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洛神美爆了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1-06-29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最近(6月12日),在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晚会中播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登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广大网友纷纷称赞舞蹈与舞者之美。

◆ 水下舞蹈《洛神水赋》。

视频来源:河南卫视·大象新闻

视频中,一位舞者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于水下翩翩起舞的场景,触动了无数人,不禁让人下意识地惊呼「美爆了」。

因而有观众击节赞叹:

「这次以洛河之神宓妃作为主角,在水下把飞天和洛神降临的舞蹈动作演绎了出来,用水下舞蹈的方式来追忆端午起源的传统文化。何其美哉!」

也有观众关注到了舞者和摄影团队所面临的困难:

「拍起来怕是有想象不到的艰辛,26个小时的水下拍摄,每个动作可能都试了不知多少遍,才能让衣物表现出精美流畅的飘动感,在水下挥舞起这么繁复的华服,让每块衣袂都按计划表现出要求的效果,一定克服了巨大的困难。」

还有观众从舞蹈的主题联想到了相关诗赋:

「以洛河之神宓妃作为主角,以曹植的《洛神赋》为灵感,这才是用心做节目,这才是文化的自信!」

◆ 一些微博网友在节目视频下方的评论。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官方微博

这是洛神形象在互联网时代美的重生,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洛神的美,又是怎么表达和传播的呢?


洛神的形象

洛神形象最直观的体现,来自于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该画作的作者存在争议,这里采纳认可顾恺之为作者的普遍看法)。

◆ 顾恺之(348 -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痴绝。他作画的重点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绘画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搜狐

顾恺之在画中「以形写神」,在描绘人物的精神面貌时,用粗细均匀、张弛得当又连绵不绝的描法,用飘逸灵动的弧线与曲线生动地刻画出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象。

同时,画家还对人物的衣饰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画。

周宗亚在《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一文中描述道:

「长袖落落垂挂,裙裾悠然飘动,身上附有各色飘带达十几条之多,袅娜婉转,随风飘拂,......,《洛神赋图》的作者以线条衣褶之美来表现人体之美。」

◆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画中的洛神可谓是曼妙动人、婀娜多姿。

不过,这一洛神的姿态与装扮是否让你感觉有些眼熟?

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中,扮演洛神的舞者正是借鉴了《洛神赋图》的形象。

◆ 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中,舞者的服饰对传统画作中的洛神形象,唐代飞天壁画中的仙女形象都有所参考借鉴。

图片来源:知乎

当然,对洛神形象影响最大,乃至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

经过曹植的妙笔,洛神「究竟有多美」或「生得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都被基本确定下来。曹植说她静观时: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一旦动起来,则: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经过这样的描写,洛神足以称得上是倾国倾城,美到极致。

◆ 《洛神赋》名声偌大,后世书法家对其多有抄写临摹。图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写行书《洛神赋》(局部)。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遇到如此光彩照人的洛神后,曹植自然情不自禁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在人神殊途导致无奈地惜别后仍然念念不忘,「怅盘桓而不能去」。

不过,作为洛神大IP最重要的塑造者,曹植是因为闲得慌,才写文表达「洛神真美」吗?

曹植的写作动机,仅仅是为了赞叹美吗?


曹植为什么要写《洛神赋》?


显然不是。

《洛神赋》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不仅仅为了表达「洛神真美」。

结合曹植的现实遭遇,同时依据赋文本身的内容,对于曹植写作《洛神赋》的动机,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感甄说」、「心灵解脱说」和「寄心文帝说」。

第一种:「感甄说」。

感甄说」因「故事离奇性」与「八卦私密性」等特点,在明清话本小说中多有流传。只要是熟读三国的人,想必对曹植与甄氏之间的故事都有所耳闻。

◆ 甄氏,即文昭甄皇后(183 - 221),名不详,相传为甄宓,史称甄氏、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曾嫁于袁绍之子袁熙,后为魏文帝曹丕之妻,魏明帝曹叡生母。黄初年间,因其他妃嫔进谗言加之有失意怨恨之语而触怒曹丕,被赐死,葬于邺城。

图片来源:搜狐

不过,「感甄说」却并非起源于明清,而是出自唐代李善所注的《文选》卷十九《洛神赋》当中: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在我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一段令人啧啧称奇的注释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在求娶甄氏不成,甄氏嫁于曹丕后,曹植仍对甄氏日思夜想。
(2)甄氏去世后,曹丕曾在曹植入朝时将甄氏所用的枕头拿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而流泪。见曹植如此动情,后来在宴饮中,甄氏的遗物便被赠予了曹植
(3)曹植在返回封地,路过洛水时,借洛神宓妃之名表达了自己对已逝甄氏的爱慕与心情的惆怅,写下了《感甄赋》。
(4)曹叡看到了曹植写给母亲的《感甄赋》,将其改名为《洛神赋》。

这便是以甄氏为原型的「感甄说」的由来。

此外,与甄氏有关的曹家人不止曹丕和曹植,据说曹操也与甄氏有关系。

《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有载: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书中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共6卷36篇,「惑溺」是其中一篇,主要记录关于沉迷声色、财富、忌妒、情爱里面而无法自拔、无所节制之事。《世说新语笺疏》为一个较好的《世说新语》整理校注本。

注:[南朝梁]刘孝标

笺疏:余嘉锡

整理: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年

《魏略》中亦有: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娶甄会女。绍死,熙出在幽州,甄留侍姑。及邺城破,五官将从而入绍舍,见甄怖,以头伏姑膝上。五官将谓绍妻袁夫人:『扶甄令举头。』见其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娶,擅室数岁。」

