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治河史,谁人留英名?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东方风来,万里长河起宏图。

奋楫进发,会当水击三千里。

在与黄河依存共生数千载的中原重镇新乡,历史上经历了黄河的多次改道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先民抗击洪水治理黄河的艰辛,更创写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出彩篇章。





一  谁曾新乡缚苍龙




黄河宁,天下平。自从数万年前黄河形成上下贯通的大河之后,沿河而居的人民群众和历代统治者就开始了治理黄河为民造福的历史。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郑国渠)

比如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战国初期西门豹主导修筑的引漳十二渠、秦国引泾河水灌溉的郑国渠、汉代的六辅渠和白渠、成国渠、灵轵渠以及宁蒙河套平原灌渠体系等等,都是黄河流域内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典范。




当然在黄河下游上首的新乡,也不乏治黄的相关工程,比如人民胜利渠、比如沿黄的一系列大型灌区等等;更涌现出了不少治河的典型。


1 共工治水  


说起共工,人们常常想起“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其实共工还是个治水名人,被后世尊为掌管水利之神。


共工作为在新乡辉县一带筑城繁衍生息的共工氏族首领,是早于大禹的我国远古时期第一个治水英雄。他“壅防百川,堕高堙[yīn]庳[bì]”(《国语·周语》),也就是把高处的泥土、石块搬下来,在离河一定距离的地处,修筑简单的土石堤埂来抵挡洪水的侵犯,这也是“水来土堙”一词的由来,后世演变成了成语“水来土掩”。


(新乡市辉县孟庄遗址



2 大禹治水


在共工之后,新乡的大地迎来了另一个治水名人——。禹虽然是豫西地区人士,但为了抗击当时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的特大洪水,在四岳、后稷、契、皋陶、伯益等部落首领的协助下,“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活动范围包括新乡在内的黄河流域大部分区域。


(大禹治水示意图)


据《禹贡》记载,禹从甘肃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经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龙门,南下华山北,东到河南三门峡的砥柱山(1960年修建三峡水库时已炸毁),到孟津洛河与黄河交汇处转向东北,经过新乡、鹤壁浚县安阳邯郸邢台,进入古大陆泽,分为九条支流,在天津附近入海。这就是后世常说的“禹河故道”,禹也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禹河经行地区示意图)


3 魏惠王治水


战国时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今开封市西北),为了促进新都城的发展,着手开挖了鸿沟水系。从连通黄河的荥泽引水进入中牟以北的圃田泽(古代大沼泽),然后再从圃田泽开挖大沟到大梁。另一水源从酸枣(今新乡延津县西南),引濮渎(即黄河支流濮水),经阳武(今天新乡原阳)南下,与大沟组成大梁城的稳定水源。详细情况请阅读《相约新乡》先前文章“新乡:黄河滩里的大梁身影”,此处不再赘述。



(战国时期鸿沟水系示意图)


4 秦始皇修堤


说起秦始皇,大家自然想起长城,想起孟姜女哭长城,想起焚书坑儒,但殊不知秦始皇还善于治水。统一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除了原来六国各自为政阻碍水流的工事,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黄河大堤,也就是新乡及下游沿黄群众口中的秦堤。秦堤一方面作为河防,另一方面用作驰道,是秦始皇东巡和追求长生不老药的交通要道。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秦皇堤遗址)



5 汲黯 汲仁堵口


公元前132年5月,黄河在瓠子[hù](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河水南下,侵袭濮阳、新乡东部诸县、开封及淮河流域,灾情严重。东海太守汲黯组织东郡各县10万民工封堵决口,但因汉武帝舅父武安侯田蚡阻挠而失败。直到决口23后的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才任命汲黯弟弟汲仁再次堵口。


(西汉东郡辖区 瓠子决口及新乡沿黄诸县


汲仁采用竹杆插入河底和巨石阻挡水势,然后用树桩密集塞入,水势缓和后再塞入草料,最后压土压石。汉武帝也亲临现场督战,最终成功封堵决口。汲仁创立的沿口门全面打桩填堵方法,也就是“桩柴平堵法”,成为后世河道常用堵口措施。



