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学吗?

刘愚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明白这个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发生口误?
你的梦境预示了什么?
点击上方视频,了解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观点
视频来源:The School Of Life
字幕翻译:明白知识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口误、笔误一类的状况,比如将「会议现在开始」说成「会议现在结束」。

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也会用于表现情节的走向和人物性格,比如德国文学家席勒在历史剧《华伦斯坦》中有一段对话:

奥斯塔维奥:(匆忙地说)到她那里去。到她本人那里去。

奎斯登贝塔:到......

奥斯塔维奥:(更正了自己的话)到公爵那里去。

我们甚至都不需要介绍情节,也可察觉出这位少年对公爵女儿在无意中所流露的爱恋。

这种行为上的「过失」,或者说「动作倒错」(parapraxes),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弗洛伊德式错误」,它表示当一个人自由联想时所说出的事情,虽然都是日常生活里不易引起注意的小细节,却饱含着不易察觉的心理意图。

当然,这种错误如其命名那样,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

这些行为是如何造成的?弗洛伊德为什么会关注这些行为呢?

这一切始于弗洛伊德本人的经历与对人类心理的探索。

▲弗洛伊德像
Max Halberstadt, c. 1921。



01.
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呢绒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在八个孩子中表现出不凡的智力,获得母亲的宠爱和特权。唯一的油灯在弗洛伊德的房间,家长担心打扰他学习,身在音乐之都却禁止其他孩子学音乐。如他自己所说:

「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16岁的弗洛伊德和母亲阿玛莉亚·弗洛伊德,摄于1872年。

中学时期,他兴趣也相当广泛,不仅痴迷于歌德与莎士比亚,还受到达尔文和自然科学的影响。随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度过了八个年头。弗洛伊德除了掌握生理学知识之外,还被规定学习三年的哲学课。

读书期间,弗洛伊德遭遇了一连串失败:解剖鳗鱼以研究其生殖器未果,想要将可卡因作为药物使用,却发现这玩意儿容易上瘾......弗洛伊德在挫折中闷闷不乐,开始思索人类不快乐的根源。

1881年,弗洛伊德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他便与神经病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合作,两人都是提倡「新生理学」的恩斯特·布吕克(Ernst  Brücke)的学生。

布洛伊尔曾有一个女病人安娜,她患有癔病(Hysteria,又译作歇斯底里,指无法控制的情感发泄),即便干渴难耐,也拒绝喝水。随后他发现,只要让病人描述其幻想事物,就能极大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于是在催眠状态中,病人安娜开始讲述自己的童年时期。某天,她走进了讨厌的女教师房间,看见一条狗埋在玻璃杯中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出于尊敬师长的传统规范,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情绪。但在唤醒创伤性的体验记忆后,她的紧张情绪得以疏泻,而这就是怪病治愈的关键。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也被一名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朗兹·安东·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的暗示疗法所吸引。

麦斯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患者进入一个黑暗房间,通过拍击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暗示他们正在接受治疗。有意思的是,被称作「催眠术之父」的麦斯麦,在当时被认为是个江湖骗子。

在当时的精神诊疗实践中,弗洛伊德开始进行自己的研究。1885年,他前往法国,跟随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学习,这个阶段堪称他事业的转折点。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时,发现还存有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并断言某些病人的障碍具有性的基础,促使弗洛伊德的关注点从脑神经方面转向精神方面。

▲1887年画作《萨尔佩特里厄尔的一场临床课》,描绘让-马丁·沙可讲课的场景。弗洛伊德在其工作室里放有印刷复制品。

此后,弗洛伊德与老伙伴布洛伊尔合著了《癔病研究》(1895年),可惜,书完成后,两人因观点不合而分道扬镳。而这本书,则预示着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的诞生。

「在治疗方面,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观。治疗的目的不再是『疏泻』误入歧途的情感,而是要揭示种种压抑,并以判断活动取代压抑...为了表明我对这一新情况的认识...命名为『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首创「精神分析学」,从生理病因说走向心理动力说(the psychodynamic hypothesis  )。

弗洛伊德的初衷是做精神病治疗,但他认为,精神病症起源于人的心理内部矛盾和冲突;因此,如果我们深层探索人的内在心理,相当于在精神世界的最昏暗处插入一把解剖刀。

▲《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奥]弗洛伊德
译者:高觉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4年


02.
冰山与火种

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便是「无意识的假定」。简单而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某种隐蔽的力量所支配,这种力量就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引用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Fechner)的冰山比喻,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冰山」模型图

