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⑥ | 妻子是丈夫的运气,丈夫是妻子的命运
10 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长海 朗读
领读 | 不雨亦潇潇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人生路遥》。
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的大学生活。
在大学期间,路遥积极参加各项文学活动,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与文学素养。同时,他又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大量阅读,来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眼间,大学生涯就要结束了。那么,毕业之后的路遥又会有哪些经历呢?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早有准备
路遥十分喜欢《创业史》中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他懂得如何抓住青春的时光认真读书,更懂得读书与丰富阅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
1973年10月,路遥应邀参加了《陕西文艺》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路遥结识了许多青年作家,这些朋友,后来都是路遥在《陕西文艺》实习时的同事,均不同程度给他以精神支持。
路遥是位善于抓住机遇的年轻人。他向《陕西文艺》的知名编辑董墨倾诉了自己,包括身世、家庭以及经历。董墨发现这位年轻人思想锐敏而深刻,在文学上蕴藏着某种潜力。
董墨问路遥:“愿不愿意到编辑部来帮忙工作一段时间?”能够在省城的文艺编辑部让知名编辑们手把手地培养,这自然是路遥求之不得的事情。
1974年冬,路遥来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协助小说组看稿。
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实习时,路遥的生活非常艰苦,每月编辑部给的生活补贴,除去吃饭所剩无几,只能抽一些劣质烟,穿几件布衣裳,但他精神上很愉快,工作得很认真。
路遥在《陕西文艺》大体实习了一年左右。1975年秋,延安大学中文系来函,要他返校准备毕业。这样,他才告别省城。这次愉快的实习,为路遥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户,也给他日后大学毕业顺利进入《陕西文艺》工作埋下了重要伏笔。
其实,《陕西文艺》的实习,给路遥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诸多优质资源,日后他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了多篇诗歌、散文。
1976年,是路遥短暂一生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夏天,路遥从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面临着职业的选择。
大学毕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按照当时省教育部门的规定,大学毕业生要“社来社去”——即从哪里来再分配到哪里去。延大中73级三十名学生全部来自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地区,在毕业分配上不可能有省上的指标。
可是,路遥已有鸿鹄之志,他希望能分配到省上的文学单位。
一方面是路遥有想进入省级文学单位的意愿,另一方面是《陕西文艺》编辑部的几位负责同志也看准路遥是个好苗子,在文学上会有出息,下决心把他挖过去。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路遥被分配到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
一个人要干成一番大事业,除了拥有雄心壮志与勤奋努力之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机遇,还需要伯乐的赏识。从这点上说,路遥是时代的幸运儿。
一朝相知,终生拥有。
在路遥最渴望上大学的时候,延安大学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使他在这个重要的生命驿站加满油,一跃飞到省城,飞到他做梦都渴望的省级文学期刊当编辑,雄心勃勃地开始文学远征。
编辑生活
1976年9月中下旬,路遥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的《陕西文艺》编辑部工作。
当时,《陕西文艺》编辑部委实太小了。编辑部只能给路遥在小说组房间临时支了木板床,作为他的暂时栖身之地。
1977年7月,《陕西文艺》恢复了《延河》原刊名。为此,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决定把它整体搬到原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的另一处工作地点——建国路71号的高桂滋公馆。
《延河》搬到高公馆后,沿用以前的办公方式,路遥在小说组房间里支张床,便是他的宿舍了。那时,晚上熬夜看书或写作几乎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文学编辑部虽说是事业单位,虽要上下班,但毕竟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路遥几乎天天熬夜看书或写作,有时半夜一两点,有时熬个通宵。
路遥成为省级文学刊物编辑的时候,他长达六七年的马拉松式的恋爱也终于修成正果。他与北京知青、延川县委宣传部干事林达,于1978年在延川县城牵手结婚。
路遥的婚房设在延川县委宣传部林达的办公室,一张双人床,两床新被子,就是他们所有的新婚家当。
婚礼是下午6点在县招待所举行的,路遥是延川县的文学才子,如今又奋斗到省城,自然有很多人前来捧场、道喜。这是场没有悬念的婚礼,也是延川众多亲朋好友们所期盼已久的结果。
