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5|儿童画中的美感
2021年春季学期,我们以“理解儿童画”为主题,邀请专家潘晓明与教师一同[线上共学],在四期主题(表现力、想象力、情感表达、美感)共学中,我们将基于课堂作品案例,以“发现-提问-观察-反思-分享-联结”的共学方式,让这些疑问慢慢清晰。
第四期回顾
儿童画中的美感
美感是什么
捕捉到美感的过程,是从“本真”中感受到“善”,从而触及到我们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切之美。如果我们仅仅把美感局限于好看或者是美丽,这个概念就过于狭小。美的范围实际上很广,例如“崇高之美”、“慈爱之美”、“刚强之美”、“优雅之美”。这个排列是无穷尽的,只要生命不止,美即无限,它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范畴。
回归到艺术审美的角度,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我们所感受到的构图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美感相较而言,这种层面的美偏重于技术层面;而前者更高一层,属于精神层面的感受。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从“艺术”这个词的本身上看,“艺”在前而“术”在后。由此可见,构成美感的板块也充分体现了“艺术”这个词的概念: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二者兼有,同时又有侧重——“术”应该服从于“艺”、技术服从于精神。
如何培养儿童的审美感受
首先,我们需要帮孩子打开眼界,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儿童画中表现的形式美感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各种生命的生长、运动的节奏、一年四季丰富的变化,体现在山川、河流、云彩、山丘之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在此之外的人文景观,例如建筑的庄严和宏伟、古朴或现代,也能时时刻刻地激发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审美情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艺术美的创造由此诞生。因此我们常说,“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一切美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所以我们需要睁大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美育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扫除“美盲”。
其次,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去艺术作品之中感受美。美是形形色色的。我们除了可以在自然中汲取养料,也可以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领略美:古代、原始、土著、近代、现代、超现实......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作品以各种形式呈现,如天上的繁星一般闪烁。我们一定要多带孩子去领略、去感受。这个过程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思维得到发散,让孩子知道艺术花园百花齐放而非单一、模式化。我们的老师经常在教学探讨中提到,要突破对艺术作品单一的、模式化的评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带领孩子充分地在这些艺术作品的泱泱大海里面汲取养料,那我们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包括孩子们对自己、老师们对儿童的评价体系才会更丰盈。由此,孩子们在表现和评价中所建构出的艺术的世界观会更加宏大,胸怀更加宽广。
美感的表现是综合能力的反映
我们所说的儿童美育,是去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进而发现和感受美,其中包括大自然和人文的创作。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这并非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所以这不是成年人可以预先教授儿童的技能,而是在这种美术体验中,儿童的美感瞬间产生了。但是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与引导来帮助孩子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我们所说的“美感”的表现是综合能力的反应,追求美感也是我们的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美感的表现综合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表现力、情感的表达、想象力等在美术活动中所有涉及的元素。这些方面交织在一起,融汇出和谐美丽的乐章。因此我们在说美感的时候这些元素缺一不可。这些其他的方面中所涉及的美感的某一个方面可能是想象力的成分比较浓厚,可能是表现力的成分比较强,可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了观众。
儿童美感与成人艺术美感认知差别
对于一些艺术作品来说,表面的美感可能并不是唯一的追求。有些作品可能希望表达和揭露世界的阴暗面,这样的作品留给我们的初印象可能不是赏心悦目,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不是一个优秀的、经典的作品。我们作为成年人去分析它们的时候,需要看到它的本质、核心,辨别这些作品是否建立在作者的真与善的思想基础上。我们作为老师,自己是否能够明辨这一点?怎样才能够向孩子们明示呢?
