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安·兰德:真理并不属于所有人,而是仅仅属于寻找它的人

先知书店 新少数派 2023-02-18



真理并不属于所有人
而是仅仅属于寻找它的人
编:先知书店

永远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安·兰德

哲学家喜欢她或憎恨她,而大多数人从不接受她的观点。文学界从不曾承认她,但她书的销量超过那些否认她的权威们。身为一个俄裔美国女作家,却有了哲学家的声誉,她的小说,被列为美国共和党人的必读书目。据说,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这个征服如此多头脑人物的女人对男人来说,他们最愿意与她相会的地方不是情人旅馆,而是客厅和会议室。他们和她在一起不是探讨珠宝、美酒和性,而是资本主义、尼采和示威游行。

格林斯潘这样描述这个女人和他的关系:“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论争到深夜,她使我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理的。”

安·兰德当然知道她对这些男人意味着什么:她是他们的精神教母。



▌她通过写作改变世界

安·兰德,一位俄国移民,是资本主义信念的集中体现,成功女性创业精神的杰出代表。这位女性在21岁时登上艾丽斯岛,不会英语,袋中只有55美元,便梦想通过写作改变世界。

她推进着世界对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内容的改变,对商业、政府和经济哲学都有巨大影响,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数心理学杂志上被列为典型的“直觉-思维”个性的代表。

安·兰德崇拜自我主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使她成为主观主义哲学(理性的自私道德观)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反政府主义政党)的代理人。

对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学观一个永久的贡品,是1982年在她纽约市的葬礼上,用鲜花挤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来尊重她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临死时,兰德还坚持认为"受启发的自私"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体系。


她是第一流的创造天才,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家、哲学家和各种创业家,包括书中的大部分妇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影响来源于她不断致力于写作和报告,内容是她两本最畅销书,树立起“理想人物”和“理性个体”形象。

她说:“别人的需求不能成为你个人生活的道德负担,更不是你存在的道德前提”,“只有尊重个人的权利,我们才能定义并且得到真正的利益——私人的或是公众的利益。”

兰德的个人哲学观基础是:“人是一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为他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他最可贵的行动,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主宰。”这段话可能已深深印入书中所有十三位当代幻想家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从不同方面效仿着这种哲学。

这一理伦观同样集中体现在兰德生活中女性榜样凯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如玛格丽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尔·卡森和特蕾沙嬷嬷身上。


▌“原则”是她毕生思维中的重要部分

安·兰德1905年2月2日出生于有着凯瑟琳大帝残存痕迹的俄国圣彼得堡市,她在她的榜佯凯瑟琳大帝影响下,充满艺术品味和反叛特性。

她是自我奋斗的犹太商人弗兰兹的长女,她崇拜父亲;有一位她讨厌的唠叨罗嗦的家庭妇女母亲安娜,她给兰德取名“爱莉莎·罗森堡姆”。兰德是三个女孩中的长女。

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林在她的祖国进行革命时,她5岁便自己学着看书写字,虽然她的哲学观与那时代截然相反,她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是个内向的孩子,以书为寄托,10岁前便迷恋法国小说,维克多·雨果是她挚爱的作家。

她9岁时便决心成为作家,以典型的普罗米修斯风格:"我要写人们应该能够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兰德最喜爱的小说是《悲惨世界》,她最喜欢的人物是塞勒斯,冒险小说中富有牺牲精神的法国主人公。

兰德说,在那么小的年纪,她已将“原则”作为自己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开始以宏观的超越生活的方法思索问题。她说:“我开始问我自己一个观点为什么?因此我不记得故事源自何处——它们是‘整个地’蜂拥而至的”。

▲安·兰德语录:真理并不属于所有人,而是仅仅属于寻找它的人

兰德描绘自己童年是个“英雄崇拜者”,她说:“我对于任何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中,而年轻女士要成为淑女的主张都极其愤慨,我总是偏好……智能品格,而像这类妇女总引不起我的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9岁的安·兰德深受打击,因为圣彼得堡遭受袭击,全家几乎丧命。她12岁时俄国革命爆发,她父亲丧失了一切,他成为又一个劳动者,竭力维持全家生计,保护他们遭到敌视分子欺侮,这给兰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她少年时第一次听到洗脑式说教“你必须为祖国而活着”时,她认为这是她所曾听过的最让人憎恶的概念,因而她倾其一生来证明这是错的。

