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看不见的森林
本期海报
分享者简介
朱静,自然名云雀。浙大环境工程环境微生物方向博士,现在是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热衷于自我探寻,围绕这根主线,逐渐将生活中热爱的“零废弃”、“博物”、“育儿”和工作中的研究方向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自我探寻体系,在平和中稳步追求自我,实现自我。
朱静在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往期分享:
本次分享的音频:
引言
值日生-满天星:
“ 朱老师您好,其实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遇到了这本书,也让您一再重读这本书呢?”
朱静:
这本书的由来其实想想已经很久了,还是在17年,我在德国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先接触到了零废弃,然后从环保的角度入手,接触到了这一方面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就是《看不见的森林》,因为它的作者哈斯凯尔教授,也是一位环保专家,所以当时就在关于零废弃的一些书籍里面,接触到了这本书,当时还是在那边买的一个英文版,但是因为当时对博物的知识没有那么多,直接看英文版觉得很枯燥,所以当时没看下去,然后到了国内之后买了中文版,才一遍又一遍的读下来的。
重复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角度实在是太丰富了,也有可能因为它是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包括很多种成分,所以它有很多种角度来解读,我们在不同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之后,可能有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生活,然后就会一再的让我想到这本书,所以会经常拿起来再翻看。
这就是这本书的英文版,当时没有看完,先看的中文版,现在慢慢地开始看英文版。
那接下来我就开始今天的分享,谢谢值日生的介绍和引入。
大家好,我是朱静自然名叫云雀,目前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来重温《看不见的森林》。这本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书,之所以说它是老书,是因为在2020年和2021年,已经有两位书友在群里分享了这本书。过去一年的研究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系统思维、深度合作以及公众参与。
而这些,我都在《看不见的森林》一书中受到相应的启发。因此,我将尝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与大家分享哈斯凯尔教授的这本著作,拉近我们与生态文明距离的同时,也加深生态文明与本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
在开始生态文明视角之前,我想回顾一下之前书友的分享,重温经典启示。
回顾分享,重温经典
在我准备这本书的分享的时候,我特意去翻看了周敏书友和陈程书友,他们在过去两年中的一些分享记录,总结了他们的一些分享要点与特色,接下来与大家一起重温,然后我会从生态文明视角给予补充。
这张图片就是我总结的这两位书友在过去他们分享的一些要点。其中周敏书友的特色,是从一本书联系到一堆书,我们可以从她的分享中了解到一系列其他相关的著作,进行延伸阅读。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这对于像我这类初入博物圈的小白非常友好。陈程老师则是通过实践作者静坐林中的观察方式,收获了浙江省第一部白喉斑殃鸡的影像记录,影像记录从此载入史册,非常的有意义。
从这可以看出,每个人由于自己经历的不同,对同一本书的切入角度各有侧重,互相之间的分享,则可以大大促进我们对这本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
这两本书的要点,大家可以从图上大致了解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他们的详细分享记录。
其中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重点分享一下周敏老师提到的一点:不断让注意力回到当下,保持专注。
作者在森林中频繁地有意识地保持正念,这对我们提升专注力很有效。但是作者是在森林里呆多久呢?这个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这一次重温,我发现面容那一章节里面提到“我静坐着倾听,不知不觉从午后坐到了傍晚”,我看到这一句,原来他经常是坐这么久的。
当时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森林里如此专注的自然体验还没有这样持久过。于是我在最近两次周六带娃去余杭区大熊山的半天徒步之旅时,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情绪,让注意力不断回到当下,保持专注,这让我浅尝了一些甜头。
大熊山的树木还算高,置身其中有一些森林的野性感觉。我在带娃徒步时,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正念,享受当下,就算孩子在陡坡时出现畏难情绪,也耐心接纳的处理。
这就是上两周我带娃去大熊山徒步的时候拍的照片,那边的环境还算有一点野性的感觉吧。
就这样两次下来,我感觉最近两周的工作效率尤其高,有可能是因为山间正念训练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为了周六可以痛快地沉浸在山中和动力十足的工作,不管怎样结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解读一下《看不见的森林》。