对于这个方面的引导,我觉得作为孩子们来说,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广阔的艺术视野的基础,如果过早地被动接触这些负面的、阴郁的作品,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困扰。所以我们成人在提供鉴赏作品的时候,需要做好度的把握。既要给孩子提供直观的真善美的世界观,又要让他们学会思辨。在这一点上,老师们可以有保留意见,因为毕竟艺术欣赏是非常个人的感受。但是如何引导孩子面对那些艰涩的作品是需要我们慎重而深入思考的,因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最后到底什么是作为“真正的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并不是我们眼里直观看到的东西。这一点就要求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带着孩子们更好地去领略这个世界。
如何引导孩子发现美、提升孩子的审美表现
分享人:符梦丝|浙江常山县芳村小学
接下来这两幅是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的绘画作品。
第一幅是我的班上的一位女孩子画的,我们这节课是画一只大公鸡。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是她的空间感和表现力低于一年级孩子的平均水平,这幅画的构图和她其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模式化。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给这位孩子进行在她认知能力之内的引导,让她去进行更多的观察一下,比如现实生活中蓝天上除了蓝色的云还有其他什么东西。这种细节的提问可以给孩子带来启发。
陈以轩 芳村小学一年级《骄傲的大公鸡》2021
第二幅是小组合作的作品。在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乘坐校车时候的体验和内心感受。这些情感体验使得整幅作品比较饱满细腻,富有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中,孩子们在校车的上方用水彩笔画了星星和月亮,校车里面的座位比较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绘画特点,他们把自己心目中觉得比较重要的东西用X光透视的方法呈现出来。
小组合作 芳村小学一年级 《来来往往的汽车》 2021
介绍完这两篇文章之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个议题做的梳理。
首先,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以致朴的一节美育课《春天的田野》为例,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用眼睛去观察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感官,例如在教室里播放流水的声音、提前准备好叶子让孩子在课堂上可以触摸它们的纹理。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孩子去户外,让他们感受到溪水在手指间穿梭的质感,让孩子去闻一闻泥土的气息,增加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最好的方式还是带孩子去身临其境地体验,让孩子整个身体都能够沉浸在田野的氛围当中,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他们身边的事物,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他们的存在,和他们建立一种连接感。这些训练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感官敏感度。有些老师会说,虽然这些步骤都有、也给孩子体验过了,但还是会有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在绘画中把自己的体验展现在一张纸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需要更细心地引导,去增强对某一种关系的敏感度。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何培养孩子建立对这些东西的敏感度。比如如果他想要去画他在采花时候的场景,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些更细节的问题,帮助孩子构思。例如让他在重复采花当时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当时的胳膊是怎么放的、是站着还是蹲着、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采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就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实际存在。对这些细节的回忆能够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并且有助于他的艺术创作。
潘晓明老师分享:
符老师提供的案例印证了我之前提到的对世界、对自然的感受,孩子对美的体验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对于每个孩子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于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就像第一幅画,这个一年级的孩子比较稚嫩,在他本人心智水平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他特有的,等他过了这个阶段他可能就不会画出这么可爱的一张画。我们对于这张画的评价上可以肯定它的特殊的表现力,而不要因为它和现阶段大多数其他孩子的作品表现出的形象不一样就认为它表现得不对。这些云彩的观察可能是概念化的东西,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就需要去突破它。有的人可能色感比较好,形体和造型比较弱,那我们需要激发他对色彩的敏锐度。
美感有的时候是瞬间在笔端产生的。创作行为是流动的,出来的结果是会发生变化的,之前并没有预设,需要老师实时的捕捉、放大与肯定。如何不让它们悄悄溜走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留意的。
美是否有标准、我们可以从哪些更开阔的维度去评价儿童作品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两幅孩子的作品。在第一印象中,你更欣赏哪个孩子的作品呢?
