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白马“宝塔”的风雨沧桑

文艳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延津县西北,塔铺村旁边,有一个矗立了1500多年的无顶塔,它目睹了白马津渡口的热闹与辉煌,见证了一方水土百姓的生生不息,刘震云曾在塔下读书学习,无数后人仍在绕塔而居。

 

它就是广唐寺白马塔。


传承千年的记忆


“灵鹫连峰出化城,法云空寂念无生。兹航肯度诸方便,一拯民穷即大乘。”这是明代诗人越应扬写的一首题为《广唐古塔》的古诗。

 

这座矗立在延津大地的千年古塔,具体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根据一些可查的文献及当地人的介绍,该塔建造年代大概是在北宋时期。

 

白马塔是一座六角形阁楼式砖塔,塔高30.06米,底部直径10米。现存共有8层,8层之上无顶无刹,从修建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现存的各层也高度不一,第二层最矮,无窗门,其余各层每层都有窗门两个,第六层有佛龛一个,但佛龛早已不存在。


塔内斜道

 

一层塔门朝南,塔北又有券门,进入此门可沿塔内斜形梯道与螺旋梯道交替连接以达塔顶,塔顶可容数十人登眺。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斜形梯道已经毁坏严重,登塔非常危险。但随访者可以经常看到,塔铺村的孩子们可以轻松的爬到塔顶玩耍,可以说这个无顶的塔伴随了这里孩子们的童年。

 

塔的外部轮廓因三层以上逐层收缩稍呈抛物线型,各层飞檐均用青砖雕花叠涩砌成,上面是花檐,下面是砖雕斗拱及仿椽头。

 

塔下,有通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广唐寺塔的石碑,记载了广唐寺及古塔的历史:



“广唐寺创建于故酸枣邑时梁武天监丁酉岁也,浮图唐后水陆殿如之中名曰白马塔,屹屹然不知何予一篑之不覆。邑迁通郭,居人列寺,以塔名铺,距东南县治二十里许。观寺之北,皆河旧道,是始洪浩怒腾欤或者异物乘以渀裂,为居者病治之,必难为力,乃假佛力广大以镇之耶,否则何起寺塔!往昔则镇大河水物之怪以奠民居,在今则增县治风气之胜以资士类,岂不休欤是为记。”


这段碑文翻译成白话文,即为白马塔所在地原为县治所,县治所迁到通郭村后,这里的人们就“居人列寺,以塔名铺”。从此,这里就由县城变成了一个村庄,村名叫塔埔。古人修建这样一座寺塔的原因是广唐寺以北皆属黄河故道,经常遭受黄河泛滥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们把这一切归结为“异物”、“水物之怪”,修寺建塔是为了“假(借)佛力广大以镇之”。而到了后世,它的作用由过去的“往昔则镇大河水物之怪以奠民居”, 变成了“在今则增县治风气之胜以资士类”。古塔成了人们登高游览、祈福求愿的一处胜景。

曾经繁华的塔铺

 

新中国成立后,该塔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在延津有两座古塔,一是位于延津县城内的大觉寺万寿塔,二就是广唐寺白马塔。白马塔所属的广唐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天监丁酉年(公元517年),而延津县县城内的大觉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至755年),就时间来说,广唐寺比延津县县城内的大觉寺早了225年。


 

县城内营建古塔,这不足为奇。令人称奇、不解的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村庄,何以出现广唐寺白马塔这样一座气势非凡的古塔呢?为什么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村子里却有着如此极具价值的文物呢?

 

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白马塔所处的位置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白马塔所处之地在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渡口。第二,担任延津县治所长达1000多年。


 

白马塔所处之地,原为黄河故道的白马津,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渡口。宋代以前黄河流经今河南延津县西北至滑县一段,为重要渡口,总称延津。

 

宋朝时,塔埔便是通往东京汴梁的一条官道,一处驿站,北面的吴起城、卫辉府,都是很有名很繁华的城镇,来往客商络绎不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此登塔揽胜,抚今追昔。


清康熙 延津县志塔铺图


据《水经·河水注》:其在今延津县西北者,亦称灵昌津;其东有棘津,亦名石济津或南津;其在旧滑县以北的,亦名延寿津(《宗镜录》卷一)。历代作战时常为行军所经,唐以前并在今新乡市东南置延津关。宋以后黄河改道,延津遂没。

 

白马塔所在之地,原称“惠安镇”,后称塔埔,现在则归延津县石婆固乡管辖。塔铺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周朝的廪延邑(延津县),治所为“塔儿店”即塔铺。


