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木兰的两条出路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11-09

9月11日,迪士尼翻拍的真人电影《花木兰》将在中国上映,引发关注。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其实很早便开始了,从影片的选角、服化道再到木兰的性格设定,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动向或细节,都被大肆讨论。

这部电影的文本与历史上的真实的花木兰无关,它依托的文本实际上是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因而是「故事」的改编。
但是,当网络上论坛频频使用「面目全非」、「瞎改编」、「不符合历史」来形容这部影片时,也经常让人陷入另外一种思考——做出这些判断所依据的,又是哪些史实和文本?

| 电影《花木兰》剧照。

其实,木兰故事改编的魅力正在于,她的背景、身份与形象从未被真正凿实过。
我们能记住她的名字,和她代父从军的经历,都来自一首三百多字的民歌《木兰辞》。《木兰辞》最早收录在南朝陈时期僧人释智匠所编纂的《古今乐录》当中。
全诗不必多作介绍。它在几个段落起承之间,记录了木兰生平的几件事情:待字闺中、代父从军、战胜受赏、归还故里。木兰从身着女装织布开场,再到身着女装与军中朋友相见结尾。
诗歌只提供了故事大纲,她的故事在后世演绎中才丰富起来,也就是说,花木兰并非某个完整闭合的经典,而是一个不断开放、层层累积的文本,由各个时代的人添加新的情节或意义。
在明代怪才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木兰的面貌有了模糊的轮廓。她年龄十七,被冠以姓氏花,有了可以溯源至西汉的家庭,父亲名花弧字桑之,而木兰也顺应了明代的礼俗习惯,出征之前已经把脚裹成了「凤头尖」。
由于这部剧作影响极深远,再加上通俗文学的道德感化职能,花木兰由此被固定为一个巾帼英雄。
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花木兰并没有在戏说中遭受类似吕雉、武则天、刘娥等人的争议。原因之一在于,后三位女性利用自己的聪颖或计谋,从一众男性手中夺取了权力,在意义上颠覆了男女、君臣的尊卑序列。
而花木兰从军的缘由是父亲年迈,失去了为国出征的资格。于是,花木兰从孝的本义出发,顺其自然地继承了男性保家卫国的责任,最后乘胜归来。从这层意义上讲,花木兰是一个身着女装的男性,用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冒充男性角色进入秩序」。
在这个秩序之内,履行着道德纲纪中对于男性的要求:于家,承担对父亲的责任,于国,实现对君王的义务。
这样一个看似冒犯了男女秩序的故事,实则仍然践行着君臣父子的传统规约,因而能够得到大力喝彩。它既讨巧地满足了女性对冲出性别限制的想象,又以抗敌杀贼的形式,整合了国家统治秩序。
了解了这点,也就不奇怪,为何在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仓导演的电影《木兰从军》会广受欢迎。
在近几十年的改编中,人们热衷于为木兰加一位与之匹配的男主角,用传奇笔法加一些冒险经历,以填满她从军生涯的空白。
这些新的改编方式,无不迎合着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观影习惯,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与其说花木兰是一个人物,不如说一种面貌,等待每个时代的人去描绘。■
参考资料

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更多精彩内容▽

知鸦和著名历史学家马勇教授联合打造的《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在B站上线了。抓住夏天的尾巴,来和马勇老师一起,重新梳理中国历史的脉络,感受历史转折点的厚重,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挖掘历史悬案的秘密。

现在订阅,立即享受限时5折特惠,用全球视角,重温中国历史不为人知的那一面吧~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