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毒药没毒死人,为什么普京还要用?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11-09

如何显示自己的权力,同时让对手恐惧?

电影《教父》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

老教父的教子强尼进入演艺圈,遇到了想演的戏,但导演不同意让他演,他就在老教父的婚礼上向教父提了出来。可是,这个导演有权有势,说一不二。教父派去的说客,导演根本不放在眼里,还被带着看了导演养的马,参观导演富丽堂皇的别墅。

结果,第二天早上,导演一起床就看到自己最心爱的马的头被割了下来,在他的被子里放着。
这一招实在狠毒、巧妙,细思恐极。
这样的手段,既能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又能使对手陷入无限的恐惧。
不过,这样的桥段可不只出现在电影里,现实世界里也有——不仅有,往往还过之而无不及。
最近发生在阿列克谢·纳瓦利内(Alexei Anatoliyevich Navalny)身上的「中毒案」,就被认为是一种威胁信号,目的是恐吓他、震慑他。
| 纳瓦利内是俄罗斯反对派领袖,今年8月19日,他在飞机上昏迷,后通过专机被送到德国接受治疗,现已出院。
图片来源:Instagram @navalny via AFP
发送这一信号的,正是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

中毒的反抗者

纳瓦利内何许人?
他是俄罗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更是普京的反对者。《华尔街日报》这样描述他:普京最担心的人。
作为俄罗斯反对派协调委员会成员及反对派政党的领导人,这些年来,纳瓦利内一直致力于对普京「唱反调」。他反对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支持同性婚姻、指控梅德韦杰夫腐败、参加莫斯科市长的选举......
比如2013年,他竞选莫斯科市长,他比普京指定的市长票选略低,但他认为,选举中有舞弊,自己的选票其实远远超过对手。
2016年,他希望在两年后参加俄罗斯总统大选,但由于他曾几次入狱,他被禁止参加。于是,他发起抵制选举的活动,结果仍是遭到打击。
而在今年6月,普京发起修宪公投,而且成功了(关于普京的权力问题,参见《为什么梅德韦杰夫的权力总是比普京小?)。这波操作使普京在当了四届总统之后,还能继续连任两届,纳瓦利内毫不客气,公开批评普京违宪。
民众的支持与持之以恒的行动,让他成为普京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抓捕纳瓦利内成了常事,他因「挪用公款」和「参与未经批准的抗议活动」等罪名几次被拘留和监禁。
普京对他的诸多打击中,最狠的莫过于今年的「中毒案」。
事情是这样的:8月20日上午,纳瓦利内从托木斯克(Tomsk)飞往莫斯科(Moscow),途中他感到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最后昏迷不醒。最终,该航班在鄂木斯克(Omsk)紧急迫降,纳瓦利内也被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救治。
随着纳瓦利内被送往鄂木斯克第一临床急诊医院,纳瓦利内中毒的说法也开始出现。
这个说法最早由纳瓦利内的新闻发言人亚尔米什(Kira Yarmysh)向外界提出。亚尔米什此次与纳瓦利内同行,目睹了他从健康到倒下的全过程。
在接受《卫报》(The guardian)采访时,亚尔米什表示,除了一杯在托木斯克机场咖啡店点的红茶,纳瓦利内在起飞当天并没有食用任何食物。考虑到纳瓦利内的身体是在起飞后才出现异状,亚尔米什有理由相信那杯红茶被人下了毒。
在鄂木斯克第一临床急诊医院院内,副主任医师卡利尼琴科(Anatoly Kalinichenko)的话似乎也佐证了这一论断。根据《卫报》的报道,卡利尼琴科曾向记者表示,中毒可能是引发纳瓦利内身体恶化的原因之一。
不过,彼时中毒的说法尚未被坐实。而经过救治的纳瓦利内虽然摆脱了生命危险,但也陷入到昏迷阶段。
8月20日下午,收到丈夫危重消息的尤利娅·纳瓦尔纳亚(Yulia Navalnaya)赶到了医院。经过多番波折,纳瓦利内在8月22日被送到德国夏里特医院(Charlotte)接受治疗。
| 纳瓦利内被专人接送到德国治疗途中。
图片来源:Reuters
8月24日,夏里特医院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声明。这份声明指出:
「临床发现表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引起的中毒。」
「Clinical findings indicate poisoning with a substance from the group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俄罗斯当局对此表示质疑。
根据俄新社(RIA Novosti)的报道,同样在8月24日,俄罗斯知名毒理学家萨巴耶夫(Alexander sabayev)向媒体表示,俄方此前并未在纳瓦利内身上发现中毒迹象。
不过,没等德俄两国的医疗队伍达成一致意见。9月2日,德国政府通过军事实验室里的毒理学测试,初步确认并通告了毒剂的身份:
诺维乔克(Novichok)
对于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表示愤慨。在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看来,整个事件就是俄当局对反对派的一次「未遂毒杀」。
但普京是不会公开承认自己投毒的。
根据《卫报》在9月3日的报道,普京的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 )强硬地说道:
「没有理由指责俄罗斯政府,我们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接受任何指控。」
「There are no grounds to accuse the Russian state. And we are not inclined to accept any accusations in this respect.」
| 知鸦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教授联合打造的《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在B站正式上线了!现在订阅,立即享受限时5折特惠,一起来重温历史的温度与厚度吧~

巧合事件?