(桩柴平堵法 示意图)


6 王景治河管用800年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治理黄河,这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后汉书》


王景治河,依靠数十万的人力,在一年多时间里,修筑1000多里的黄河大堤及配套工程,封堵了西汉末年以来的决口,整治了汴渠渠道,有力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和西汉沿河设置“河堤员吏”的制度。此后800年,黄河再无大的改道,形成安澜近千年的东汉故道。


(王景治河后形成的黄河东汉故道)


7 隋炀帝开挖永济渠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隋开皇九年到唐安史之乱之前,全国经济繁荣,水利遍及南北,黄河流域得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


(隋炀帝永济渠经行地区示意图)


公元605年的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征调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了通济渠,从洛阳直达江苏江都。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隋炀帝又征调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了途径新乡永济渠,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沟通了黄河和海河流域。运河的开挖和通航,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融合,奠定了唐朝的崛起和繁荣基础。 


(隋通济渠与大运河示意图)



8 五代后周柴荣治河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和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黄河在新乡的酸枣原武等地决口,再次祸害新乡及沿河群众。后周世宗柴荣先后征调数万民夫堵塞决口,后又派人整修黄河与汴水的分水口,使荒废已久的黄河到淮河航运恢复,并直达长江。随后又整修汴河、济水、蔡河(战国时鸿沟)等水系,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上运输网络,为北宋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拥有雄才大略却短命的后周世宗)



9 北宋杨汲淤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承接了周世宗柴荣的基业,建都开封,此时黄河下游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经孟县、新乡卫辉、滑县等进入山东,最后从渤海湾南部入海。


此时宋朝设置了专门治河的都水监,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王安石主政时期还开展了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实践上有不少创新。开封都水丞杨汲采取随地形筑堤,一段一段淤灌,既能控制水势避免大水漫灌浪费,又减少了水流对村庄台地的侵蚀,使沿河中牟、原武酸枣等县增加了数千顷耕地。


(北宋神宗时期黄河下游淤灌图)



10 南宋蒋兴奋战阳武大堤


南宋时知开封府阳武县蒋兴祖,在阳武任上勤勉有加,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黄河涨水,阳武境内堤坝快要溃塌,蒋兴祖亲自住在大堤上,身先士卒参加堤坝抢修。当地军民大受感动,奋战40天,最终使大堤安澜,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最后在金国入侵中,蒋兴祖誓死不降,与家人一起战死阳武县城。



11 明代白昂 刘大夏治河


明代治河机构逐渐完备,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后期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


明弘治二年即公元1489年,黄河在开封及封丘荆隆口决堤,新乡等地受灾严重,河南岸分为两支水流,北岸也分为两支,黄河河道陷入混乱。户部侍郎白昂奉命修治河道,弘治三年白昂率领25万民夫,修筑了阳武也就是今天新乡原阳的长堤,防止黄河北侵张秋运河(张秋,古代漕运重镇,位于山东临清和济宁之间,明清时期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处,非常繁华);疏浚南岸黄河多条泛滥河道,同时筑堤和封堵沿岸决口,最终使黄河沿着淮河顺利入海。


(黄河河道示意图 其中过新乡的原武 

铜瓦厢等地到淮阴入淮的 

为明清黄河故道 也就是现今的废黄河)


明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白昂治河后两年,黄河又从封丘荆隆口决堤,冲击山东张秋运河,使得漕运受阻。弘治六年二月,刘大夏被推举为副都御史,封堵决口,治理张秋运河。在封堵张秋决口的同时,刘大夏在兰考等地疏浚元代贾鲁开挖的河道,连接北宋蔡河故道,以分流减弱水势,利于封堵下游决口。半个月后,下游荆隆口等7处决口成功封堵。刘大夏还沿用了白昂“北堵南分”的治河思路,在黄河北岸筑了两道长堤——荆隆口东西各二百余里、黄陵冈东西各三百余里,从此山东河患大幅度减少。