五官中郎将」即为曹丕。攻破邺城后,父子两人先后争抢同一个女人,曹丕快上一步,捷足先登,不得不说堪称奇景。

如此涵盖了「三曹」,读起来颇具传奇色彩、有些像是民间传闻或私家野史的记载自然引来了无数争议。

明代才子杨慎便于《升庵集》卷六十八中表达了讽刺之意:

「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

当代也有一些学者对相关记载和「感甄说」的真假提出了质疑。

如黄金明在《论曹植<洛神赋>的寓意》一文中就没有简单地认同「感甄说」,而是将《洛神赋》与宋玉的《神女赋》相比较,表示:

「作者力求脱离现实苦境,心灵在梦境中憩息的生命情态。赋然后转入梦境的描绘,叙述者与行动者若即若离,展示出一个真幻迷离的世界。生命是孤独的,生命又必须有所依靠。行吟泽畔,生命中那份至深的期盼汩汩流出。人有时是很脆弱的,在身心疲惫之时,在生命无告之际,生命的梦语便是心与心相互依偎的渴求,无限美好,充满深情,又是那般地凄楚。」

于是,第二种说法「心灵解脱说」也就应运而生。

当中,洛神的形象就变为一种美好理想和女性气质的化身,是在个体哀怨、彷徨时提供心灵栖息的场所。

对于曹植来说,洛神既是一种象征,对洛神的求而不得就像是承继大统的理想幻灭;又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美好事物给予了他精神上的些许慰藉,让他一直压抑的心情得到了一次抒发。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用「香草美人」的传统来解读《洛神赋》,认为曹植是像屈原一样,用偶遇美女来比喻明君贤臣关系,以此来抒发自己无法建功立业的抑郁心情。

◆ 「香草美人」的说法出自汉代王逸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故而后代文人多以此来歌颂屈原的忠贞贤良,或抒发自身忠君爱国之意。

插图画家:刘旦宅

第三种说法,「寄心文帝说」正是由此出发。

在这种理解当中,《洛神赋》的对应主体就不再是洛神,而是曹植的兄长曹丕。

众所周知,曹操生前在立嗣问题上举棋不定。

作为主要候选人的曹丕与曹植曾各有党羽,针锋相对过一段时间。

最终由于拥护曹丕的人更多及贾诩一段举足轻重的话,才让爱惜曹植之才的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

当曹丕称帝后,曹植被数次徙封,处处受到打击和限制,只能长期待在自己的封地,饮酒作诗,无聊度日。

这样的生活无疑不是曹植想要的,他渴望的是建功立业。在《白马篇》中,他说的再清楚不过: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白马篇》是曹植的早期代表作。全诗描写了边塞游侠捐躯赴国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一位武艺高超又渴望卫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这一形象既是曹植的自我写照,代表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又凝聚着乱世的内涵,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插图画家:杨力舟

然而,他称帝早已无望,甚至在兄长的压制下,能够不像任城王曹彰那样突然暴毙,保全自身性命已属不易,想要出任一方或踏上沙场纯属奢求。

于是,终日心情沉郁的曹植便在洛水河畔作《洛神赋》,借屈原旧事,希望能将这种兼顾爱慕、矛盾与惆怅的心情传达出去,以此来打动曹丕。

结果当然是徒劳的。

不管是曹丕在位,还是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时,曹植的处境都未得到根本改善,最终在病榻上满怀忧郁地走向了人生终点。

不过,无论曹植本人在这段岁月中如何困厄,洛神都已通过他的《洛神赋》成为了经典的文化形象。

在曹植之前,洛神只是代表着「伏羲氏之女」与「洛水之神」的仙女形象。

曹植赋予了她人性。

无论是「甄氏」还是「美好事物与女性的化身」亦或是「文帝曹丕」,他们的形象都被糅合到了洛神的样貌当中。

自此,后世的洛神形象——无论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还是唐宋时期的洛神,皆无法绕开《洛神赋》。

◆ 魏晋南北朝之后,唐宋时代仍有大量与洛神相关的诗赋,如北宋黄庭坚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中就写道:「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这一「得道水仙」的形象仍脱离不开《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绘。

插图画家:黄均

哪怕到了今天,我们提到洛神,看到与洛神相关的内容,大多数人最先联想到的恐怕还是曹植与《洛神赋》。

就像文章开头,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中一位观众留言所说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古人曹植《洛神赋》诚不欺我。」

洛神的形象已超脱了单纯的「」,并与《洛神赋》《洛神赋图》等名作一道,成为了一个源于神话传奇,又与历史的风云相关,与曹丕、曹植、甄氏等人物相连,在中华文化里具有独特内涵的永久标志。■

参考资料
黄金明. 论曹植《洛神赋》的寓意.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03).
柳春新.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 中国史研究. 1997,(04).
木斋. 论《洛神赋》为曹植辩诬之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3(01).
苏涵. 「洛神」迷醉与魏晋绘画的审美理性——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叶舒宪. 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幻梦原型. 文艺争鸣. 1992,(05).
周宗亚. 故宫藏《洛神赋图》之图像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更多精彩内容▽


来知鸦APP

跟随国内300+位一流名师

学习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新用户注册下载

更可享受7天免费学习
转载文章 | 后台留言「转载」
商务合作 | 后台留言「商务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的视频号
收看名师精彩视频

 别忘了点「在看」,获取最新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