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冷血抗疫”的英国:一半人凉透心扉,一半人镇定前行

AnnXiao 安潇 2023-02-10


这几天,国内的朋友们不停追问我:“英国的疫情是什么状况?政府和民众都是什么反应?”

周一,我推送的文章表明了担忧:我第一次深深感到文化差异,竟是因为病毒来袭

疫情严峻,但英国公众却重视不足,心塞的都是同胞们。周四,英政府召开紧急眼镜蛇会议宣布正式进入“拖延阶段”,我们都翘首期盼首相Boris能够颁布坚定的抗疫措施。

我们盼来了什么?

Boris的开场白是冰冷彻骨的一句话:“很多家庭都将失去挚爱。”


随之而来“拖延”措施却是以下四个:

1. 不停学
2. 不限制大型集会
3. 轻症不确诊,在家隔离
4. “群体免疫”策略

“失去挚爱”的忧患,换来的竟是政府“放手不作为”的决定。

英国的“躺倒抗疫”,和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从下图可以看到,每个疫情中国家都采取了控制手段,丹麦封城、法国停学、美国限制入境,唯独英国目前没有任何限制措施。


而英国的疫情有多严重呢?昨天3月14日一日暴增342例,使得英国的总确诊病例增至1140例,21人死亡。而科学家推算,英国其实已经有约1万名感染者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Boris颁布的“不作为”政策让同胞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震惊、愤怒、恐惧,交织在一起,那是凉透心扉的失望。

但也有很多华人和英国公众,支持政府的决定,他们在继续“镇定前行”(keep calm and carry on),照常生活。

今日伦敦还在举行Park Run长跑活动

各种群里已经炸了,支持决策的“正方”和反对决策的“反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Boris的决定,当然不是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他身边站着的是首席科学顾问Sir Patrick Vallance 和首席医疗官Chris Whitty,他们阐明,这是基于现有的病毒学知识科学模型所作出的结论,它将会使高峰时期的感染人数下降20%。


也许这个时分,需要把个人情绪先收起来,把正方和反方的论据都拿出来,放在桌面上。也许这样,才能在迷茫中拼出大一点的图景。

1. 不停学

正方:

英政府决定“不停学”。

理由是:停学的代价是高昂的。一旦停学,就会有很多NHS医护人员不得不在家照顾儿童,使得本来就人员紧缺的医疗系统压力更大。也有很多家庭不得不把儿童交给老人,会加重高危人群感染的几率。

停学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也许在英国的华人家庭大多为中产,能把孩子乖乖留在家中。但英国有相当多的家庭,家长是没有能力长时间地把孩子限制在家中的,尤其是如果家里的孩子是十几岁,很可能会更加反叛,难以管理。

还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平时依赖学校的免费午餐、假期会有一些超市提供免费食物。如果他们都因停学而留在家中,会遇到基本生活困难。

另外,如果以网课形式进行教学,也会有很多家庭没有那样的硬件条件。

再从感染病情上来说,相对于成年人,儿童相对安全,从而考虑,“停学”弊大于利。


反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疫情爆发初期,把孩子留在家里,能够挽救无数生命。

大流行病历史研究专家Markel博士指出:“学校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孩子彼此靠近,呼吸道感染疾病非常容易在孩子和年轻人中传播。关闭学校,是最有效的打破病毒传播链的方式之一,可以减缓疾病扩散,避免医疗系统超负荷。而且不能关闭得太晚!”


“我们研究和评估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时43个城市的防疫措施,包括隔离老弱病残、禁止大型集会、关闭公共交通、和关闭学校。而其中‘关闭学校’是最有效的措施,它是对抗“大流行病”扩散的防火墙。最早关闭学校的城市,死亡率最低。

“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2009年H1N1流感559所学校关闭的情况,其中83%所学校是在感染高峰后才关闭的,而病毒已在学区人群中广泛传播,其结果是:关闭学校太晚的话,对阻挡疾病扩散的影响就很小了。

“眼镜蛇会议”之后,英国教育联盟(The National Education Union)致函首相,质问政府为何决定不关闭学校以帮助减少病毒传播,并要求全面披露其决策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模型。


2. 不限制大型集会

正方:

英国的政策是“延迟”,想办法把疫情高峰推迟到夏季,NHS就会少一些压力。

计算机模型显示,英国还在疫情发生的早期,还需10周左右才会到达高峰。因此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Sir Vallance判断:现在进行“社交疏离”还太早,一旦开始,就不得不持续整个疫情,当人们产生“行为疲劳”时,很可能正处于疫情高峰,反而风险更大。