生态文明视角的解读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国内外很热门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它其实是一个舶来品。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指出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是一个整体,在这之前,他们其实是并列的关系。现在,尤其强调合作与公众参与对系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它是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重温《看不见的森林》时,我将研究工作中生态文明的系统合作和公众参与,与其相结合,发现本书非常频繁地涉及到以上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同时,他们又非常密切地映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一来,原本看似很政治很遥远的术语,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原来它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首先就从系统思维这个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系统思维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见或者看见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早在2013年就被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强调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思维,在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看不见的森林》中经常提及类似的生态网络与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比如《预警波浪》那一章节,“当我在森林中行走或静坐时,我并不是作为一个主体去观察客体。我进入坛城中,本身也陷入了密布的通讯网和关系网中,无论我是否意识到,我都改变了这些网络。我惊动一只鹿,吓走一只金花鼠,或许还踩到一片活生生的叶子。”作者将这些密布在森林中的通讯网称作信息共同体。
同时,我在育儿的书籍里,比如《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也看到类似家庭共同体的概念。这些共同体都将我置身于一个更加宏大,且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系统中,拓宽我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同时,练习系统思维也改变了我看待人事的角度。在生活中遇到让自己焦虑或烦躁的事情时,我时常会提醒自己,将面前的场景放在与之相关的更宏大的系统里。然后,原本让人心神不宁的事物逐渐被淡化、接纳,宁静渐渐升发,冲破困境的勇气和动力开始生长,这就是系统思维赋予我的能量。
>> 图片来源于文献
这张图片是我在文献当中看到的,就是周围圈圈里这么多颜色的方块,方块代表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那中间的这些网线呢,则代表他们或强或弱,或协同或权衡的联系非常复杂,但是他们是一个整体。
这与我们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命之间的复杂联系和复杂网络其实是类似的。
以上就是关于系统思维给我的一些启示,那接下来,我就要强调一下,分享一下整体至上的合作精神。
整体至上的合作精神
2015年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后,各国与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同时,大量科学证据也表明,各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大于权衡关系。
>> 图片来源于文献
这张图就是文献中关于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的一个研究,能够从这个图里面看出,每一个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关系中,协同关系远大于权衡关系。
这与生态系统中的规律,其实也是一致的。像《看不见的森林》一书中,他在《落叶堆》那一节就提到生命史上的重大转变,大多是通过像植物与真菌这样的协同合作来达成的。共生的典型案例,地衣就是最好的例证。苏珊娜·西马德的《森林之歌》则重点研究了植物与真菌的合作关系,并指出合作关系对于进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共同体中也是一样,《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将协作列为所有习惯的至高之善,或者说是最丰硕的果实。
那是一种魔法,让一加一等于三,甚至更多。发生这样的奇迹,是因为协作来源于互相尊重与互相理解,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这似乎解释了生命科学界合作对于进化的重要意义。
就如荀子天论中所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也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这里的和是指不同事物互相融合而产生的新事物,与上面提到的协作意思相近。
那么,像植物与真菌这样的典范协作关系中,就完全只有协同的部分,没有竞争因素吗?
我看也未必。比如《森林之歌》一书中西马德教授就发现,桤木只在八月份与松树存在资源上的竞争关系,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为土壤和松树补充水分和氮素表现出协作的关系。而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就只盯住了八月份桤木与松树表现出来的竞争关系,认为桤木对经济树木松树是有害的,曾一度在新生松树林里清除桤木。这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要看重合作,还需要将眼光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或者更宏大的系统中来强调协作。
就像傅伯杰院士所说,“尽管实际上可持续目标之间有全同,又有协同,又有权衡,如果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单个目标之间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副作用就会得到有效的祛除”。这一启示已经运用在我国目前的碳达峰战略政策中,减污降碳,协同合作,同时我也将它运用在育儿上。当孩子出现传统认定的不良行为时,我会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行为,包括是否符合孩子当下的生理、心理规律,起因是什么?我当下的情绪和想法映射了我什么样的内心?如何从长期目标来思考和应对。