显露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代表着「意识」(consciousness),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可以直接察觉的内容;但冰山的大部分都潜藏在水下,并对其他部分造成影响和驱动力量,这就是「无意识」,是不可被意识到的。

人类是一种动物,文明的包装也不能掩盖原始的动物性。无意识就体现着「悦之以声色犬马」的本能欲望,奉行的是一种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但这是为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的意识所不容的,并对无意识进行一种「压抑」(supression):

「压抑的假定本质,不在于抛弃或灭绝代表欲动的表象,而在于没有意识到那种表象。」

「压抑的本质只有在来自意识的拒绝与割离中形成。」

当意识与无意识隔开了一条界限,这时就需要「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出场,作为两者的中介进行调节。它经过意识对内容的排查,可随时被记忆所召唤,浮现为意识。同时,它也担当着督察者的身份,拒绝无意识的入侵。

弗洛伊德对三者的关系有个生动的比喻:人的心理活动就像一座三层楼房,楼梯中间有一位警察站岗。

楼顶住着的是意识先生们,他们的行为举止恪守理性、温文尔雅;楼下住着文静安分的前意识小姐姐,获得警察叔叔的特许,经常可以上楼拜访意识们。躺在楼底的是无意识弟弟,文化程度就不太高了,警察怕他们惹是生非,就禁止无意识走出自己的楼层。

但无意识们非常狡猾,要么把自己装扮成前意识,要么等警察叔叔夜晚入睡,就会偷偷突破防线,潜入楼上去骚扰意识。所以意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与无意识的显现作激烈的斗争。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从日常事实的大量观察经验入手,对无意识假想进行验证,他发现,因为无意识捣乱而遗留的痕迹有两种。

一种是前文所说的「弗洛伊德式错误」,另一种是无意识大展拳脚的场所——梦境。

中国有句老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的是什么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醒时生活的遗恋」,是尚未满足的愿望,而梦即愿望的达成。但是,梦境常常是荒诞不经、晦涩支离的,而怪诞的表层下隐含着更深一层的心理内容。这就是无意识的狡猾之处,会通过伪装、变形等手法,让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梦的解析》
作者:[奥]弗洛伊德
译者:方厚升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这层心理内容就是人的内心所压抑的最深切欲望。我们总是受到「享乐原则」的驱动,却又不得不对「现实原则」低头,两者调节得好也就罢了;调节不好,就会感到压抑,出现神经官能症。

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童年时期,这种神经官能表现得会更明显。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成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最初的阶段是「口欲期」(the oral phase),婴幼儿通过食物餍足而获得快感,类似于吮吸母亲的乳房;
(2)接下来是「肛欲期」(the anal phase),小孩子会在父母的引领下进行如厕训练;
(3)六岁左右的孩童来到第三个「性器期」(the phallic phase)阶段,拥有了性感受,便指向最亲密的人即父母,产生乱伦情结。

「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

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在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剧本中,神谕道出俄狄浦斯未来弑父娶母的命运,于是刚出生的他就被遗弃。然而兜兜转转,神谕依然一一应验。弗洛伊德认为,正是在俄狄浦斯身上,实现了我们童年时代最初的愿望。
「『我在』是我眼下每天据之生活着的基本认识,在无意识中,它被书写为『我曾活着』。」

就像安娜的那场症候,创伤性的童年记忆或许在漫长的成长时光中被悄然遗忘,我们以为它消失了,却实则尘封于心底,化作无意识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但或许就在某天,这份被积压许久、抑而不发的情绪和欲望,会冒出一簇炽热的火种,将我们焚烧。

找到病因,治疗也就变得容易起来。既然梦境是愿望满足的表达,那么,只要分析病人的梦境,让病人清楚了解自己的症状根源,便能缓解病症。

到了晚年,弗洛伊德依然笔耕不辍,进而将无意识理论深化和丰富,发展为人格心理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一种道德理想规范,作为一种权威力量的化身;

自我是处于社会现实并受过教育,所形成的个人常识和理性,它告诉我们必须对生活的这个世界负责;

本我则如无意识一般,但其非理性和攻击特征更甚,无殚于社会道德律令,燃烧着背后「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的强大驱动力,甚至趋向一种自我毁灭。同样,超我协助自我监督和压抑着本我,两者间的冲突已不可调和,成为人类痛苦的根源。

弗洛伊德就犹如古希腊神祇普罗米修斯的化身,给世界投下这把火种,吞噬理性,燃烧生命。

03.
争议不能抹杀意义

弗洛伊德学说自诞生之初,就不断地充斥着反对声和抨击。

首先,他的学说与传统的观点相抵触,纯洁无邪的儿童如何会沾染上「肉欲」(sensuality)的火苗?

