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从今天起「生活在别处」
但凡少冲几天浪,就会发现赛博文坛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些不可称之为文学又被戏称为文学的话术开始大行其道。答非所问、纯发泄向的高频输出是「发疯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垃圾语录是「废话文化」,而看到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狗亲密嬉戏、联想到了自己磕的CP则是「代餐文学」。
如果说「代餐」是一种情感的移植,那么「代到了」就是后疫情时代的一种自我宽慰。
不论是由彼及此的「代到了」,还是整理当下的「断舍离」,我们始终都在追求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体验感。这次整理了一些精神出走的小撇步,即便居于一方小屋,也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01
Window Swap
“能在你家窗前坐坐吗”
疫情带来了强烈的「滞留感」。有选择地在家里放松或冥想,本是生活的自洽时刻;但一旦它成为一种规定,就会变得压抑。
为了驱逐这种陷入困境的不良情绪,一对居住在新加坡的夫妇Sonali Ranjit和Vaishnav Balasubramaniam开发了一个网站「WindowSwap(窗口交换)」,它以“拍摄窗口”为形式,向全球用户征集他们所见的窗外风景。这些风景由长达十分钟的慢直播般的高清视频和城市坐标组成,点击屏幕上那一行“开窗提示”(Open a new wind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即可以让眼睛去到别处。截至去年十月,已经有超过6000份投稿。
这些窗外风景,美在日常。美国图森的那两只小猫不一定名贵,但在阳光里打盹的样子尤其治愈;瑞士的雪落在屋檐之上时,越南正在经历一个被雨打湿的夜晚;或许你还能发现那些在地图上不甚显眼的国家,比如果阿(Goa)的海面竟然在阳光下如此耀眼。
主理人说曾收到一封来自养老院退休护士的邮件,她说因为有了这些流动的窗棂,那些老人得以最后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中国台湾,诗人王小苗也受其启发发起一个类似的网站「小岛窗光」,以「与陌生人交换窗景」为理念,邀请大家拍下窗外的风景,记录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个网站除了风景之外,还加入了摄影者简短的心情文字,像飞鸟一样在屏幕降落又分离,切页也使用了关窗的效果,极具美感。
WindowSwap:https://www.window-swap.com/Window
小岛窗光:https://a-view-outside.com/
#02
免费的世界森林声音库
“听见小鸟叫你的名字了吗”
你喜欢听白噪音吗?
淅淅沥沥的雨,簌簌落下的雪,步行沙漠,木材燃烧,建筑回音……这些声音遥远、偶然又充满自然趣味。然而当你打开白噪音的APP,付费之后却依旧只能在开发者设定的范围里反复横跳,时长亦是不足以过瘾。同时那些风声听一百次依旧是同样,没有伴随雨打浮萍,也没有鸟儿振翅急飞,孤单单又空落落,与自然似乎没有真正的关系,只是一个解渴的方式而已。
Timber Festival 是英国国家森林公园一年一度最为大型的活动,但因为疫情原因而转为线上。于是他们邀请全世界森林、大自然爱好者上传他们采集到的森林之声(Sounds of the Forest),并形成了一份声音地图。这可便宜了那些同样热爱大自然的听众了,轻触地图上的卡点,就能播放及下载档案。
树电台也是我很喜欢的森林声音库,它的使用方式与WindowSwap有些类似。由树林实景图片、树林之声及一段地址组成。与前者相比,它声音取样范围更小,因此你可以在不同的音频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听感。有的音频里流水的声音非常强势,而有的音频只能听到昆虫和鸟叫,仿佛在与拍摄者一同探索周遭。
如果这些你觉得还不过瘾,更想听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听到的、在暗夜中的野生动物的声音,还有一个网站「野生氛围」(https://wildambience.com/albums/)可以一试。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站收集了来自全球80+个国家、90+位专业声景专家提供的400+音频文件,你能在其中听到许多稀有动物的叫声,例如非洲犀鸟、座头鲸、黑猩猩、麦哲伦企鹅等。碍于成本需要付费订阅,但是同名Youtube也包含了部分内容,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森林之声:
https://timberfestival.org.uk/soundsoftheforest-soundmap/
树电台:https://www.tree.fm/
#03
低空飞行
旅伴刚好是原研哉
「低空飞行」原指距地面100m到1000m之间的飞行,而原研哉创立的旅行网站也沿用了这一名称,用以表达「以低空之姿俯瞰日本」的意趣。
地点的选择体现了原研哉的个人偏好,既有深居银座等繁华闹市、名声在外的MUJI HOTEL,也有以自然风貌而被人熟知的四万十川。同时也注重将旅行与当地语境下联系起来,包括去探访与植物学者生平经历巧妙相融的牧野植物园,或去武藏野大学图书馆感受早春樱花绽放的气候。
网站由一支短视频、内容详情页以及谷歌地图标识组成。内容页会介绍该地的基础设施以及历史风貌,短视频则没有旁白与赘余描述,只有纪录片式的风景观察。譬如提到长野县泡汤,除了石上清泉与红绿植被,还用镜头将温泉的热气、窗上的水斑等细节悉数道尽。
同时,低空飞行还在去年8月尝试了播客形式,邀请到了隈研吾、中村勇吾、河濑直美等设计师、建筑师、导演、文化研究者,从各个维度解读日本文化的侧面,共同探讨「旅行的意义」。
低空飞行:https://tei-ku.com/(也可订阅邮件)
#04
Google艺术与文化网站
无需担心看展成为一种表演
也许你不喜欢去看展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既往的经验里付出了成本却只能获得随机的体验感——在一个实在发生的场合中,很难不被基础设施、现场秩序,客流管控以及他人的观展习惯影响到,那么我建议你可以抽一些时间看看谷歌上的免费作品。
Google 艺术与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数位服务自 2011 年推出,收集了超过70个国家地区,2000+艺术馆、博物馆的作品(大多是国立性质),包括疫情期间闭馆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纽约MoMa等。
同时,还利用知名的 Google 街景技术,透过360 度环景摄影, 捕捉各大博物館內部实景,并以超高解析像拍摄各馆珍藏艺术名画,古典画作或者现代作品均可免费查看。除了「历史上的今天」、制作meowsterpiece等特色栏目之外,还会根据特殊的时间节点做一些专题,对于相关从业者也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虽然除了展品本身之外,建筑空间、布展设计、环境街景等综合形成的线下体验感难以取代,但碍于地理或其他原因难以在短期成行的话,在谷歌上看展也不失为一种旅行的方式。
复杂的外部环境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割裂感。但就算幽居在家也不意味着彻底的离群索居,信息流会顺着爬山虎溜进你的房间,继续保持与社会生动的联结。你也可以主动打破信息茧房,通过数位去寻找一份治愈力。
如果你打开面前的窗子是无止境的装修、邻居的争吵、阴霾的天空,那不如推开世界的门,让精神神游在那些更自由、更有余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