后来她写道:“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而自由地生活时——不必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也不必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人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最大的利益。只有把这种个人努力汇合在一起,人们才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利益。”


她说在13岁时,维克多·雨果对她影响最大,因为他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远,他的作品使她相信以文字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

兰德说:"维克多·雨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他从不设置任何无谓的价值,不在书中也不在生活中设置。"这便是安·兰德倾注于撰写立足于英雄成就的史诗场景故事的原因。

在17岁时,她告诉深受震惊的大学哲学教授:“我的哲学观还不在哲学史之列,但它们会成为其中一部分的”,他给她A,来赞赏她的大胆自信。在大学时,表兄读了尼采哲学,而当时兰德还没听说过,他给她一本尼采的书并预言:"这个人的作品你应该看,因为他与你的主意很合拍"。



▌放弃一切奔赴自由

兰德所受教育是世界由法律和种族操纵,这注定要让人成为被利他主义和享乐主义支配的平庸的动物。

兰德16岁进列宁格勒大学,1924年19岁毕业时获历史学学位,在她21岁赴芝加哥作两周访问前,做博物馆导游。然后她与家人永远道别,再也不打算回去。她说:“我那时把美国看作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有个人位置的国家。”

兰德抵达纽约时不懂英语,也没带什么东西,只有通过母亲变卖手饰后买的一台打字机和一些衣服。有趣的是,这位富有创见性的俄国移民选择“安”取代她的名字“爱莉莎”,而根据打字活字逻辑从姓“雷明顿·兰德”中取出自己的姓。

在到达芝加哥后几个月,兰德搬到好莱坞,以在电影业中谋到表演写剧本的职业。一天,她在片场遇见了一位年轻英俊的演员弗兰克·奥康纳,并在1929年与他结婚。

与奥康纳的罗曼关系,一定程度上基于她即将到期的签证,她的婚姻摆平了移民官员,于1931年准许她成为美国公民。但她的婚姻并非只是出于利益选择,后来她说过,那是她理想中的男人。

▲安·兰德与她的丈夫弗兰克·奥康纳(Frank O'Connor)

他们一直生活在婚姻中,罗曼关系长达50年,直到丈夫先她离开了人世。他成为她的朋友、知己和编辑,但她从没有随他的姓。她一直希望成为杰出作家,决定保住自己的姓来作为未来的证明,即使这是一个打字机上的缩名。

在丈夫去世三年后,安·兰德也于1982年3月6日在她位于纽约的家中去世,死因是心力衰竭。这位伟大的女性被埋葬在肯西科公墓,与丈夫永远地葬在一起。

▲安·兰德之墓


▌伟大的作品写给追求自由的人

兰德在1933年写作并完成了第一个剧本《庇檐传奇》,于1934年在百老汇上演过一段时间,这刺激兰德写第一部小说《我们这些生命》,于1936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这是她第一部反对极权国家的作品。

接着兰德又开始写第一部伟大小说《源泉》,这部书她花了4年才完成。那时,这位工作狂常常一连30个小时坐在打字机旁,不吃不睡。

哈沃德·洛克是《源泉》中的主人公,也成为兰德阐述自己哲学的主要渠道。洛克是她第一位英雄,被刻化成“理想的人”,小说是善恶之间的决斗,洛克代表"善",官僚机构是“恶”。

兰德的丈夫,在《源泉》成为轰动性小说后告诉记者:“她极其坦诚......她从不奇怪自己将成功,问题在于要花多长时间”。时间并不长,到了1943年,《源泉》得到许多重要评论家的赞扬,并称这是可观的成就。

1943年5月,《纽约时报》书评称她是“伟大作品的作家”,具有"奇妙和机智的头脑,构思壮观、巧妙、作品犀利的能力"。此书在1945年26次列为全国最畅销书,兰德被约请为加利·考伯主演的影片写剧本。她开始踏上成功之路。

在《源泉》出版后,文学评伦家劳林·博雷特评论说:"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难得出现,这是我所知道的由一位美国女子写成的唯一一部有思想内容的好小说"。后来《花花公子》杂志在1964年写道:"安·兰德……是当今美国最富盛名,最具理性思想的名字。"