上图作者:莫俊希 下图作者:程佳怡 新昌小学二年级《可爱的猫咪》2021
这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二年级下册《可爱的猫咪》这一课。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和表现猫的各种形态。我在之前的课堂上已经让孩子们画过猫的坐、卧、走、跳等形态。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让学生画了一幅具有故事情节的、有关猫咪的画,最后还让他们在同学之间互相讲述了自己画的小故事。
接下来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第一幅作品。这个小作者画得很有趣。他说,在大家的印象里,都认为猫和老鼠是敌对的,但是他觉得猫和老鼠是可以当朋友甚至可以结婚的。于是他画了这样一幅猫和老鼠的举行婚礼的画。我们可以在他的画上看到,画面内容有猫王迎娶老鼠公主,有的老鼠在抬花轿,有的老鼠在吹唢呐,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猫和老鼠的动作和表情也很夸张。如果我们不仔细看的话,会觉得画面有一点“乱”,但是正是这种“乱”才让画面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并且和主题更加贴切。潘老师也对这幅画表达过赞赏,她认为这幅画的构图有大有小,主次分明,在色彩搭配上也相得益彰。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主要是表现猫的各种形态,那这幅画上的猫的卧着的腿会不会表现得不太准确?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二年级的儿童本来就很难画出猫在卧姿时的腿,孩子这种稚拙的画法反而画出了猫咪卧着时慵懒的感觉,如果用成年人的画法可能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了。所以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那这一点其实还是一个加分项。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幅作品。这幅作品第一眼看上去感觉会比第一幅更加干净和清爽,因为他用了尺子这个“错误”的方法,所以画面是很整洁的。但是老师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了尺子画出来的画会让人感觉没有第一幅那么生动,线条有点呆板。所以在课堂上,我都会强调尽量不要使用尺子去画画。对于孩子们习惯使用尺子去画画这个现象,潘老师给过我几点建议,现在分享给老师们,首先老师们可以多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的具有美感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老师们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不用尺子画画的孩子画出来的线条进行表扬,告诉孩子们用手画出来的线条也可以很美。回到这幅画的内容上,这幅画描绘的是猫咪一家三口偷溜进家里想要偷吃鱼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画有梯形的屋顶、左上角有半个太阳、还有长方形的门,以及三只猫咪,而且这三只猫咪的动作和表情还是一样的,看上去似乎有点呆板和程式化。
但是难道说这幅画就没有具有美感、值得欣赏的地方了吗?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欣赏这幅画,就会发现这三只猫咪虽然动作和表情都是一样,但是正是这种动作和表情的重复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节奏和韵律的美感,而且还能给画面增加戏剧性的效果。而且这三只猫咪也不是一模一样的,仔细看,它们的颜色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还能从这一点上感受到统一与变化的美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如果能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儿童作品,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更开阔的维度去评价儿童作品呢?我就自己的经验,结合一些资料,和大家做一个比较简短的分享。
第一点,我认为需要看儿童的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是儿童绘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也许你认为荒诞奇怪的画其实是一幅极具想象力的作品。
第二点,我认为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更加重视这方面的评价,儿童就能更加主动、更加善于观察和感受生活。画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第三点,我认为是儿童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比如说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外在的形式上进行评价。
第四点,我认为可以从儿童是否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创作上进行评价。不同的绘画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的绘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绘画效果。
第五点,我认为是儿童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特点。儿童的绘画作品不能追求千篇一律,需要百花齐放。不同个性的儿童呈现出的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美感,所以儿童的个性也很重要。
第六点,我认为是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评价儿童作品。正如我前面举例的第一幅作品当中的小作者,他为什么会这样去画猫咪在卧着时的腿呢?他这样的画法其实是与他的年龄阶段相符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画法使才这幅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潘晓明老师分享:
在吴老师刚刚的分享中,我还有几点要补充的。第一点,老师之前讲到了用尺子绘画的“错误”的方法,我觉得要小心使用这个词。科学是严谨的,有一定的公式,但是在艺术里要警惕绝对的用词。用尺子这个方法是不好的,但是老师们要注意,不要说“错误”的方法。任何的方式方法不能绝对化。孩子们可能在某一次创作中用了尺子的效果不错,能够让画发挥出它的特色。第二点,吴老师提到的这六项很好,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还有什么可以扩充的。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情感也不能丢。第六条中“作品表现与儿童年龄相符”这条也不要太过绝对化、太想当然。如果作品表现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可能是儿童画出了相当成熟的画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在教育中还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要一刀切。
如何通过艺术赏析,提升儿童的审美认知
分享人:吴亿田|浙江常山县同弓小学
面对这两幅画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哪幅画更好看呢?