政府决定不限制大型集会,是因为限制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比如室外的大型赛事被禁止,会引起人们在室内群聚。并且,目前数据显示,大多数感染案例来自于家人或朋友、在小空间内,而并非是在大型空间比如体育场中。


反方:

200多名英国科学家联名致信政府,质疑Boris所说的“太早采取隔离措施会起到反作用”,认为这个“行为疲劳”的假定缺乏证据。

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公众已经产生了紧迫感,但政府不断要求人们只是进行“正常活动”,会削弱这种紧迫感,而“激进的行为改变”可能会产生好得多的效果,并可能挽救很多生命。


硅谷企业家Tomas Pueyo在《社交疏离,立即行动》一文中写到:“行动迅速的国家可以使死亡人数减少十倍。快速采取行动还可以极大地减少病例的发生。”

为了帮助政治家作出决定,他的团队创建了基于风险的“触发器模型”。而这种理论模型显示出:一天社交疏离的延迟,会引起感染峰值退后,但是数值会更高。

黑线为不进行社交疏离,绿线为第n天开始社交疏离,红线为第n+1天开始社交疏离,红线峰值退后且更高

在他的理论模型中,多等待一天,峰值会增加40%的病例!而且死亡率会更高,因为不仅死亡人数将直接增加40%,医疗系统的崩溃也将导致死亡率高出数倍。因此,“社交疏离”措施的一日差异,可能会导致死亡人数的爆炸式增长。


3. 轻症不再确诊,在家隔离

正方:

Boris宣布,轻症不再给予检测和确诊,他要求有发烧和咳嗽症状的病人立刻在家隔离七天,不要来医院,也不要给NHS打电话。如果病情加重再拨打电话,只有在医院的病人才能够被检测。

这个决定出于两个考量:一是目前NHS医疗系统接近承受力极限,有大量的资源消耗在照顾轻症病人身上,而很多轻症患者其实可以自己进行隔离、自己痊愈。NHS有限的人力和资源需要放在重症病人身上,抢救生命,减低病死率。

二是,医院是非常容易交叉感染的地方。许多疑似患者可能会在医院就诊时感染病毒。


反方:

英政府违背了WHO “aggressive testing and tracking 积极测试和跟踪”的建议。在英政府提出“不再测试和确诊”之后,WHO重复强调:“所有国家都应该测试每一个案例。”

WHO发言人Tedros Ghebreyesus博士说:“如果你不知道病毒在哪里,你就无法与它抗衡。查找、隔离、测试和治疗每个案例,才能打破传播链。每一个找到并治疗的案例,都能限制疾病的扩散。


“轻症不确诊、在家隔离”的措施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不确诊,很多轻症病人会怀有“只是得了流感”的侥幸心理,做不到“严格隔离”,因而引起疾病扩散。而且在家隔离的方式,也可能会引起一家家的感染。

没有相对准确的“确诊数据”,也会给预测疫情发展、进行下一步决策带来极大困难。感染者数据如果比真实情况低很多,也会削弱公众的警惕,更加给政府的“不作为”以理由。科学家指出,英国真实的感染病例,应该已经在5千到1万之间。


4. “群体免疫”策略

正方:

首席科学顾问Sir Patrick Vallance提出,英国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感染、取得免疫力,这是政府防疫策略的一部分。这个策略称为“群体免疫”,意味着处于危险之中的个人,被周围有抗体的人包围着,就可以免受感染。


这是因为,随着城市扩张,绝大多数人类传染病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新宿主,持续在人类群体中传播,因此这个病毒不太可能因为人们短时间的隔离就全部“闷死”而消失。人们也无法一直坚持这样的“隔离”。如果人群没能产生抗体,当病毒再度归来,还会再次爆发,人们同样无以抵抗。

因此从长远来看,“群体免疫”才能给整个社区带来真正的安全。


形成“群体免疫”只有通过疫苗和自然感染这两种方式。

而疫苗的大量研发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那么自然免疫,在逻辑上更行得通。

政府的策略是:放手以自然的态度让健康的人受感染,从而产生抗体,这样就能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老弱病残,降低死亡率。


反方:

Sir Patrick Vallance的“群体免疫”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很多人称作“冷血无情”。

硅谷企业家Tomas Pueyo抨击说:“这就好像你知道整个森林会燃烧,所以让我们砍掉三分之一。这太疯狂了!”