说实话,路遥和林达能走到一起,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双方任何一方的坚持,都不会走到婚姻的殿堂。
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的大潮中,知青与当地人的结合,是一种新生事物,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在这种结合中,往往以男知青娶当地女青年者居多,而女知青嫁当地男青年者较少。
婚姻不等同于爱情,它往往是众多复杂因素形成的合力。对于新郎路遥来说,他何尝不清楚这一点呢?早在他与林达谈恋爱时,许多朋友并不看好他们,但路遥却坚持了。
他甚至自我解嘲地告诉朋友,“咱家穷嘛!穷亲戚再套上个穷亲戚,那咱是把穷根扎下了,几辈子也翻不了身……”冲着改造家庭结构方面,路遥是做到了。
对于林达而言,她嫁给路遥也是做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她不光要接纳路遥个人,更要接纳路遥复杂的家庭,以及路遥所拥有的特定文化体系。她这些年默默支持路遥就是明证。
谁识我忧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路遥更是如此。
路遥是从中国底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草根”奋斗者,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更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处理他无法逃避的事情。路遥既有那个时代年轻人所面对的共性困难,更有他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奋斗者的更为特殊的困难。
路遥1978年1月25日结婚后,他和妻子林达的爱情结晶于1979年11月降临人世。这个孩子是个女孩,取名为“路远”。
女儿的出生,给路遥带来了欢乐。然而,妻子林达有了身孕时,他的帮助却是微不足道的。
孩子生下后,妻子奶水不足,又要找关系订牛奶。甚至孩子吃的鸡蛋,也是他所操心的事情。这一切像乱麻一样,长时间没有头绪理顺。
这倒还好说,这是一个男人成为父亲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当时的困难是所有年轻人遇到的困难,别人能克服的困难,路遥自然也能克服。
更为要命的是路遥是家中长子,他虽然过继给延川的伯父为子,但延川和清涧两方面的事情都要顾及。他是这个家族站在省城重要“公家”门上的唯一一人,农村里的亲戚总有诸多让他办不了和办不完的事情。路遥也因此深感苦恼。
不过还好,到了1980年后,各种好消息便源源不断地奔向路遥了。
首先,《延河》杂志1981年第1期的“陕西青年作家专刊”,共刊有九位陕西实力派青年作家的作品,路遥的短篇小说《姐姐》名列其中,并且排在靠前位置。这表明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对他的高度重视。
《姐姐》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赢得读者的好评,并于当年12月荣获《延河》杂志举办的“优秀短篇小说奖”。与此同时,路遥1980年前后创作的短篇小说《月下》发表于《上海文学》。
源源不断地发表高质量的作品,是路遥最快乐的事情。
其次,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极大地提升了路遥的创作自信心。
此后,路遥告别妻女,远赴延安地区的甘泉县,准备一鼓作气,创作反复酝酿、几易其稿的中篇小说《人生》。
在长期积累与酝酿后,路遥文思如泉涌,笔下生风,进入如癫如痴的工作状态。后来,在桌子上伏得时间长了,胳膊被磨得红肿,他便找了块石板,捧在怀里写作。
高加林来了,刘巧珍来了,德顺老汉来了,黄亚萍来了,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一个前来报到,集合在路遥笔下,并按照自身的性格逻辑来爱与恨。
在细节处理上,路遥特别认真。他写到巧珍要出嫁那章时,专门找了几位甘泉县城里的老人采访,这章前前后后反复修改了好几回。
路遥在甘泉县潜心创作的稿件,并不是最终的定稿。《人生》距发表,还有个精打细磨的修改过程。
路遥写成初稿后,还专门到陕北佳县著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观中抽了一签,叫“鹤鸣九霄”,是出大名之意。
路遥需要这样的精神暗示,他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大事情。他甚至还抱着小说稿去铜川煤矿找弟弟,专门给弟弟王天乐念了一遍。他在热泪盈眶中告诉弟弟:“弟弟,你想作品首先能如此感动我,我相信他一定能感动上帝。”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的创作经历。
路遥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的《陕西文艺》编辑部工作。在此期间,路遥和林达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路远。与此同时,路遥还创作出了反复酝酿、几易其稿的中篇小说《人生》。
那么,《人生》这部小说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它对路遥的创作道路又有何重大影响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图片来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Solace》《True Love》
-领读-
不雨亦潇潇,魔鱼池塘中的锦鲤,邑人城邦中的卫士;性喜观书,亦爱看剧。微信:zhugewuhou181
-主播-
长海,电台主播。爱阅读、爱声音。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畅游声音的世界。个人微信(ID:changhai-shengyin)
▼ 戳这里,经典人物传记免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