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至今,这七个问题困扰着每个人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2-05-02

「新冠历」已经走到第三年,可对于眼前的疫情,我们好像还是满腹疑问。

这篇文章中,我们汇总了近期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尝试予以回答。
也许,读了这篇文章,能够略微拨开一点,遮挡在大家眼前的迷雾。

/ 01 / 
全世界有多少人
感染过新冠病毒?
根据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报告,这个数字约有33.9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43.9%)。

◎ 新冠感染人口比例图。
图片来源:柳叶刀(The lancet)

也就是说,全球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
4月8日,美国流行病学建模专家克里斯·穆雷(Chris Murray),在《柳叶刀》上发表了这份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大流行开始到2021年11月14日,据估计,全球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和再感染的总人数为38亿人,全球人口的43.9%(33.9亿人)曾被感染过一次或多次病毒。」

其中南亚地区的感染人数达到了13.4亿,是七个大区域中总数最多的。

而在我们没有关注过的其他地区,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比我们预料之中要多得多:

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感染率最高(79.3%),相当于每十个人中,有八个都感染过。

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感染人口的比例差距很大。

世界范围内,有40个国家的总体感染率都超过了70%,而也有39个国家感染率低于20%。

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冠是一种全球性疫情,分布极广。

以国内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为例,事实上最初也是在千里之外——南非的豪登省被发现的。


/ 02 / 
为什么很多人
会反复感染新冠?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新冠病毒的本身属性。
第一,感染和疫苗注射带来的抗体,只能对抗对应的病毒,而不能应付变种病毒。(有关感染和疫苗带来抗体的过程,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比尔盖茨:奥密克戎就是天然疫苗》
然而,新冠病毒的变异性极强,出现了许多亚种。
从最初的阿尔法病毒、贝塔病毒,到德尔塔克戎、再到奥密克戎,还有最近流行的奥密克戎亚种BA.2。
4月11日,世卫组织又正式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子变体BA.4和BA.5列入了监测名单。
这就导致,人体即便拥有了对应抗体,依然不能抵御变异后的病毒,最终还是会二次感染,甚至三次感染。
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你是在反复感染,但很有可能,你每次得的「新冠」,都是不同的新冠。
第二,无论是感染还是疫苗,带来的抗体都有时效性。
据澳大利亚多尔蒂研究所(Doherty Institute)传染病医生史蒂文·唐(Steven Tong)估计:
「奥密克戎的抗体,应该可以持续三个月以上,但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我们真的不知道。」
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附属机构科尔比研究所(Kirby Institute)感染方向的负责人迈尔斯·达文波特(Miles Davenport)则认为:
「预计这种免疫力『提升』带来的保护可能长达12个月。」
无论哪一种观点更接近实际情况,都说明了,奥密克戎病毒的自然抗体,确实存在一定的时效性。
极强的变异性,加之抗体的时效性,这才导致了许多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

/ 03 / 
一直做核酸,有必要吗?

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近期流行的另一种更便捷的测试方式:抗原检测,已经可以开始代替核酸的一部分工作。

核酸检测的原理是:
新冠病毒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核酸成分(RNA)。通过检测受检人呼吸道中的痰液样本,得出其中特殊核酸成分的浓度值,可以实现初步诊断。

◎ 上海一处核酸检测实验室中,医护人员正在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只要达到一定浓度,结果便为阳,浓度低于标准值,结果则为阴。
也就是说,实际上,存在很多受检人已经感染新冠,但由于浓度较低,暂时检测不出来的情况。
需要等几天,感染者身体内的病毒复制后,数量增多,才能检测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区会在管控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出现阳性病例。
所以,规律高频的核酸检测,对于封控区来说,还是有必要的。
抗原检测,则是通过新冠病毒中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检测受试者是否已经感染,只需15到20分钟便可显示结果。

◎ 山西的一家药店,营业员正在上架抗原检测的试剂盒。
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但问题在于,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相比,结果不够准确。
抗原是随着人体感染病毒,慢慢出现在身体里的,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被检测出来。
同时,抗原检测试纸的敏锐度,比核酸检测试剂要低得多,要达到很高的浓度,试纸才会显示阳性结果。
4月2日,在202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说道:
「相较核酸而言,抗原检测可能会漏检25%至50%左右的病例。」
因此,从准确性的角度,核酸检测仍然很有必要。
但同时,核酸检测本身由于检测程序更复杂,测试结果时间更长等,带来的经济成本和医疗压力,也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之中。
3月16日,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就在采访中表示:
「2月25日开始,香港特区政府承认了抗原检测,从而大量减缓对核酸检测的需求和压力。虽然内地很多医务工作者来帮忙,实在还是赶不上趟,我们就建议不要搞那么多核酸了,要发挥抗原的作用,要承认抗原检测。」
也许,在封控地区继续推行核酸检测,而在低风险区,使用抗原检测进行居民自查和快速普查,才是更合适的策略。