(新乡境内太行堤)


其中的大名府长堤,从延津胙城开始,经过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直达今商丘虞城,共计360里,叫做太行堤,成为现今黄河北岸大堤的基础。荆隆口、黄陵冈等决口处的新堤起自于家店(今新乡封丘县荆隆宫乡于店村),经过铜瓦厢、东桥直达小宋集,共160里。从此,黄河回归南流,从淮河东流入海,直到1855年铜瓦厢大决口后才改向北流入渤海。


(今日黄河下游风光)


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河防一览图》明 潘季驯等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65-1592),前后27年,潘季驯曾四次担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形成了一整套“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河理论和“堤防修守”的完备措施,对后世治黄思想和实践影响深远。


(潘季驯束水攻沙和双重堤实践)


潘季驯还强调官民同守堤防的重要性,首创问责考勤制度,被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治水防汛、人员管理、队伍建设的传统宝典。潘季驯还全面修缮了郑州以下包括新乡在内的黄河堤防,兴建了许多减水坝,初步形成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工程体系。 



道光时栗毓美以砖代埽治河有功被尊河神。1855年黄河在封丘铜瓦厢决口,此时正值列强入侵、捻军起义,再加上南北方地主阶层对黄河流向分歧严重,导致清政府无暇封堵,致使黄河改道,形成如今的走向。


(1855年前后 黄河河道示意图)

(位于新乡封丘李庄镇

黄河大堤上的铜瓦厢纪念碑)





二 黄河多变君须记





黄河从郑州桃花峪开始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水离开了上中游高山峻岭的束缚后,开始漫流游荡,所挟带的大量泥沙迅速沉积。当遇到人们修筑的防洪堤坝阻碍后,泥沙便在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升,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


(黄河上中下游及新乡滩区段示意图)


一旦洪水冲毁堤岸,黄河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855年,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多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频繁的改道形成了禹河战国至西汉黄河东汉至隋唐黄河北宋黄河金元黄河明清黄河现行黄河等多个历史河道。


(《尚书·禹贡》中描绘的黄河示意图)

(宋金时期黄河夺泗水 汴水入淮图)


现行黄河也并不平静。1938年6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扒开花园口黄河南堤,全河夺流改道,顺明清故道入淮,泛滥豫、皖、苏三省达9年之久。1947年3月15日决口封堵后,黄河才又回归1855年后的河道。每一次大改道,都给新乡和下游群众带来深重苦难,因此治好黄河成为下游沿黄人民最强烈的期盼。


(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 黄泛区示意图 

图中虚线部分)








三 人民治黄幸福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开始当家作主,新乡和下游的群众终于迎来了黄河长治久安的崭新阶段。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亲自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调准“音”定好“调”


一旗定向,九州潮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乡不仅改造了曹岗等旧险工、抢建了封丘贯孟堤禅房险工;加固了旧有的封丘古城等护滩工程;还陆续修建了原阳马庄、双井、封丘禅房、大宫等控导工程。在黄河沿线又陆续修建了原阳武庄、三官庙、封丘顺河街控导工程,对双井、古城等多处控导工程进行了加高改建。


(黄河乡段风光)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新乡高质量完成了标准化堤防建设,使境内的218.332公里堤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景观线”和“绿色长廊”。新乡还在沿黄的平原示范区、原阳、封丘和长垣打造了滩区生态廊道,建设了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经济,黄河正日益成为造福新乡人民的幸福河。


(新乡黄河大堤美景)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官网“黄河网”  新乡市水利局 封丘县委宣传部等,

摄影制图 朱新国 王健哲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北京冬奥会,新乡人也是那燃烧的雪花!

新乡张固城:获嘉从这里开始

新乡:小小“陶模儿”里的千年启蒙

新乡:黄河滩里的“大梁”身影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