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羽戈:人为什么要从众?

羽戈 新少数派 2022-03-19

人为什么要从众?
文 | 羽戈本文于2016-7-11刊于中国经营报

与留学英伦的朋友聊英国脱欧与全民公投。我问他所见所闻,他问我所思所想。我说日光之下无新事,以前国人怎么议论美国大选、台湾大选,现在便怎么议论英国公投,以及此前的瑞士公投,这背后的心理有二,一是夜郎,二是酸葡萄;他们批判英国人,利器同样有二,一是大一统(有些人可能把大一统和大统一搞混了,欧盟的性质,恐怕尚未达到大一统的理论高度),二是民粹。对此,已经不宜用错位来描述,这简直就是荒谬。说到民粹,朋友大发感慨,他说这些年来游历欧美诸国,英国大抵是最不民粹,或者说最缺乏民粹土壤的国度。不过,他话锋一转,说起一则见闻:他的朋友韦恩太太去投票,本来打算投赞成票,支持英国脱欧,结果在排队的时候,见前后数人都激烈反对脱欧,于是追随大流,投出了一张反对票。


我问他想表达什么,韦恩太太的行为,可视为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发作,这不是相当常见么?朋友说了一大通,最终着落于对直接民主的批评,大意是,像韦恩太太这种人,决定了直接民主的上限不会太高。我反驳:民主的要义从来只在于捍卫下限,而非上限⋯⋯
我们的争论,按下不表,这里且说从众心理。就其起源来讲,作为一种心理,它谈不上好与不好,不过现实之中,它给人的印象,显然不够正面,不是被视作罪恶的靶子,便是被视作造成罪恶的原因。相比对它的批判,我更关心的话题在于,它何以诞生,人为什么要从众?
需要注意,从众不分中西,放之四海而皆准,绝非中国特产,它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必然强于他国;西方人对从众的研究,反而优于中国,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便源自西方。由此大抵可以推论,从众基于人性。此外,从众未必与利益有关,像哄抢现象,作为从众心理的典型表达,的确发乎利益的诱导,然而有时无利可图,人们照样跟风,如闯红灯,有人并不赶时间,看见前行者罔顾交通规则,便紧紧跟上,待被交警抓住,问他为什么闯红灯,他支支吾吾,硬是无法找出一个充分理由,只好答:前面有人闯,我也就闯了。更糟糕的是,有些人从众,非但不能博得利益,反而是亏本买卖,如街头卖食品、卖衣服,店前排起长龙,你便不由自主,跟在队伍后面,结果买来的商品,或者名不副实,或者毫无用处,然而这些损失,并不足以使你吃一堑长一智,过不了多久,还会重蹈覆辙,继续从众。这一堆案例,只为说明一点:千万不可用利益论来分析从众。
不过,说从众基于人性,这个论断未免过于宏大而笼统,陷入胡适所云的“名词障”。人性包罗万象,深不可测,故而还得细论。我以为,无论基于哪种人性基因——如贪婪、恐惧,抑或无意识——而从众,本质上正有相同的一点,即对“众”、群体、集体的认同与迷信。从众者往往会想:“大家都这么干,那便不会有错”;退一步讲,“即便有错,那也法不责众”,殊不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包括对错误的惩罚,皆与人数多少无关。
从众的心理机制,也许正包含于“众”的构建之中。是故,有些研究侧重于发掘群体、集体所蕴藏的魔力。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将从众心理称作“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这个术语,我不太明白。按我的理解,群体之为群体,正在于其所具备的同化作用,它只需要一个声音、一张脸谱、一种观念、一条路径。勒庞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这正是群体的可怕之处。
勒庞断言:“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百年过后,此言依然成立。由此可知,从众心理的最大害处,即在于使个体丧失自我,丧失独立意识,丧失最基本的道德感与思考能力。作为个体,你拥有辨识善恶、拒绝作恶的意志,置身于群体的潮流当中,却可能无恶不作。勒庞说,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公会的委员,如果分开来看,都是举止温和的开明公民,当他们结成一个群体,却毫不犹豫听命于最野蛮的提议,把完全清白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


不妨把从众心理视作一场交易。当个体托庇于群体,对前者来讲,通过让渡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而获得自以为是的真理和安全感;对后者来讲,其队伍愈发壮观,力量愈发庞大,当然方向感可能越来越差,像一只巨无霸的无头苍蝇。
明白了这一点,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便可找到合理解释。以前读史,读到长平之战,对于赵国四十万降卒,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震撼之余,百思不得其解,四十万人,比秦兵还多,而且都是军人,如何一举坑杀?司马迁说白起“挟诈”,不知是何诈术,如此了得。后来读刀尔登《莫入冤谷》一文,他指出:“坑杀要得手,被坑的人一定要多,活埋一个人是很难的,坑杀十万人,就容易多了。”(这不由令人想起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数百万人的死亡则是一个统计数字。”此即从众心理的魔力。杀一个人、十个人,他们也许还会竭力反抗,杀四十万人,这四十万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人都指望其他人挺身而出,最终却无一人挺身而出,因为在群体的催化之下,个体尽皆泯灭,所有人都丧失了人的尊严和反抗的勇气。
这一点,不仅为智者所洞见,还为阴谋家所相中,他们利用群体的魔力,汲取个体的力量。罗布德森在《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序中说:“假如有人亲口说,我是最强壮、最勇敢、最伟大的人,那么每一个闻听此言的人都会尴尬地闪开:吹牛者没有市场。可是,假如有人把主语‘我’换成‘我们’——我们是最强最棒的,是‘人中之王’,是上帝精选出来统治万民的人——那么一定有很多人喜欢听。”
那天与朋友争论从众、民粹与民主,最后说起了一则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他灵机一动,高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会议室里的石油大亨纷纷向地狱跑去,片刻之后,天堂只剩他孑然一身。这时他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匆匆奔往地狱。
这个笑话,兼具隐喻功能。因为从众的终点,也许恰是地狱。





羽戈作品





推荐“大众心理研究三部曲”
——《乌合之众》《狂热分子》《群氓之族》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如何影响别人的观念,又如何避免被人影响?什么情况表示我们已被成功植入了他人想要让我们拥有的观念了呢?勒庞在19世纪写就的《乌合之众》,几乎预言了20世纪所有的政治风云,也解释了21世纪匪夷所思的群体现象。只要人类始终处于群体之中,本书就是“演讲者”“操控者”的说明书,“思想者”“自由者”的启示录。

为此先知书店特意集齐“大众心理研究三部曲”《乌合之众》最著名,与《狂热分子》《群氓之族》并成为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三大经典之作。让我们避免不思考的恶。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删收藏。(注:本版本为理想国经典收藏版,无删减。)


▍延伸阅读

羽戈:在大学

羽戈:一个最低限度的公民书目5.0版

羽戈:木心是不是大师,是一个相当无聊的问题

羽戈:“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错在哪里?

羽戈:读刀尔登

羽戈:在一个无理的世界,为什么还要坚持说理?

羽戈:二十一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

先生已逝,历史三峡未过:唐德刚逝世十年祭|羽戈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

2020年的“反智逻辑”

不要成为“粉丝”:“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