本着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原则,尽量多的看见孩子身上的积极方面,寻求合作。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基于全局和尊重的合作思维,在积极引导孩子,甚至自我认知上显现出的良好效果。
公众参与
第三部分是公众参与的角度。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也非常看重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增加公众对系统以及合作的认知,是保证公众参与质量与热情的关键。
《看不见的森林》为大众提供了一条通向森林系统的途径,其中文字之优美风趣,使得自然的魅力直抵人心,是引导读者在自然观察、亲身实践中,从身心两个层面去深度感悟生命共同体,在个体层面实现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上乘之作。《医药》章节中,作者“躺在医院的病房里,通过药品里的植物成分,感受到了我的身体极其紧密地维系在生命群落之中”。《预警波浪》章节中,作者说到,“森林或者森林的缺失,有可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当我读到这些句子时,脑中浮现出曾经置身于森林里的场景,感受到自己与万物的深深连结。年初,群主小丸子老师发起的全国“观察一棵树”活动,这也是公众感悟生命共同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部分。
这一方面可以从《嫩枝》那一章节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从芽痕开始往后数,测算每年的生长速度。我不仅看到本土物种和异域物种之间的斗争,也读到了一本记录地球大气状况的账簿,每根嫩枝每年的增长几寸,在整个森林里几英尺几英尺地叠加起来就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这些话表明,这嫩枝联系着森林,森林联系着气候,气候关乎人类的生存。正因为这些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联系,目前,科学家正在量化森林生态系统对我们的生命健康的价值。
我回想起去年冬天,全国各地的树友们如火如荼地研究各自树木的芽痕,年初研究着各自的嫩枝,殊不知,我们这些关于嫩枝和芽痕的研究也是关乎人类未来福祉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大众带来更加直观的紧密联结感受。这些感悟都极其深刻地刻画出生态自我的模样,与森林产生深度联结,有利于将我的范围由个体扩展到家庭生态系统,甚至整个地球。
除了身体层面,《看不见的森林》也引导我们在心灵层面进行探索。您是一座坛城,提升自己的心灵,我想群里的大家对于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其中在大地上的事情,这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想,唯有在心灵层面感受到森林对自己的滋养,方能持久地维持生态自我,在家庭以及其他场合持久地挖掘协作的潜力,最终收获奇迹般的成长。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看不见的森林》,去年,我在小区周边发起了社区父母读书会,一起线下共读这部经典著作,一起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
队伍中有些已经涉足自然教育和户外运动,对《看不见的森林》一书略有耳闻,有些刚接触自然文学,第一次听说这本著作,我们选取了一个周边有公园的场地,在疫情的缝隙里坚持相聚,室内共读分享与室外定点自然观察相结合。
不出所料,大家无不被作者富有魅力的文字和长期定点自然观察的亲身体验所深深吸引,每次分享都滔滔不绝,惊艳于身边自然的魅力。后来,有些父母参加了专业的自然教育培训进行深造,还有一些父母带着娃开始一周一山的徒步和博物之旅,深深陶醉于自然的怀抱中,对于生命万物倍加敬重,对自己在自然中的行为则更加谨慎。我想这些都是个体实践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并且这些良好习惯与爱好会在代际之间传承,甚至会形成新的生态文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结语
我非常感恩与《看不见的森林》的相遇,它将我的生活和工作紧紧编织在一起。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大家对生态文明这个原本遥远和抽象的政治术语变得更加亲切、具体,可操作性更强。通过观察森林,我们得以窥见生态文明的本质,亦更加清楚窥见自己的内心。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同时,看不见的森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维度等待大家挖掘,比如刚刚分享会之前于老师提到的声音维度,还有父母读书会上有父母感兴趣的经济维度,期待日后听到更多角度的解读,谢谢大家。
群友互动环节
满天星:
感谢朱老师在这燥热的午时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又让我们重温了一遍《看不见的森林》~“我静坐着倾听,不知不觉间从午后坐到了傍晚。”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拥有在繁忙生活中享受生命的“清淡欢愉”感,像在“观察一棵树活动”中,好多树友都享受其中,相信正如朱老师所说的,这是一个可以为周边群众带来福报的有意义的活动。
满天星:
自然观察真是无处不在,“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秉持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感受到您一直在稳步前行。
满天星:
顺便给大家再次推荐一下朱老师的个人公众号:她围绕着“零废弃、户外、阅读、博物、育儿......”的思路,用心感受并记录着可持续生活,收获心流的极致体验,期待找到内心丰盈且丰富的自己!
满天星:
朱静老师的公众号:Green Flow
夏艳:
朱静老师分享的《低吟的荒野》记忆犹新,太喜欢了[强][强][强]
朱静:
观察一棵树确实可以为大家带来福报,还有利于公民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意义的活动。
谢谢大家支持!在工作日中午啰嗦了一堆,多有打扰,如果有问题以后可以随时互动哈。[玫瑰]
彭灵:
刚爬楼听完,系统性、协调机制、森林对人类生命的作用、结合小区和邻居,谢谢你的分享@朱静(云雀)-杭州
END
图文整理 | 汪远方
校对 | 张咏梅 朱静
图文排版 | 花叶青木
音频合成与上传、图文发送 | 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