彪魏国贵族墓地、辉县固围村战国魏王墓、县赵固战国墓群等,不仅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也成为新乡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的有力见证。


(山彪到赵固 相距不足40公里 

图源 百度地图)


今天我们从卫辉山彪出发,沿着太行山前的省道,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到达只有35公里外的辉县赵固新区。这里的道路两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战国风格的艺术符号,还有“燕乐赵固”的醒目字样。


其实,这都是因为赵固是新中国野外考古的首发地之一,曾发掘出土了“燕乐射猎刻纹铜鉴”等不少战国文物,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化墙内容也都来源于铜鉴上的纹饰。现在,由此衍生出的“燕乐文化”已成为赵固的文化IP,成为更多人了解这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的一扇窗口。


(辉县赵固 随处可见的“燕乐”文化宣传

供图 赵固乡人民政府 制图 朱新国)


1951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辉县赵固粮所(今河南省粮食储备库辉县分库)所在高台上,探明并发掘了战国时期1号墓,出土了大量文物,这其中就有稀世珍宝——“燕乐射猎刻纹铜鉴(燕同宴,乐读yuè,也称作“宴乐” )。


(赵固战国时期1号墓挖掘时原貌)


该鉴高约13cm,口径45.2cm,底径20.3cm,壁厚不足0.5cm。发现时已被压成碎片,后经考古人员粘合复原,在其内壁发现了一幅表现战国时期贵族燕乐射猎的纹饰,才得以闻名于世。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内饰白描图)


据赵固乡文化名人王仲喜老师说,由于该铜鉴出土时已成碎片,无法对外展示,现存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库房,所以我们目前仅能看到铜鉴纹饰描摹图;在郑州的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只是类似图案的铜鉴残片,但并非赵固这件。


(河南博物院藏的战国刻纹铜鉴残片)


射猎,是古时地方诸侯为即将举行的祭礼、朝欢、盟会等活动而开展的一种射猎活动。该铜鉴两耳的形状为纽形,以圆形疤钉连接在器壁之上。耳上的垂环有“”状纹饰,质地为砂粒,上分有节。鉴的质地为青铜,虽然很薄,但却极为坚硬。内壁上用利刃刻出两列花纹,口沿上刻有一列松树、仙鹤图案,共有仙鹤12只,松树37株。仙鹤昂首阔步仪态豪迈,神情高傲。口沿界线下另缀有三角花纹69枚,花纹内侧各填有“品”状星形,界下刻有三角形星垂花纹41枚。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内饰中的三角形状花纹)


在上下两垂花界线之间,勾画出纹饰的主要部分。即燕乐射猎图三层,正中间是一座宫殿式的临水建筑物,主人宾客正在上层鼓瑟投壶,姬妾侍女环列楼下,楼下是厨房,有人正忙碌烹饪酒菜,有侍女端盘送菜上楼。左右则搭配编钟、编磬。而且刻画有森林、河流、禽圈、牧场、飞禽和松鹤等。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内饰中的宴饮和射礼部分)


纹饰中还有一小船,其船首为马头状,头部较平(后来的龙舟头昂得很高),头上有短角,头下颌无胡须。船身刻有鳞状纹,船尾呈鱼尾状,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龙舟图。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马头、鬣尾、鹿角、狗爪、鱼鳞和鱼须构成;因此龙舟又有“水马”之称。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内饰中的马头龙舟)


整个铜鉴纹饰可分为蒐[sōu]礼(蒐礼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借用田猎活动来组织军队、任命将帅、训练士卒的重要军事活动,又是当时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准备战争的重要手段。)、射礼和燕(宴)礼三部分,生动再现了战国时期贵族王公仪礼活动的真实情景,体现出古代匠师的高超技艺,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物装饰共同构成中国画的历史起源之一。可以说是一幅早于“清明上河图”1500多年的宏大艺术作品,它的发现,惊动了当时中国的考古界、学术界和艺术界。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完整内饰分区详解图)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辉县发掘报告》中这样写道:此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的发现,表明了辉县在战国时代的歌舞升平现象,又表现了那时的辉县,无论从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个发达地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辉县发掘报告》书影)


《中国美术简史》指出,赵固出土的燕乐纹鉴上的绘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布局有条不紊,造型手法活泼自由,充满韵律感,生动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为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开创了先河。《中国绘画的起源》则说: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装饰画表现丰富,人物形象动作性强,各有动作和神情,情景真实协调,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七国考订补》卷八魏器铜览篇说:赵固镇魏墓中铜鉴内侧中腹部刻燕乐射猎纹一周……共人物37 个,鸟兽38只,器物66 件,事物动态25个,生动体现了战国时代魏国贵族享乐的美景。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辉县发掘报告》所绘赵固

燕乐射猎刻纹铜鉴纹饰展开图)


“燕乐射猎图”不但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也是发现最早的斗拱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图的中心刻有建筑物一座,所竖立的16根立柱,顶端都有二倍于柱体的肥大部分(下端无之),正是斗拱的写照。图案屋顶并有板瓦成行,翼角外出,屋顶上站立二鸟叫作“翚(hui)飞”,即后世建筑中“鸱(chi)吻”的雏形。所以说,“燕乐射猎图”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服饰、乐礼制度、建筑规模和式样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史料。


(赵固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饰纹中的斗拱建筑)

(赵固粮库今貌)


如今,铜鉴出土地赵固乡粮库依旧默默守护着这方文明沃土,赵固还在新区规划建设了燕乐公园,来纪念和弘扬“燕乐”文化。这个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正借着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大踏步走向乡村全面振兴。


(赵固燕乐公园)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新乡市博物馆 辉县市赵固乡人民政府 赵固乡王仲喜

【资料来源】新乡市博物馆 文博在线 深圳晚报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头条号@花拾间 《共城史话》(张有新著)@一笑聊知 百度文库《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再说历史  @燕乐赵固  @魅丽赵固 @新乡地方志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辉县书院街:承百泉书院之志 启新学教育发端

从“化工路”到“科隆大道”,65年光阴已过

红色新乡:故道一“处”扼四县 曾住将军二十七

新乡:孔子击磬处 余韵绕千年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