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叶刀-精神病学:创伤不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身体会告诉你所有故事!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0-01-10

《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是柳叶刀旗下关于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2019年12本期刊的封面,采用了一系列讲述创伤的照片。十二幅照片各自还原了一个源于作者Laura E Fischer自身创伤经历的元素,并通过动作描绘出创伤经历的一部分。然而,这个系列真正要讲述的是创伤对身心造成的伤害。创伤,不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身体会告诉你所有故事。


何谓创伤?它不是从开头到情节转折,再到结尾都连贯一致的故事,也并非充斥着细节性的描述。创伤,是难以拼凑的碎片,是如粗糙羊毛般的痛苦与折磨交织而成的一段让人无法接受的过往,它永不完整,也不被受创者视为人生的过往经历,只能以非言语形式在记忆深处嘶嘶作响。在有关创伤的记忆中,尖叫声如此刺耳,沉默又如此寂静,有些片段栩栩如生,而有些片段却被选择性地遗忘了。创伤,不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身体会告诉你所有故事。
 


我拍摄的这一系列照片正是在讲述创伤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我自己的创伤故事。十二幅照片各自还原了一个源于我自身创伤经历的元素,并通过动作描绘出创伤经历的一部分。每张照片都是经过仔细思考拍摄出来的。首先要识别出不同创伤片段所潜藏的身体部位,然后感受那些创伤,并通过拉扯、攥拳、舒展等微小的动作表达出来,再放大动作尽情释放。最后,将这一切融入更广泛的情境,让它反映出创伤既是个体的遭遇也是社会的问题。
 
然而,这个系列真正要讲的并非我的故事,而是创伤对身心造成的伤害。我想知道,遭受虐待和忽视的童年如何影响身体发育,相应的功能障碍如何让创伤更加深刻并再度引发创伤,受创的身体如何反过来影响受创者,定义治疗干预措施的过程又是如何考量以上这些因素的?由于童年的受创经历会伴发诸多复杂的后遗症状,专家认为应当为这类受创者提供方式适当的创伤治疗,而在我看来,身体治疗应该占据很大一部分。
 
近年来,我在一项基于身体的创造性实践项目中工作,也从中借鉴了构建本系列照片中图像的方法。该项目通过开发一种以创伤为中心的动作语言(Trauma-focused movement language,TFML),使创伤记忆得以表达和处理,从而疗愈创伤幸存者。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创伤主要储存在情感记忆和程序记忆中,这两类记忆将创伤躯体化,而这也是TFML的起点。这项工作的前提在于,如果身体是创伤的战场,它同样应该是治愈创伤的沃土。
 
通过使用TFML这种方法,受创者并非一定要恢复到受创前的状态,而是在当前状态的基础上成长得更好。TFML为创伤记忆提供一条途径,在加工创伤记忆后,将其整合到受创者的人生时间线中。不过,由于创伤经历会改变受创者,因此TFML试图在加工时对创伤记忆进行转化,而不是否认或尝试修复这段记忆。构建TFML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一个能让受创者在适当指导下适应并自主转化的框架,也是在对创伤幸存者进行行为研究后所呈现的结果。
 
我是一名艺术活动家,也是一位将创伤经历转化为洞察力和行动的创伤幸存者,所以我对这种记忆转化充满信心。我认同将创伤经历重新定义为一种适应能力,也同意将创伤转化为力量与动力,从而让创伤幸存者知道、利用并扩展他们拥有的这项资源。而作为一名精神卫生研究员,我相信我们在科学和临床实践中的探索会显现出TFML的价值,我也认为研究者在未来应该更加关注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关注那些重视创伤带来生理和心理影响的治疗方法以及能利用身体-大脑关联或内隐-外显关联的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心理上受到创伤的人,生理上也受到了创伤。正如Thomas Hanna写道的那样,“如果身体没有感到憎恨或愤怒,我们的心就不会憎恨或愤怒”。由于创伤的特点具有极端性,影响面广泛,身体对威胁的天然应激反应无法保护自身,这些应激反应就会被阻止,使得机体无法恢复平衡,而处于过于警觉的功能失调状态,进而直接影响大脑记录信息的功能。Bessel Van Der Kolk Peter Levine曾指出,当机体警觉功能障碍时,大脑就不能正常处理和创伤有关的信息,只是将其编码为当前的身体感觉,而非一段清晰的记忆。Babette Rothschild将受创者的这种体验描述为,“图像、感觉和行为冲动泛滥……与情境、概念和理解分离”。
 