秦朝时酸枣县(延津县),治所为“惠安镇”即塔铺,直到金朝泰和年间(1201至1208),酸枣县(此时已改称延津县)治所迁于“延州店”,即今原阳县延州村。


由此可见,从秦到金,塔铺(惠安镇)作为酸枣(延津)县治所长达一千多年。因此,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如今离县城10公里左右的偏僻小村子里,会在宋代或者后来建立起如此规模巨大的佛塔了。而把广唐寺塔称为“白马塔”,大概也是因为这里有白马渡之地名而得其名吧。

 

1955年始设塔铺乡,广唐寺也改建为学校。享誉全国的延津籍著名作家刘震云从部队复员后,就在这所塔埔中学学习。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塔埔》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篇小说描写的,就是他在塔埔中学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的一段往事,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求学之路,生动表现社会上各种群体对学生求学所持的不同心态。这部小说随后又被搬上电视屏幕,获得了“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热映,刘震云和他笔下的故乡,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关于白马塔和塔埔的动人传说和未解之谜,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追寻与探索。

 

1958年塔铺乡与夹堤乡合并,改称榆林人民公社,1962年从榆林公社析出为塔铺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塔铺乡,2005年乡镇合并,合并为石婆固乡,现为石婆固镇。

半截古塔话沧桑

对于白马塔,大家最为称奇的地方,一直都是这座千年古塔为何从建造之初就没有封顶呢?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大概有三:

01

神话故事说

在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白马塔建成的时候,高耸入云,蔚为壮观。一天,南海观音菩萨云游至此,在云端中看到塔铺村北泥龙滚滚,甚觉好奇,于是低踏祥云,想要一看究竟,不小心袍袖轻拂塔身,把塔顶抛入到了南海,于是白马塔就成了半截古塔。这个美丽的传说,大约只是民间一个美好的想象。

02

河水致患说

塔铺古称白马津,系黄河渡口,河水岁岁泛滥,淹禾苗,毁村庄,害的“铺人”啼饥号寒。某年中秋,皓月当空,风平浪静,一摆渡老翁夜半回归,忽听河面上哗啦一声响,只见一匹白马冲出水面,嘶叫着跃上河岸,霎时狂风大作,沙飞石走,平静的河面烛浪排空,黄水四溢,塔铺眨眼之间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此后,只要白马出现,“铺人”必遭水患,人们虽恨白马作崇,却无以为计,只好求助于官府,修白马塔,假借佛力大镇之。据碑文载,官府曾委派两名进士,率民工数千人土屯修之,然塔未竣工,河水复至,进士骑马而逃,民夫葬身鱼腹者不计其数。塔修至此终止

03

财力不济

白马塔之所以没有塔顶,当地也有村民认为,更可能与修塔时的财力或者社会状况有关。毕竟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修塔可是一个大型工程,需要耗费很多的物力人力财力。现存的万寿塔,塔体比它还小一些,在明代重修时,自破土到完成,还历经十五任知县,历时三十六年才完工。广唐寺白马塔,很可能是在工程进展大半的时候,财力不济,被迫停工,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古老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半截古塔历经沧桑,成为塔铺今昔之见证。

 

不过能够修建此塔,也足见当时广唐寺的香火之盛与塔铺经济的繁荣。因为此塔,古往今来,许多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到此诚心祈祷,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赋诗。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塔铺如今已成为一个普通的村落。屹立在廪延大地千年之久的白马塔,历经风雨剥蚀,加上年深日久缺乏修缮,塔身已有裂缝几处,塔门也已封闭,显得些许荒凉。


曾经香火旺盛的广唐寺,僧侣与香客早已远去,如今也仅剩白马塔南面的一廪旧屋。

 

近年来当地人越发重视对古塔的保护。除了塔铺村民自发修建的香炉等建筑外,延津县政府也多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白马塔进行工程勘察、测量设计、修缮维护等。


而今,这座具有神秘色彩的古城,飘卷着它的古老传说,在时间和历史的雕琢下,愈显其厚重的底蕴和轩昂的气势。

结语

其实,在我们新乡除了白马塔,矗立在黄河岸边、被寄予了对抗水灾这一美好愿景的宝塔还有很多,比如平原示范区原武镇的玲珑塔、延津县万寿塔、卫辉镇国塔等。

 

一个是我们用勤劳与智慧所造就的塔,一个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而成的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

 

现在,它们依旧坐落在这片土地的一角,静静凝望曾守护过的这一方土地,不再有硝烟四起。经历改朝换代洗涤过的黄河水,和从前一样,在它们身前川流不息。如同生命的轮回,循环了一次又一次。

 

春风已来,槐花将开,愿你有时间踱步到这些河边的古塔看一看吧。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品读延津  半个作家  延津微生活等,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马市街:以梦为马 奔赴又一场繁华
新乡治河史,谁人留英名?

北京冬奥会,新乡人也是那燃烧的雪花!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