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园先生: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编者按:
教育部对韩方明委员《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的回复,引起人们热议。不少读者不满意教育部的回复,而支持韩委员所建议的“识繁写简”。
“识繁写简”是已故政协委员袁晓园先生最先提出的。
识繁写简 书同文字 共识互信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袁晓园
世界文字中沒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源远流长,历史从未中断;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按照自己民族语言的特点创造出汉字那样优美的独具民族特点的文字。汉字能突破时间,流传汉族先民的思想和历史;汉字能突破空间,沟通团结各地复杂方言的同胞。汉字写成的文史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充实世界文化的宝库,供世界人民共同享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成为今日世界新兴科技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智慧的发达,实得力于中国智慧结晶的汉字。
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形势下,某些人士曾认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是落后的,定将被飞速的科技发展所淘汰。然而事实上,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汉字在计算机上的易于操作和明确简短,使西方专家赞叹不已,在世界各地相继兴起汉语汉字和汉学热,安子介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是中国人建立共信和互信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灭,是所有中国人的根。她籍中华民族的统一得以发扬光大。
遗憾的是,现在两岸同胞在文字的使用上出现了分歧。
大家知道,在五十年代,大陆公布过五百一十七个简化字,加上偏旁简化共有二三千字,同时把繁体字废除,贬入错别字行列。学生不许学、不许写,因此三四十岁的中青年,除了在家中有老一辈人教教学学之外,一般认识繁体正字的人就很少了。以致一个大学的初年级学生在图书舘里找不到《后汉书》。因为繁简字的差别很大,在不同地区彼此都感到很不方便。
台湾继续用繁体字作正字,不许学生写简化字,学生遇到笔画密密麻麻的字,也得一笔不苟地照写不误,实在是很苦的。远在一九五五年罗家伦曾大力提倡采用简化字,但未能得到官方通过。
文字不统一,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也是不利的。陈立夫先生最近在台湾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园认为文化的基础是文字。在创办“汉字现代化研究会”时曾提出:如果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就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国。立夫先生之言至为中肯。目前台湾及海外回大陆的青年,阅读国内的报刊书籍深感吃力,园常常是略略一翻就放下。大陆学生到海外,看繁体字也很吃力。同是炎黄子孙,受着同样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什么不想办法突破这种障碍,让大家彼此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呢?
西方的字母文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A和a毫无相似之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呢?
日前偶然翻到一九五五年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字论集》,内中提到于右任老前辈曾有“印刷用楷,书写用草”之提议,正与园所倡议之“识繁写简”,不谋而合。于老先生擅长草书所以说“书写用草”。用草用简目的都在求其简易迅速。繁体正字有传统可循,有六书字理,认识简体再学会繁体,该是容易得到认识的。繁体易认不易写,简体易写无字理,初学者并不易记忆,因此认繁识简,对于传播传统优良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希望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字的“书同文”求得共识,更企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与台湾语文学界人士,大家坐在一起好好地研讨文字问题以及汉字的发展前途。如果双方都能识繁写简,达到“书同文”便更利于促进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交流,终于能共识互信,完成和平统一大业,这是海峡两岸以及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原载《漢字文化》1989年创刊号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