这种开放前沿的性学理论在那时相对保守的德国学术界,自然逃脱不了被笔诛墨伐的下场。

弗洛伊德的著作不仅被列为「禁书」,还被几番大量焚毁。更有甚者,衍生至对人格的污辱和诋毁。与妻子玛莎一辈子鹣鲽情深的人,香艳绯闻之罪无端加身,养家糊口的私人小诊所也门庭冷落车马稀,贫穷如影随形。

尽管一战后,弗洛伊德的声名大盛,精神却也一直陷于压抑痛苦之中。每天抽20支雪茄的爱好,也被口腔癌夺走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患者其实是他自己。


▲《弗洛伊德自传》
作者:[奥]弗洛伊德
译者:廖运范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1年

不仅如此,在其他心理学流派看来,弗洛伊德的学说压根不是科学。

何为科学?

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曾为科学和非科学划定了一条明确界限:

「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所谓「可证伪性」,借用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的说明就是:「可能被事实推翻」。

假使你观测到了一百只白天鹅,就下定义说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只要出现一只黑天鹅,这个论断就会被推翻。从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被归为非科学,因为它无法得到证伪。

此外,人们认为,弗洛伊德学说虽然始于生理学基础和临床观察分析,但它并非通过心理学实验控制的实证方式来进行诊断。更何况,病患者处于强烈的不稳定状态中,所给出的报告材料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化色彩,这都导致科学性的丧失。

对精神分析的最大质疑,也许来自于它的核心——「无意识的假定」,它好似戴着一层隐喻的假面,而这恰好又树立了一个被驳斥为伪科学的靶子。

对于自己的学说以及自己的定位,弗洛伊德在《自传》后记里这样评价自己: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是一个观察家和实验家,更不是一个思想家。我只不过是一个具有征服者气质——好奇、勇敢和坚持不懈——的征服者罢了。」

如果我们回到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也许更能客观评价弗洛伊德。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曾言:

「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在古希腊语中,心理学由「灵魂」(psyche)和「学说」(logos)所构成。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论灵魂》中曾探讨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关系。可以说,心理学最初是附属于哲学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称作哲学心理学。

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对实验方式的引进,心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会发现无论哪一套宏大体系,都无法包罗人类的心理万象,每一种理论都只能有限地解决行为的某个方面,都无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弗洛伊德学说也并非例外。

即便弗洛伊德偏离科学的轨道,却伸向了广阔而闪耀的人文思想领域。我们更看重的反而是它对于后者的意义,正如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Washida Kiyokazu)的评论:
「它从一开始就排斥文化或精神现象进行实证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曾经,人们的精神文化被长久地框限在理性和自律的主体性范围内,而弗洛伊德动摇了笛卡尔的「我思」(cogito)之确定性根据。

弗洛伊德为人类所带来的震撼,也许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曾有三次大革命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

第一次是哥白尼的革命,「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的托勒密传统看法,一举否定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

第二次变革由达尔文发起,生物进化论不仅将上帝驱逐出自然界,还把人类拉到与动物同样的地位;

第三次革命者便是弗洛伊德他自己,将藏于心底的那股暗哑力量置于白日之下,唤醒了人类仗恃理性统治世界的美梦。

就其影响力而言,弗洛伊德学说是不是科学,并不重要。

进一步而言,或许连弗洛伊德学说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都是弗洛伊德给予时代的意义。

如今,弗洛伊德已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人物,不过,大多数人了解到他的学说,很可能不是通过他写的那些厚厚的专业书籍,而往往来自艺术、哲学、流行文化中的只言片语。

事实上,当你凝视达利(Salvador Dali)的绘画、观看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时,你已经在接触弗洛伊德了。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 / 来,测测你的底线 /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无意识的假定」。但是,在弗洛伊德学说自诞生之初,就有着不断的质疑:该学说是否科学?但无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否科学,他也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

那么,您认为人类拥有无意识吗?

答完题,再来「明白知识」公号后台留言互动吧。按照选项顺序,请留言「意识A」,「意识B」,以此类推至「意识E」。你的留言,有可能得到「明白」知识店铺的优惠券,也可能遭到降维打击!所以,留言需谨慎哦

👇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