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研究证实:对年老体弱者,支持同源和异源mRNA疫苗混打
《柳叶刀》(The Lancet)和《柳叶刀-老龄健康》(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于2月份发表两篇相关文章。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提示,尽管在完全接种6个月时确实有所下降,但COVID-19疫苗预防新冠重症的效力或效果仍然很高,评估6个月后的疫苗效力或效果对于更新COVID-19疫苗政策至关重要。发表在《柳叶刀-老龄健康》上的真实世界血清反应研究提示,在年龄和合并症分布相似的年老体弱人群中发现,接种同源或异源mRNA疫苗与接种第二针4周后抗体反应的显著差异无关,支持同源和异源疫苗混打。识别文中二维码,阅读文章原文。
疫苗预防SARS-CoV-2感染和COVID-19的有效持续时间: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分析的结果
背景
了解COVID-19疫苗的效果是否会减弱,对制定疫苗政策至关重要,例如接种加强针的必要性和时间点。本文旨在系统性地回顾COVID-19疫苗对各种临床结局保护作用持续时间的证据,并评估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突破性感染率随接种时间增长的变化。
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6月17日至2021年12月2日期间发布的预印本和经同行评议的公开发表文章数据库进行系统综述。符合条件的研究包括关于COVID-19疫苗效力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关于COVID-19疫苗效果的观察性研究。对已完全接种疫苗人群在不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疫苗效力或效果估计的研究,以及符合预定筛选标准的研究,进行全文综述。通过随机效应Meta回归,在完全接种疫苗后的1至6个月对疫苗效力或效果的平均变化进行估计。
结果
筛选13744项研究后,对310项研究进行全文综述,最终纳入18项研究(所有研究都进行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广泛传播前)。经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2号工具(RoB 2)或非随机干预性研究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确定:3项研究为低偏倚风险,8项研究为中偏倚风险,7项研究为高偏倚风险。研究包括78项针对疫苗效力或效果的评估【辉瑞Comirnaty疫苗(Pfizer–BioNTech-Comirnaty),n=38;莫德纳mRNA-1273疫苗(Moderna-mRNA-1273),n=23;西安杨森Ad26.COV2.S疫苗(Janssen-Ad26.COV2.S),n=9;以及阿斯利康Vaxzevria疫苗(AstraZeneca-Vaxzevria),n=8】。在完全接种疫苗后的1至6个月,疫苗预防SARS-CoV-2感染的效力或效果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下降了21.0%(95% CI:13.9-29.8),在老年人中(根据每个研究的定义,指至少50岁的人)下降了20.7%(95% CI:10.2-36.6)。对于症状性COVID-19,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疫苗效力或效果下降了24.9%(95% CI:13.4-41.6),在老年人中疫苗效力或效果下降了32.0%(95% CI:11.0-69.0)。对于重症COVID-19,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疫苗效力或效果下降了10.0%(95% CI:6.1-15.4),在老年人中下降了9.5%(95% CI:5.7-14.6)。据估计,随时间推移大多数(81%)疫苗预防重症的效力或效果保持在70%以上。
结论
COVID-19疫苗预防新冠重症的效力或效果仍然很高,尽管在完全接种6个月时确实有所下降。相比之下,疫苗预防感染和症状性疾病的效力或效果在6个月时下降了约20%至30%。尽管不能排除偏倚的影响,疫苗效力或效果的下降可能至少部分是由免疫力减弱造成的。评估6个月后的疫苗效力或效果对于更新COVID-19疫苗政策至关重要。
年老体弱者对延长接种间隔和异源COVID-19 mRNA疫苗接种的真实世界血清反应(UNCoVER):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中期报告
背景
COVID-19疫苗已被优先用于保护最脆弱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疫苗供应的波动,已经采用了诸如延迟第二针接种和异源初免-加强接种的策略。然而,这些策略对年老体弱者的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初免-加强接种间隔16周的情况下,评估基于mRNA的COVID-19疫苗在现实世界环境中的抗原性。
方法
这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是在蒙特利尔(加拿大魁北克)中心区的12个长期照护机构中进行的(大学综合健康和社会服务中心)。根据省政府规定的配给策略,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长期照护机构中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无论之前是否有SARS-CoV-2感染记录,都接种了同源或异源mRNA疫苗,两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延长至16周。在参与研究的长期照护机构中,所有接种过两剂疫苗的老年居民都有资格被纳入本研究。在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2月16日纳入受试者,数据收集到2021年6月9日为止。在以下时间点连续收集受试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基线,第一针前;第一针后4周;第一针后6至10周;第一针后16周,在第二针前2天内;以及第二针后4周。通过自动化学发光ELISA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针对Spike三聚体蛋白、Spike蛋白的受体结合区[RBD]和核衣壳蛋白)。本研究有两个队列:一个是发现队列,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前收集血液样本,此后纵向收集样本;另一个是验证队列,只在接种第一剂疫苗4周后收集血液样本。在发现队列中进行了分析,并在需要时通过验证队列进行验证。
结果
研究样本共纳入185名受试者。65人接种了两剂mRNA-1273疫苗(Spikevax,Moderna莫德纳),36人接种了两剂BNT162b2疫苗(Comirnaty,Pfizer–BioNTech辉瑞),84人先后接种了mRNA-1273疫苗和BNT162b2疫苗。在发现队列中,在接种第一针4周后,RBD IgG抗体和Spike IgG抗体浓度显著增加(RBD IgG抗体从4.86 log BAU/mL增长为8.53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从5.21 log BAU/mL增长为8.05 log BAU/mL)。接种加强针前,RBD IgG抗体和Spike IgG抗体浓度显著下降(RBD IgG抗体为7.10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为7.60 log BAU/mL)。接种第二针4周后,RBD IgG抗体增长为9.58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增长为9.23 log BAU/mL。在接种第一针16周内的所有测试时间点,未感染过SARS-CoV-2者的抗体反应都比有感染史者低;但在接种第二针4周后,两者抗体反应水平相似。与第一针接种mRNA-1273疫苗的人(接种第二针mRNA-1273:RBD IgG抗体从8.06 log BAU/mL下降到7.49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从6.82 log BAU/mL到7.56 log BAU/mL;先接种mRNA-1273再接种BNT162b2:RBD IgG抗体从8.83 log BAU/mL下降到7.95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从8.50 log BAU/mL下降到7.97 log BAU/mL)相比,第一针接种BNT162b2疫苗者的RBD IgG抗体和Spike IgG抗体平均浓度在16周间隔有较大下降(RBD IgG抗体从8.12 log BAU/mL下降到4.25 log BAU/mL,Spike IgG抗体从8.18 log BAU/mL下降到6.66 log BAU/mL)。两种疫苗的同源或异源组合在接种第二针4周后的抗体反应不存在差异。
结论
这项仍在进行的纵向研究的中期结果显示,在年老体弱者中两剂疫苗接种间隔16周时,过往SARS-CoV-2感染和mRNA疫苗种类影响抗体反应。在年龄和合并症分布相似的年老体弱人群中,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的血清反应一致,临床意义相同。接种同源或异源mRNA疫苗与接种第二针4周后抗体反应的显著差异无关,支持同源和异源疫苗混打。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