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陳宇先生:答復臺灣林學長關於儒家文化與佛教之信函

陳宇先生 文字研究 2021-10-27

答復臺灣林學長

關於儒家文化與佛教之信函


陳宇


林學長:您好!

 

感恩您給我來信,不過我沒有您感覺的所謂「厲害」,而是「遲鈍」,因此比較喜歡作文字工作,因爲文字是可以慢慢學習、考據、思考、修繕,力求完善的。但講演的時候,就覺得沒有那樣從容,有些壓力。有些事,講了之後,再反省一下,才會覺得更完善些。但不完善的話已經講出口了。已經對某些人有了影響。不免慚愧、遺憾,更是貽笑方家。因此,希望這次大馬受訓一年後,我還能從事文字工作。不要太多的講演。更希望能夠獲得您的指教。謝謝您。

 

奉讀來信,深有感觸。認爲您所說的情況,是需要好好辯證一下的。因此針對您所說的那位虔誠而偏執的佛友,供養些資料與心得。希望能夠對您與那位朋友有所幫助。

首先,您的朋友斷言「佛教已曾在印度滅亡了」是錯誤的。印度雖然在歐元十一世紀開始,先後被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入侵,不但國族爲之征服,並且佛教亦受壓抑。但並未被完全消「滅」,更非走向死「亡」。僅是趨於式微,但到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就開始復甦。1957年印度佛教徒還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不僅如此,印度的佛教組織還建立了許多國外分支機搆,廣泛開展國際活動,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僅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雖然人數非常之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所以這位朋友說“佛教已曾在印度滅亡了”,非常不符合事實。

那位朋友還認爲,對於佛教而言,「現在的臺灣已經是最後一塊淨土」,在下建議他到西藏去見識一下藏傳佛法,去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見識一下東南亞的佛教。佛教在今天,無論是哪個佛教宗派,都並非只有臺灣一個基地,臺灣更非佛教最後一個淨土。

一個佛教徒,對於可以考察的現實世界的事實,作出如此明顯錯誤的判斷,則其對於深遠博大的人文學術,會有何等見識,不問可知。

雖然如此,但爲了糾正其錯誤觀點,以及避免其可能以盲引盲,而給於其他人錯誤影響。不得不好好辯證一下。希望這位朋友能夠理智一些。

您那位朋友說:「如果只針對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我是可以接受,但將他與佛法相提並論,那真是佛教的悲哀。」

在下判斷,他的意思有二,一是認爲中華文化比不上佛法。二是認定中華文化與佛法是兩回事。

現在,在下要針對這位朋友的觀點,進行系統的辯證。

首先,一是認爲中華文化比不上佛法。但他也指出,佛法源自印度,而「佛教已曾在印度滅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下看來,印度佛法之所以有這位朋友所謂的「滅亡」――事實上是「衰弱式微」,原因有二:

一是小乘教各自偏執,聚訟紛紛,背離了釋迦牟尼佛陀包羅多元文明、多元宗教、圓融通達而立教度生的原始精神。

二是印度學界多尚玄學,並無中華傳統儒家文化那樣崇尚實際的文化體系,以組織穩定、強盛的國家,所以印度在歷史上,不但社會矛盾紛起,並且很難抵擋強勢民族文化的攻擊,在歐元前就先後爲波斯人與希臘人擊敗,阿育王護持佛法而造成強國的鼎盛不能超過六十年,於十一世紀敗于穆斯林勢力,于十六世紀敗於基督教勢力。終於導致本土宗教文化的日漸式微。―――這個因素,應當是決定性因素。

除了印度之外,西藏佛教密宗一直非常興旺,幾乎藏地全民信佛,但藏族照樣象印度一樣,缺乏組織持久穩定的國家的文化與能力,其最強盛時期,亦要求聯姻於大唐,在16--18世紀末,英國人不過出兵數千,就可以橫掃藏區。如果不是中華民族氣運未絕,恐怕西藏將不能成爲佛教之淨土,而象印度被穆斯林征服一樣,被西方基督教勢力佔據。因此佛法興旺的西藏,雖然在一千多年中,有過獨立的政權,但究竟沒有能力建設強大而持久穩定的國家,只能成爲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象儒家文化那樣務實的文化力量。