这是典型的“物竞天择”的达尔文主义:自然过程必然伴随着死亡和淘汰。Sir Patrick Vallance对抗新疫情的决策可能科学理性,却违背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准则。

昨天,229名科学家联名致信政府,要求采取更强悍的防疫手段,认为政府的决定不仅会加重NHS医疗系统的负担,而且会牺牲许许多多本不该失去的生命。科学家们尤其批评“群体免疫”理论。


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获得“群体免疫”,需要大概60% 的人口感染此病毒,并具有抗体。

英国人口有6000多万,按照这个理论,需要有3600万人感染,才能产生“群体免疫”的效应。

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是3.5%,假设按照Sir Vallance理论中的理想状态:老弱病残的高危人群都被保护起来,而只有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被感染,那么这个病的病死率不到1%。但是!仅仅1%,也会有36万人死亡!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36万!而每一个数字,都代表鲜活的生命骤然消失,家庭支离破碎。有谁愿意成为这1%?

伯明翰大学教授Willem van Schaikl怒说:“就生命成本而言,要预测这个结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措施会造成大量的死亡!”


另一点是,巨大的生命代价,是否能够真的产生“群体免疫”效应也值得怀疑。谁也不知道,病毒再次回归时是否会变异,而通过几十万性命换来的群体抗体,是否真的能抵御变异病毒的来袭?

WHO世卫组织发言人Harris医生说:“我们对这种病毒的科学知识还不够,它在人群中传播的时间还不够长,我们无法从免疫学的角度去解读它。”

以一丝侥幸心理猜测

很多人和我一样,震惊、失望,无法相信这是政府的理性决定。

但也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猜测着也许这是英国政府的“心理战术”?或许Boris在颁布社交疏离令之前,想要反向“刺激民意”,让民众主动张口呼吁更强悍的措施?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示,英国民众对新冠疫情的态度过度放松,缺乏危机感。再加上英国人的性格早已独立自主惯了,如果在公众还未感到紧迫时,政府就采取诸如社交疏离、停工停学等强制手段,国民不仅难以配合、还有可能会引起暴动,防疫效果可能极其不好。

而英政府“佛系躺倒”之后,放出一套“群体免疫理论”让公众产生“36万人死亡”的联想,反而会吓到立刻提高警惕,而对政府大声疾呼要求更强的措施。

自从“拖延”政策出台后,就有很多英国人加入了华人行列,开始感到危急。地铁里和公交上也没什么人了,许多人都奔入超市抢货。终于人们意识到,在政府全然放手时,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

周六超市抢货后的狼藉

如果真的是出于激将法的目的,也许Boris是个高手?但谁知道呢?也或许,冷血抗疫,终将会是个神决策?我难以预料。

现在的英国,前景是一片迷雾。一半人已经透心凉,一半人却还镇定前行。


安潇 2020年3月 于 伦敦


参考文献:
Coronavirus: Why is the UK not shutting schools like other countries?
https://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51874084

Coronavirus: Why You Must Act Now
https://medium.com/@tomaspueyo/coronavirus-act-today-or-people-will-die-f4d3d9cd99ca

Coronavirus: WHO calls for countries to test every case after British government says move 'no longer necessary'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health/coronavirus-update-testing-news-herd-immunity-who-uk-cases-map-a9402051.html

Coronavirus School Closings: Don't Wait Until It’s Too Lat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06/opinion/coronavirus-schools-closed.html

Teachers union challenges Boris Johnson over plan to keep schools open
https://inews.co.uk/news/education/teachers-union-challenges-boris-johnson-over-plan-to-keep-schools-open-2450843

正在团
安潇独家首发,新加坡英文原版彩虹练习册,数、科、英,覆盖幼升小全阶段
不严厉不娇纵,法国正面管教绘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英国爸爸的“三大科普启蒙秘诀”,这部美好的动画片都做到了

最新文章
关于广告,我想说
憋在家也要当最靓的崽,垃圾袋也能变时尚大秀
我第一次深深感到文化差异,竟是因为病毒来袭
改变人生轨迹,是因为我攻克了它......
孩子大喊“无聊”?那就对了
女神节将至,只想抱紧疫情中的妈妈们!
快来围观这个牛娃——战“疫”爱豆钟南山爷爷成长记
我这个“资深宅家工作者”和你聊:未来的流行工作方式,你能适应吗?
BBC用这场3万人的实验告诉你,对抗下次疫情爆发,答案或许就是大数据!
五年来他多次预警全球疫情爆发,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给孩子列出各学科动画的“课程表”,让漫长寒假进步加码,附观影链接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不想错过彼此,
记得星标】或【置顶】公众号“安潇”

别忘了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