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当牛做马”,导师“恨铁不成钢”,到底谁更惨? | 谷雨数据
在研究生的圈子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调侃:“选错学校误三年,选错导师毁终身”。
调侃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每年到了论文开题的季节,总能在朋友圈看到学生的哀嚎。
01
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
“已经研二,老师是个只压榨学生劳动力的人,我快受不了了!怎么办?”
“导师没钱了,想订试剂拖着不给订咋办,难道跟老师说我先垫着,后面给我报销?”
“导师不理我怎么办?微信不回,邮件也不看,但是朋友圈照常发。”
在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每天都有类似的帖子出现。
9045条贴文里,学生们的怨念已经溢出了屏幕。
在和导师的交往之中,他们无可避免地会聊到“邮件”、“毕业论文”和“联系(导师)”等具体事件。
而描述心理状态时,“担心”、“焦虑”、“纠结”和“尴尬”是学生最为普遍的情况。
传道、授业、解惑——在最初进入大学的时候,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导师是这样的传统形象。
实际情况可能不尽然:
相比起老师,有些学生更愿意称导师为老板。在日常的相处中,学生以“打工”的姿态面对“老板”。
联系不上导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如同中学时那般紧密捆绑。在网友的吐槽中,偶尔也会发生学期结束导师记不住学生名字的现象。
在各种社会新闻的极端案例之中,最常出现的师生大致有两类。
第一类是压榨剥削型的导师。这类导师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给学生安排各种任务甚至私活,但根本不给或者中途克扣劳务费,只是把学生当做劳动力和赚钱工具。
在《南风窗》的报道中,曾有学生被要求在一家由导师同学开设的公司上班,每个月仅领取300元的微薄薪资,还因此耽误了毕业和工作。当他向导师提出异议之后,得到的答复却是“必须去,怎么能不去?谁工作不累”的回答。
第二类是放任不管型的导师。入学之后导师对学生不闻不问,学生望穿秋水也见不到导师一面。在“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的抱怨帖子里,导师玩失踪成为最折磨学生的事情之一。
这样的情况,让学生从考研结束就开始寻找门路四处打听导师的信息。
毕竟选好导师,可能和他们大学的生活及学习质量紧密相关。
02
和导师的相爱相杀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单一导师负责制,导师在师生关系中占据着强势的地位。
从入学到毕业,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各种重要节点,都有导师参与决策的身影:奖学金评定、出国推荐资格、毕业论文拍板、是否延期毕业、能否发表论文等等。
对于部分导师来说,这种权力为他们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
在高校里,研究生为导师做私活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为导师的出行订票、去学校财务室帮导师报销,为导师申请的各种科研课题撰写内容却无权署名。
极端的事件中,也有过导师要求学生上门为其洗衣服、做家务的情况。
相较于文科,理工科学生面临的情况更严重一些。理工科导师往往有更多的课题机会,摊派下来就造成研究生项目多、任务重,学生往往需要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做实验。
如果导师在校外开了公司,学生还可能要为其免费打工。
这也导致理工科学生对于导师的评价要明显低于文科学生。
在师生关系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学生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应的申诉渠道,最终选择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03
有苦难言的导师
一方面是学生们的吐槽,另一方面,导师们也有苦难言。
1999年以来,中国高校经历了多轮扩张,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一路飙升。1978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只有1万人左右,1999年是9.2万,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91.65万,预计2020年将达到111.4万。
研究生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成为研究型人才,但负有培养责任的导师数量却没有同步跟上。
导师们同样有自己的苦衷,每天都有无数的工作和事情在排队等着自己。当科研压力和日常的繁杂事务过载,很难再抽出精力分给学生。
根据麦克思的调查显示,有88%的大学教师认为工作带来了中重度压力,其中科研压力排在了首位。
教学任务之外,高校研究生导师还有更多的科研任务。除了量的规定外,诸如课题立项的级别、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学术论文引用率等质的规定,常常被纳入到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以及聘期考核的各指标体系中。
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毕业论文的通过率也是导师考核的硬性指标。但是“通过”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模糊的词语,一些学生抱有“及格万岁”的想法,导师又何尝不是。
在这样既缺少足够的物质激励,又对于职称评定帮助不大的制度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凭靠导师的自觉和责任心。
在网友们对神仙导师的夸赞中,不难推测出他们的工作量:
“十点半发给老师的二稿,老师给了细化到字句标点的全文批注。”
“今天早上七点发给老师,老师凌晨快一点改完发给我……真的辛苦老师了…”
但如果负责任的老师偏偏遇上了热衷敷衍和摸鱼的学生,那就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了。
有研究生导师吐苦水,如果自己的学生既没有天分、又不愿意努力,那便是“打碎牙齿往肚里咽,也得把自己揽下的学生顺顺利利送出大学的校门。”
“媒体和外行人无法想象一个导师收到一篇你怎么也改不出来、唯一办法是自己亲自上阵重写一遍的‘毕业论文’时那种绝望的心情。”
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之中,我们常常看到作为弱势的学生的抱怨;而在导师们“恨铁不成钢”的视角里,也同样正在被学生折磨。
在又一轮的开题-论文-答辩的毕业季里,新一批的导师和学生继续在相爱相杀的路上。
参考资料:
浪潮工作室:为什么你总在给导师当牛做马
南风窗:研究生之死:除了叹息,没有什么声音能真正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
张静文, 刘爱书. 研究生导师问题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探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4).
2018年麦可思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
出品丨腾讯新闻
*为共同版权方数可视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