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图片 | 中国患者病例:以反复贫血为表现的非典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
《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近日发表一项来自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和内科团队的临床图片,研究团队发现并治疗的一例以反复贫血为表现的非典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病例。输入性丝虫病通常有眼虫、游走性皮肤肿块等典型表现,本例患者无典型表现,而是以反复贫血为主要表现,这种不典型症状增加了非流行区诊断输入性丝虫病的难度。柳叶刀邀请作者团队为读者带来临床图片解读。
Figure: Microfilaria of Loa Loa in a peripheral blood thin smear of the patient
Wright Giemsa staining. × 1000 magnification.
本期临床图片描述了一例输入性丝虫病的微丝蚴。一名49岁男性因反复头晕和乏力1年多,于2021年3月到南宁第四人民医院住院。体格检查显示,他有些面色苍白,巩膜轻度黄染,肝脏没有肿大,但有脾肿大。实验室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浓度84g/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1%,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4.6%,血红蛋白尿阳性(2+),触珠蛋白浓度1.01 mg/dL(正常范围32-205mg/dL),乳酸脱氢酶浓度750U/L(正常范围120-160U/L),3-羟基丁酸脱氢酶浓度为711U/L(正常范围72-182U/L)。他在入院前有溶血性贫血病史,最低的一次血红蛋白浓度为46g/L,曾接受过四次输血。他有多年在加纳、刚果共和国、厄瓜多尔的务工史,曾多次诊断“疟疾”并接受抗疟治疗,也因此接受了外周血查疟原虫的检测。外周血检查时偶然发现微丝蚴(平均每毫升180条),白天和晚上采集的血液均可见到。微丝蚴长225-251μm,宽6-8μm,体核密集,大部分微丝蚴没有见到鞘膜(图)。骨髓涂片见两条微丝蚴,脑脊液和尿液样本没有找到。PCR扩增丝虫ITS1和COI基因结果显示,丝虫特异性ITS1片段约290bp(286bp),COI片段约710(712bp),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经NCBI BLAST分析,显示患者来源ITS1片段、COI片段与罗阿丝虫相似性最为接近,相似性分别为:99%(MK978707)和 95%(HQ186250)。
对患者2020年3月的疟疾厚血涂片进行回顾,发现两条微丝蚴。此外,在2020年6月,患者粪便中检出肝吸虫卵,当时他接受了7天的阿苯达唑(650mg)治疗,每日2次。
本次入院诊断为非典型输入性罗阿丝虫病,患者接受单剂量伊维菌素(150μg/kg)口服抗丝虫病治疗。治疗2周后,外周血涂片显示微丝蚴的数量减少到平均每毫升9条,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到120g/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到22.1%。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至147g/L,外周血未检出微丝蚴。因未对贫血进行干预,仅抗丝虫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也进一步提示贫血是由丝虫病引起的。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所引起的丝虫病曾在中国流行。2007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丝虫病的国家,目前临床上遇到丝虫感染患者非常罕见,且绝大部分为输入性病例。罗阿丝虫病主要在非洲中部和西部流行,中国近年来偶有输入性病例报道,感染者典型症状有游走性肿块、眼部线虫病、皮肤瘙痒等,本例患者缺乏以上典型症状,而是以反复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非流行地区构成诊断挑战。本研究成果由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团队合作完成,团队由从事寄生虫病学检验及研究专家、擅长疑难复杂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传染病内科专家等组成。团队从临床、检验形态学及基因水平揭示了该例具有不典型临床表现的输入性丝虫病病例的最终诊断,并成功治愈。END
*临床图片解读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