兰德在圣彼得堡还是个少女时,便已开始写《国歌》,此书最后于1938年出版,因为她知道像这种"保护自我主义"的小说在布尔什维克的俄国是无法完成和出版的,她等到1926年到美国以后才完成它。

刚到美国时,兰德先当临时场记,为西西尔·B.德米勒写剧本,在大萧条时又去当女招待,常常当秘书。在她写两部立足于主观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小说时,她又常常以自由撰稿来支付日常开销。

兰德的两部作品现在已被作为经典之作,而在当初,专家和出版商都曾拒绝出版,他们认为《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太理性化"和"不会有很大市场"。

有12家出版商拒绝出版,他们认为书中观点太多,没有故事情节,鲍伯斯·麦利尔公司在不抱什么希望的情况下还是出版了它。《源泉》在以后10年中销售400万册,成为精典传世之作,好莱坞最后将这拍成电影,由加利·考伯主演哈罗德·洛克——一位维护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主人公。

▲安·兰德《源泉》被改编成电影的剧照

兰德所受教育是世界由法律和种族操纵,这注定要让人成为被利他主义和享乐主义支配的平庸的动物,这两部作品的目的就是揭示乌托邦主义是创造性和革新人物的致敌,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一世界,是无法让自己生活的世界"

安·兰德于1946年《阿特拉斯耸耸肩》中,以启示性的主题"谁是约翰·戈特"写成第一主题,又在以后的12年中试图通过哲学意味的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安·兰德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她绝不允许出版社对她的对话稿删除一个字,她会问:“你会删除《圣经》内容吗?”书中的英雄是真正的“人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主人公约翰·戈特身上,他实际上是兰德的另一个自我。

《阿特拉斯耸肩》主要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道德”,追求"理性”。兰德传播着使书中13位妇女成为伟人的同样的信条,“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阿特拉斯耸肩》更像史诗神话,而不像小说,它揭示了群体社会哲学性错误。约翰·戈特是人类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从他的话语中看得再清楚也没有了:“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人为我活着”。

戈特与此相似的举动是在沙堆上画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声称:“我们正走回到世界”。以下述精辟论述阐述尼采的“超人”概念,“强者必操纵,弱者必消亡”。

她把“超人”的所有完美品格都注入到约翰·戈特身上,他是“顽强的理性”、“坚固的自尊”和“无情的现实主义”的化身,谈到资本主义时,戈特说:“没有相似的成就,没有集体的创造,一个伟大发现的每一步发展,都留下它始创人的名字——过去不曾有集体成就,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不存在集体智慧”。

《阿特拉斯耸肩》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一样也成为经典哲学小说,自1957年来,它已销出500多万册,现在每年销量仍达10万册。

通过安·兰德两部最重要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作品写给追求自由的人。绝对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被她视为邪恶的存在,并成为她鄙视的对象。安·兰德写道:“一切适合理性生命存在的即是善,毁灭它的即是恶。”

不管你是否同意安·兰德的思想,当我们在思考自由、权利、幸福、创造的时候,安·兰德的思考,会让我们获得一种难得的清醒。也正因此,在美国,安·兰德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教母。
 
香港学者卢安迪说:“虽然今天的学校不会教安·兰德的思想,但相信,几千年后,安·兰德将会跟亚里士多德并肩走进人类思想的殿堂。”

安·兰德的思想,即使不全盘接受,读者也可各取所需,在思考自由、权利、幸福、创造的时候,也会让自己获得一种难得的力量和清醒,去发现一种新的人生的可能。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安·兰德精选作品集”,其中《源泉》与《阿特拉斯耸耸肩》皆为全新修订、精美珍藏版本。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安·兰德:12个问题看懂“西方价值观”

安·兰德: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安·兰德影响世界的几句话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野夫:为道路而生的人

文明倒退,源于错误思想的流毒

哈耶克心中的“自由主义之父”:尘封百年的传世遗珠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一本看似还“留着辫子”的书,有人恨不得给它打六星

《天朝的崩溃》:因《满江红》而火的一本书

这如果拍成电影,绝对甩《满江红》几条街

陈丹青: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陈丹青:“大都会”是我的大学,现在还没从这里毕业

她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天气

每一次人口危机,都可能是社会的大倒退

碌碌有为: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能够发现什么?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暗潮汹涌的过去一年:有些事情还未解开,有些影响还未显现

秦晖:崇祯究竟是怎样一个“英明”的君主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