/ 04 / 
一直管控下去,
生活物资会整体短缺吗?
个人在管控期内缺吃少用,甚至断粮,都有可能出现;整体短缺的情况应该不太会出现。
整体上,像2020年那样的全面严格封控已经不太可能。
就算一座城市停摆,其他省市也能够调配各类物资进行支援,不至于「弹尽粮绝」。
但个人层面,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情况,会导致吃喝不足、生活用品不够的情况发生。
例如,疫情管控会影响物流运输,进而导致生活物资难以送达。
一个高速路口被封控,就会有相当多的物资被困在原地,不能按原计划抵达目的地。
一个货车司机因为途径疫区被隔离,就会导致许多货物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运输。(有关疫情对物流的具体影响,参见《货车司机「真的快撑不下去了」》
微博「抗疫求助」超话里,五花八门的物品求助帖,也证明了,就算整体上物资充裕,个人进行一定量的储备,仍然很有必要。(有关如何储备物资,参见《疫情求生指南:隔离的三个阶段,都需要些什么》

/ 05 / 
管控宽松一些,
会有很多人因新冠而死吗?
死亡人数会增加,但不会像一些网友所说的,达到167万之多。
截止到4月13日,香港有8735人因新冠去世。有人根据这一数字,简单地等比放大,得出内地如果放开管控,将有167万人死于新冠的结果。
但这种估值,完全忽视了新冠病毒在传染中的实际情况,过于草率,有些危言耸听。
4月18日,微信公众号「绕梁说」在《用香港和全球数据预测Omicron致命性》中,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开的2022年至今亚洲各国的新冠死亡数据,对内地放开管控后的情况进行了估算,结果是:
「用日本的各年龄死亡数推测,中国的死亡人数只有3.77万;同理,按照新加坡的数据进行推算,预测出的中国的死亡人数为14.3万。但中国医疗条件和日本和新加坡不同,打的疫苗也不同,所以这个预测应该只是一个近似值。」
他们首先将日本的新冠死亡人数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再根据中国同年龄段的人数,同比放大死亡数。
按照这样的估算,如果放松管控,中国可能的死亡人数为3.77万。

◎ 日本各年龄段新冠死亡人数与同比放大后中国可能的死亡人数。
图片来源:绕梁说

同理,参照新加坡的估值,则为14.3万。

◎ 新加坡各年龄段新冠死亡人数与同比放大后中国可能的死亡人数。
图片来源:绕梁说

这与167万的数字相去甚远。

/ 06 / 
放开管控,
会带来医疗挤兑吗?
在疫情爆发的地区,确实有可能发生医疗挤兑。

◎ 医疗挤兑指的是由于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患,现有医疗资源难以满足需求,造成的医疗资源匮乏的现象。图为印度工厂中,工人正在赶制防护服。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奥密克戎的住院率和重症率,与之前的新冠变种病毒相比,是较低的。
4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透露:
「今年1月到3月,全国报告新冠感染者10余万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为197例,占比约0.2%。」
根据2020年《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中公布的数据:
「我国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为4.37张。」
由此可得,全国的ICU床位数量大约是61700张左右。假设按最理想的状态,这些床位和所有病例都平均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那么,只有国内3085万人同时感染,带来的重症数才会导致ICU床位饱和。
3085万人同时感染是什么概念?
虽然可能不是非常恰当,但可以用我们时常对比的,相对来说管控比较松弛的美国来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发布的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9日12时20分,美国累计确诊病例8000万零546例,是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
而这8000万,是两年多以来累积的总数。
国内就算放开管控,同时感染的人数也不太可能直接达到3085万,这已经是美国总计感染人数的1/3有余。
从这个层面上看,放开不太可能造成全国级别的医疗挤兑。
但事实上,地区级的医疗挤兑情况,仍然很有可能发生。
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医疗条件天差地别。
大城市如北上广深,很多大型医院都有ICU病房。
可在小城市,可能全市只有一家综合型医院有ICU病房,床位也只有寥寥几个。
但是,病毒不会放过这些地方。
虽然从整体数据上看,资源好像够用,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一些城市的医疗资源富余,另一些地方则出现医疗挤兑。
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还有许多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医疗。
有的医院虽然有很多床位,但并非传染病医院,还有许多其他病症的病人在住院中。这些床位对于感染者是无法使用的。
从这个层面上讲,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还是很有可能发生医疗挤兑的。

/ 07 / 
 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虽然在社会层面上,可能在一些国家,疫情已经结束了,比如瑞典。(有关瑞典结束疫情管控,参见《两年了,终于有一个国家彻底放开疫情限制》
但在科学层面上,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最新一期的《细胞》(Cell)子刊 《创新》(The Innovation)上,兰州大学传染病学专家黄建平发表了《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一文,使用全球新冠肺炎预测系统(GPCP)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
「奥密克戎将在2022年继续影响世界,最终将在2023年底(2023年11月左右)结束 (此时全球每天的COVID-19 病例将降至约3000例,可以认为大流行结束)。」
那么,这次的预测会成真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
可能在这之前,疫情就会结束。
也可能今天我们试着给出的答案,未来都会被推翻。
对于疫情,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在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又好像总是知道得很少。
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现在,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为每一种可能的未来做好准备。
就如4月13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丹尼·奥尔特曼(Danny Altmann)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假如要说我们在过去2年中,从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永远不要说不』——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参考资料
Chris Murray.Estimating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aily and cumulative infections with SARS-CoV-2 through Nov 14, 2021: a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lancet,2022-04-08.
得了新冠还会再感染吗?感染后的免疫保护能持续多久.ABC中文,2022-01-18.
陈胤孜.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中国卫生资源,2021(24).

▽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