同弓小学学生作品《玉兔》2020
我问过学生,90%的都说是右边这幅更好看。他们给出了很多答案,比如渐变色很漂亮、兔子很可爱。他们可能对这幅画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这幅画的作者是他们班上画画画得最好的同学。他们向我介绍他的时候曾经说,“老师你看,这是我们班的小艺术家”。确实这位同学画得很好,在造型方面非常严谨,所以大家都说他画得很像。其实我们去仔细看这两幅画,可以发现,左边这幅画虽然颜色和笔触都有点乱,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些故事性的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会收到很多类似左边这幅画的作品。它们也许不是在学生眼里那么优秀的画,比如下面这幅。
王歆扬 同弓小学三年级《玉兔》2020
这幅画乍一看有点乱,颜色叠加得有点太多了。但是仔细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和颜色上的搭配还是很有意思的。学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不会注意这些,他们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像,画得不是很干净。
洪思琪 同弓小学三年级《玉兔》2020
后面这一幅也是。我们乍一眼看不出来什么东西,但是仔细看我们能看到两只兔子抓着胡萝卜仿佛在飞起来,是很梦幻的一幅画。但是小朋友们乍一看可能就不能理解。我们会收到很多这样的画。以接下来两幅作为例子:
同弓小学学生作品《家乡的田野》2020
这两幅画来源于同一个四年级的班上同学的两节课。一节课上我让他们在本子上用彩笔画,一节课上我让他们在宣纸上用国画颜料画。如果我把这两幅画放在一起让小朋友们选,他们都会觉得右边的画比较好,老师也可能会给右边的画打得分数高一点。他们觉得这幅画好的理由是:第一,它像田野;第二,它的颜色涂得均匀、干净、整齐,还有就是构图很饱满美观。这个评价标准就像是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
其实,在看到左边这幅画后我们可以思考:云为什么是紫色的,田为什么是对称的?对于画面中呈现的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解读,孩子们可能就会想:为什么这幅画好像画得不像是田野?如果没有问过小作者,他们可能不能理解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只能根据我们教给他们的对于“好”的概念来对画面产生审美感受。之前潘老师也提到过,如果要让孩子们的审美更多元一点,我们就需要多给他们看,去丰富他们的认知。
其实我们的每一节美术课都有机会能够给孩子们看到各种美术作品,去开拓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认知,让他们去理解不同作品上的美,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写实的和抽象的,都可以让我们去做解析。首先就是要多看,其次是要由我们给学生多介绍这些画,让他们去了解这些画家的生平,从中让学生去理解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我们甚至可以结合课本上的一些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画家的绘画原理。比如说我们在教点彩画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画家绘画风格为什么会转变,用一些小故事告诉他们色彩的原理。在他们听进去了以后,会不自觉地把它们用到绘画中,形成一些我们觉得非常有趣的东西。
最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去支持一下儿童。我们首先可以从故事、情感等多方面丰富一下我们的评价语言,其次也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画面都给予肯定。他们在心里就会觉得,这么多种风格的画老师都觉得很棒,那我也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画面。另外,我们也可以多给他们自我推荐、自我评价的机会。不仅仅是在每节课的课后,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展区,自己推荐画的画,让更多同学都看见不同的美,让他们都能提高对各种儿童画的美感的发现。
潘晓明老师:
每一个阶段的孩子的敏感点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根据他们不同阶段的敏感点和个人特色来拓展素材,让他们慢慢积累。帮助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慢慢积累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形成系统的概念,孩子也会慢慢发展。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培养已经非常有成效了,他们对美的评价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在讲的评价体系里,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描述美感的词汇,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这是什么样的美感。孩子们作为观众对作品的观赏和感受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如果老师们在评价和引导的时候是这样去拓宽孩子们的思考,那他们对于创作可能会跃跃欲试,对此有很大的积极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