Peter Levine称:“所有创伤都会出现情感疏离与身体分离”。这是由于创伤后警觉系统及记忆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受创者会体验到“双重现实”,而童年创伤幸存者由于依恋受损,分离症状更显严重。正如Bessel Van Der KolkJoseph Spinazzola等人所证实,当备受儿童依赖的照护者虐待或忽视他们时,儿童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照护者回应,其生理状态无法适应照护方式,这就让儿童越来越疏离自己的身体。总而言之,创伤全方位扰乱儿童成长,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功能发展,使其无法顺利过渡到成人阶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操纵了孩子的内在关系和人际关系,影响其身心健康结局。
 
此外,警觉系统与记忆系统失调会诱发一种仅仅应付生存的生活和思维方式Bessel Van Der Kolk曾说过,这种改变会直接强化“身体的生理和免疫系统反馈通路,使之仅能在攻击和防御两种模式间持续切换”,从而形成创伤的永久性危害循环。因此,尽管我们常说“心灵的创伤”,但创伤实际上是存在于身体上的烙印。然而,正如Joseph Spinazzola等人提到的,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医生非常关注受创者的情感-思维或感受-回忆间的相互作用,力图疗愈情感和认知层面的创伤,却常常忽视了创伤导致的躯体症状。
 
Charles Nemeroff进行的研究一样,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正在逐步揭开生理与心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尽管一些疗法声称,疗愈精神的创伤也是在疗愈身体的创伤,但几乎没有人通过疗愈身体去疗愈精神。然而,在Babette Rothschild的眼中,创伤是一个“身心体验,就算创伤事件没有直接造成身体伤害也不例外”。创伤会导致生理功能和神经功能失衡,而且经Bessel Van Der Kolk证实,创伤记忆不会出现在自传性叙述中,因为它是以非语言形式储存的,并被编码为当下的感觉和身体表现。因此,目前以精神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可能忽视了创伤的关键性成分,甚至没有治疗这部分创伤,而且实现心理治疗干预的过程采用的是有争议的神经生物学上反直觉的方式,具有潜在的侵入性。此外,这些干预采用言语交流,而创伤的语言是以生理症状为主的。
 
Bessel Van Der Kolk, Joseph Spinazzola, Babette Rothschild, David Emerson, Elizabeth Hopper等人认为,如果想要让受创者走出创伤的阴影,那就需要在治疗时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干预,帮助他们重新控制紊乱、失调、适应不良的身体,并找到一种内在的安全感。童年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不同方式对受创者产生影响,从创伤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上看,童年创伤会全方位影响大脑和身体的发展,也因此需要特别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关注受创者的状况和治疗方案。再次引用Babette Rothschild的话讲,以创伤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必须“设法发现、理解并治疗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的创伤”。
 
换言之,自上而下的传统治疗方法无疑是有用的,它从疗愈精神出发,再让精神进一步改善身体状况,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创伤在身体层面的影响,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治疗方法,直接干预遗留了创伤感受的身体,再让身体去愈合精神的创伤。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这种做法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已有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赋予身体比以往更多的价值,在方法论中鼓励更多的创造力,而且抛开治疗创伤这个特例来看,它还通过整合自下而上、自我引导式及以身体为基础的方法创造出一个关键性转变,也就是让幸存者变成了治疗过程中积极的领导者。对此,我们准备好了吗?END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Emerson, D. and Hopper, E. (2011). Overcoming Trauma through Yoga. Berkeley: North Atlantic Books.


2. Hanna, T. (1993). The Body of Life. Vermont: Healing of Arts Press.


3. Herman, J. (2015).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4. Levine, P. (2015). Trauma and Memory. Berkeley: North Atlantic.


5. Nemeroff, C.B. (2004). ‘Neuro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Trauma’,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5, pp. 18-28.


6. Rothschild, B. (2000). The Body Remembers: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Trauma and Trauma Treatment. New York: W.W. Norton & Co.


7. Spinazzola, J. et al. (2011). ‘Application of Yoga in Residential Treatment of Traumatized You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Nurses Association, 17(6), pp. 431-444.


8. Van Der Kolk, B. (2015).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ind, Brain, and Bod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uma. 3rd ed. London: Penguin Books.


封面图片来自:Laura Fischer


推荐阅读

专访《柳叶刀-精神病学》主编Niall Boyce:用最好的精神医学科学构筑更好的生活

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重: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

PANDA研究 | 抗抑郁药物选对了吗?

《柳叶刀-精神病学》主编推荐 | 抑郁和焦虑如何治疗?

《柳叶刀-精神病学》5岁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精神病学》更多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