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年时间建立共享空中出行通勤网络!御风未来:低空飞行出行 梦想进行时

通航圈航展快讯 通航圈 2023-12-25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在珠海隆重开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创新企业御风未来携众多展品亮相: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E5、E6国内首台eVTOL模拟座舱首次公开亮相的M1飞行器二分之一缩比模型,阵容齐整。对御风未来CEO谢陵而言,这次参展,既是对过去发展的一次总结,也是站在新起点上面向未来的野望。
E6是能全方位、集中展示御风未来团队技术优势的代表产品,已经完成高水准商业化落地。部署快、长航时、长航程、抗风能力强、图传稳定、挂载灵活等出色的性能以及业内领先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广泛口碑。

 “可收放旋翼”垂直起降技术是E6成功的关键之一。五年一剑,团队从2015年开始思考概念,2017年做出样机,到2020年才真正推出产品,是融合了材料、结构、电子以及飞控软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设计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和优化,可收放旋翼机构的可靠性已经做到了能满足几十万次起降的需要
E5是御风未来旗下福昆航空的最新一代产品,延续了两位创始人的创业初衷“做性能代价最小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采用了更新的一种垂起旋翼的收放方式,与E6相比,飞机外形更加优美,颜值更高,性能更加优异,适用于更长航时、低速飞行的场景需求。
eVTOL模拟座舱由御风未来和安胜公司共同打造,融入了御风未来在多物理仿真、飞控软件方面的特有技术及安胜在视景、人机交互、软件、系统集成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场供观众感受飞行乐趣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用于产品的设计、验证和优化,可望在后续M1全尺寸机型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被寄予厚望的M1是一台设计搭载5人的eVTOL飞行器。相较勘测、货运、灾害救援等传统无人机的应用场景,eVTOL飞行器载人出行的场景无疑更具想象空间,也成为谢陵带领团队毅然二次创业,逐梦低空飞行出行的最大动力。
掘金需要硬功夫  飞控系统是关键
eVTOL产业正处于发轫之际,为中国玩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也困难重重,其中一大难题就是飞控系统相对传统的通用飞机,eVTOL飞控系统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直接决定了 eVTOL 飞机的安全、性能、功能、成本,也考验着之后的商业化之路。
在传统通用飞机制造商的“主机厂——供应商”模式下,“自动驾驶仪”作为航电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由传统航电厂商提供;在新型eVTOL智能飞行器的设计制造中,飞控系统的设计与气动、结构同等重要显然自主掌握飞控系统设计能力的制造商将具备优势。
参与过国产大飞机C919飞控系统设计的谢陵最是明白,在这个行业,飞控不过关就是产品不过关,没有飞控系统就没有未来,开发属于自己的飞控系统势在必行。
于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触发,第一行代码、第一个元器件开始,七年前,团队就开始在独特的可收放旋翼垂直起降无人机上开发自己的飞控软硬件,并一直在产品的实际几十万小时的飞行过程中积累数据优化算法和逻辑
如果把飞控计算机比作飞行器的“大脑”,飞控软件就是大脑中的“飞行知识”,其中95%以上是与安全息息相关、用于处理异常情况的逻辑代码,这一部分就构成了御风未来的产品护城河。七年实际飞行积累下来,这套成熟的飞控系统成为谢陵团队二次创业的关键依仗。
御风未来凭什么可以
有了完全自主的飞控系统,团队在产品路线选择,安全指标、成本控制,研发效率等节点上就有了更多主动权。这些要素环环相扣,最终决定了未来产品的竞争力。
御风未来开发的是一个类似“汽车底盘”的“飞行平台”,平台本身可以飞行,能挂载包含载人座舱在内的各种载荷,以此实现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这样的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和成本上都有明显优势。
媲美民航飞机安全指标为设计标杆,靠关键“多冗余”设计能力御风未来保证了产品具备比直升机提升1000倍的安全性。
受益于核心技术的支撑,在生产层面能实现低机械结构,低参数要求,高替代性组件这样的专属设计,大大降低了生产复杂程度和成本,有助于企业建设“平民化”的供应渠道,成本控制立竿见影。
最令人称道的是,创始人兼CTO刘十一博士开发了一套用于飞机设计的工具链,使得飞机总体设计过程能在仿真环境中得以完成,并保证尽可能接近最终真实产品。传统设计中需要通过实际飞行才能确认和验证的工作可以在仿真设计中直接完成研发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风险和成本。
久久为功,谢陵与团队一起精心搭建建起了一个完善而平衡的生态体系, 为御风未来的低空飞行出行梦想开辟了通畅的的“航线”。
福昆航空的先发之功
M1在今年10月份惊艳亮相,御风未来也收获一波关注,这背后福昆航空功不可没。2015年成立的福昆航空是御风未来的全资品牌,一贯低调发展但实际上拥有一支“梦幻团队”。
创始人谢陵、刘十一博士都来自中国商飞,从事过国产大飞机C919的飞控系统设计研发。其他核心成员则来自国产大飞机C919、ARJ21等国家重点型号项目,有中大型无人机在多个领域的成功商业落地经验。
团队还拥有来自苹果、华为、中兴等企业的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不同产业技术和多种能力的融合赋予团队极强的跨界能力,造就了在软硬件开发及企业战略规划层面的竞争力。
以E6为代表的无人机市场化,坚持持续推出产品自我造血,成为投资人看重的加分项。更重要的是,当M1面世的时候,这支二次创业的团队已经具有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更多了一份从容和稳健。
全力推进 梦想进行时 
2021年4月,御风未来在商飞大本营上海起步。成立之初,御风未来就获得了盛大网络、连尚网络创始人陈大年个人数千万天使轮融资。两位创始人的大飞机背景和扎实的原创飞控技术能力得到陈大年的高度认可。
2022年5月,御风未来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至此,成立一年的御风未来已先后完成3轮融资,融资近亿元。御风未来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0月份, M1就正式发布,全尺寸机型计划明年3月实现首飞。同月,正式接收与安胜共同研发的eVTOL模拟座舱。再远的目标,航程、性能两倍于M1的新构型也已经在规划当中。
紧锣密鼓推进产品的同时,适航审定的关键环节也已经着手推进对适航准入标准有深刻理解及实操经验技术团队内部已经确定了适航审定基础,并与适航管理部门展开积极对接。随着国家发布《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以及业内其他厂家的适航进展不时有新消息传出,都给了谢陵极大的信心。
在谢陵看来:5年内实现固定航线的载人通勤飞行,10年时间建立共享空中出行通勤网络比如固定航线从澳门到香港,或者是从南通到上海这种。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打飞的”成为现实,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呼叫一部飞机到离自己最近的起降场,然后飞往目的地。”
就在M1发布之际,谢陵的低空飞行出行的梦想已经有了更具象化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6点从御风未来上海研发中心下班,7点就能抵达阳澄湖边开撸大闸蟹。当然,必须是坐飞机去。
来源:御风未来。通航圈综合编辑。

延伸阅读
需要进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关注本公众号后,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入群。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公众号作者也不负有更新以往文章观点之责任,一切以最新文章为准。用户根据本文及本公众号任何其他观点进行投资,须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平台综合编辑文章,转载本文请在作者处注明为通航圈,并在文首醒目位置注明“来源:通航圈(微信ID:tonghangquan)”,文末放通航圈二维码,侵权必究。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publicvoice@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通航圈: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欢迎通航圈内企业约稿、圈内人士投稿邮箱:publicvoice@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