诺维乔克这一神经毒剂,实际上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军用神经毒剂,但没有被广泛使用,所以公众知名度不高。诺维乔克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新手」的意思。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研制这一毒剂,并且还提升了毒剂的毒性。
欧洲国家之所以将纳瓦利内的中毒归于普京之手,正是因为诺维乔克的恶名——它没被用在军事上,而是主要用于暗杀
2018年3月4日,人们发现前俄罗斯上校斯克里帕尔(Sergei scripper)与女儿躺在英国索尔茲伯里购物中心的躺椅上,最后检测出他们身中诺维乔克。
几天之后,一名在英国的俄罗斯裔商人在伦敦家中死亡。
|斯克里帕尔和女儿中毒的案发地,前来工作的军人不得不全副武装,以防止被毒剂危害。
图片来源:AAP / Neil Hall

当时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确认,至少斯克里帕尔的中毒可以证明,是俄罗斯使用诺维乔克。至于俄罗斯商人的死亡,并未证明是诺维乔克所致。
英国指责俄罗斯的投毒行径,美国也对俄罗斯进行了相关制裁。俄罗斯当时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不管是斯克里帕尔,还是纳瓦利内,身上都有某些相同的「巧合」之处。
一个「巧合」是,两人都是普京的敌人:斯克里帕尔虽然是前俄罗斯上校,但他曾为军情六处提供情报,是英国间谍;而纳瓦利内是普京公开的反对者。
但更「巧合」的是,斯克里帕尔与纳瓦利内都没有被毒死。
斯克里帕尔两个月后出院,纳瓦利内一个月病情几乎好转。
他们为何没被毒死?
尤其是纳瓦利内,如果真的是普京命令向他下毒,为何毒药没把他毒死?为什么俄罗斯当局还能批准纳瓦利内到德国就医?
是手法太拙劣,还是另有原因?

普京的「猫鼠游戏」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参考。
2006年11月1日,一位苏联克格勃的上校利特维年科(Alexander Valterovich Litvinenko)也被「千里投毒」。当时,这位上校已经离开俄罗斯6年,出版了两本书抨击普京政府。
他没有那么幸运。2006年中毒之后就不治身亡。
他的死被认为是「史上最昂贵的投毒案」,因为毒死他的剧毒金属钋-210,价值三千万欧元。
三千万欧元投毒,相当于用一屋子的钱把人淹死。
太夸张,太不可思议。
问题是,想要杀死敌人,为什么不用枪杀?为什么不把他勒死?这样的成本不是更小吗?
能得到金属钋-210,又可以随随便便拿出三千万欧元,还能到别国投毒的,还能有谁?
答案呼之欲出。
普京当然可以用更隐秘、更经济的方式对付自己的敌人,但那并不能得到普京想要的效果。
正如「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在近期的报道中所评论的那样:
「普京是无情的,但决不会愚蠢或轻率。」
普京所要达到的效果,不是让反对者恐惧这么简单,他的手法更像是「全景式监狱」震慑:
所有人都知道是他干的,他知道所有人知道是他干的,所有人也知道他知道所有人知道是他干的。然而,他依然大张旗鼓地干,让所有反对者都在他的阴影之下发抖。
三千万欧元,能买多少子弹呢?能神不知鬼不觉的下毒,是否也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灭口呢?
显然,这样的恐吓信号,远比杀死一个人的效果来得更强烈、更持久,也让恐惧感得以真正无处不在。
就像《教父》中的做法,让当事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直到顺从为止。
杀死反抗者,同时也会铸就一个反抗的烈士形象,而使反抗者们顺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就像猫玩老鼠,要的不是简单的恐惧,更是绝望,是放弃所有抵抗的臣服。
纳瓦利内的事情看似孤立,却从个案带出了普京对反对者的态度,也包括普京对欧洲的态度。
|今年三月,纳瓦内利和妻子在莫斯科的反对集会上。
图片来源:AP/Pavel Golovkin

欧洲依赖普京的天然气(参见《普京对德国的底气),却在价值观上反对普京,这与纳瓦利内生活在俄罗斯却反对普京如出一辙。
德国这一次对纳瓦利内事件的态度,至关重要。
不管德国最后怎么选择,欧洲怎么选择。现在能够明确的是,普京他不会轻易能吓退那些真正向往民主与自由的人。
普京不就是想铲除反对者,消灭异见者的声音吗?
纳瓦利内偏不让他得逞,在健康已无大碍之后,他对媒体表示,幕后黑手是普京,但他不会害怕,也不会屈服,他要回到俄罗斯,参加竞选。
这就是纳瓦利内的选择。
欧洲的命运,归根到底,在于普京,也在于欧洲的抉择。
参考资料
Navalny: I believe that Putin is behind the crime‘. Al Jazeera, 2020-10-01.
Putin will try to kill Navalny again and the West will do little about it, NATO sources say. Business Insider, 2020-09-17.
Why Putin deliberately uses Novichok to poison his enemies, even though it often fails to kill them. Business Insider, 2020-09-03.
A cup of tea, then screams of agony: how Alexei Navalny was left fighting for his life. The Guardian, 2020-08-20.

▽更多精彩内容▽

知鸦和著名历史学家马勇教授联合打造的《极简中国史》通识课程在B站上线了。爱历史的你,快来和马勇老师一起,重新梳理中国历史的脉络,感受历史转折点的厚重,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挖掘历史悬案的秘密。
现在订阅,立即享受限时5折特惠,用全球视角,重温中国历史不为人知的那一面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