反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擁有建設偉大國家與文明的能力,是與以儒家爲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力量有關。首先,以儒家爲代表的中華文化,賦予中華民族凝聚人心、維繫道德、組建穩固國家的能力。其次,儒家文化具備包容、粹取異邦異族文化精華、日新又新的氣度,所以能夠將亞洲東部諸邦族結合爲統一的、多民族共存共榮,如同一家的中華國家,即使一時被強悍的異族奪去政權,亦能夠最終征服侵略者,甚至將侵略者融入中華大家庭,如蒙古與滿族成爲中華民族一員之史事可知。

並且儒家以此博大精神接納佛教,將之融入中華文明體系,創建了不亞於原始佛教的漢傳大乘佛法。設若沒有以儒家文化爲代表的中華文化,中華國族亦不免被外族徹底征服,進入中華的佛教八大宗派,亦只好如印度佛教般,衰弱不堪,在征服者的俯視下苟延生存,或者只能亡命托庇於那些列強都懶得侵略或者是輕易即能佔領的落後小邦國。

因此綜合上述觀點,只有以儒家文化爲代表的中華文化,可以賦予人類以組織穩固國家的能力,即注重實際,又不乏對於生命真理的追求。同時又不具備侵略性與排斥其他文化與宗教的狹隘性。佛教徒學習中華傳統文明,是有益於維繫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使人們都能夠奠定學佛的品格基礎;中華文化有益於建設國族,因此更有益於護持佛法。非常明顯的,由於有儒家文化的護持,以及相得益彰。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相比,法運昌隆,世代不衰。並未象印度那樣,受到極致壓抑。

以儒家文化爲主流的中華文化本來就包含佛教文化中追求生命終極真理的內容,佛教文化則對儒家文化中“性與天道”的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詮釋,並在眾生根機成熟的東漢時期正式傳入中華。中華文化與佛教相得益彰,然而佛教則需要中華文化的堅強護持。否則就會象印度佛教一樣,悲慘到被這位朋友誤會爲「滅亡」的程度。這是歷史的事實,從這二點來看,儒家文化不但不可能比不上佛教,更具有比佛教更剛性務實的實力。這樣明顯的歷史事實面前,這位朋友卻說:「若你要追尋中華文化很不錯,但這兩者絕對不能畫上等號的,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可知這位朋友即不知中華傳統文明,又不知佛法。僅有宗教偏執迷信而已。作爲自己的信念,自我娛樂尚尤言可,不過自誤而已,但若以爲普世之真理,嘵嘵向人,則未免實在是「以已昏昏,而欲使人昭昭」。自欺復欺人,貽譏大方。

『佛說觀無量壽經』清楚地說明「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的第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之道,佛法未入中國以前,即是華夏社會之倫理道德基石。佛陀亦說『玉耶女經』、『仁王護國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極言人群社會倫理道德規範。而這些内容,在中華本土,則儒家文化詳盡之,竝且更勝一籌。使中華民族具備融合東亞諸族而團結爲统一國家之能力。因此佛教東傳中國之後,在唐代,中國人就用儒家文化取代了小乘佛法。實在是非常有道理。怎麼會「相對的也會和真實的佛法相悖離」?

儒學即是人學,須知學佛者,必須有人格作爲基礎,若做人都做不清楚,又遑論佛法修行?因此太虛大師有詩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但若因此將儒家文化僅視爲是佛教修學的基礎,則又是錯誤的。

明代大學者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有以下三段論述,謹供養于林學長及那位痛詆儒家的朋友:

「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釋氏則極言之。孔子罕言,待其人也。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然其微言不爲少矣。」

「孔孟之學,盡性至命之學也。顧其言簡指微,未盡闡晰,釋氏諸經所發明,皆其理也。苟能發明此理,爲吾性命之指南,則釋氏諸經即孔孟之義疏也,又何病焉。夫釋氏之所疏,孔孟之精也。」

「『中庸』、『周易』皆講性與天道,然不得其人,則不能傳。後儒必得佛學啟發,又須不存成見,方知孔子之道無異於佛。」

以學術與實證並稱於當世的李炳南老居士,在其『論語講要』中明示:「人道社會,不可以沒有儒學,修齊治平,人道敏政,什麼病就要用什麽藥治。所謂「釋氏諸經即孔孟之義疏也」,古來佛門的祖師沒有不讀孔子書的,但是注論語的有多少?「釋氏之所疏,孔孟之精也」所以不讀佛經,要如何講解四書?光是「人之初,性本善」便不會說,更別論及其他。看過法華經,才能談論性善性惡等問題。」從此看來,必須學佛,才能了解儒家文化的極致,儒佛竝非兩回事。儒家文化與佛教實同爲一乘了義之法。

然而,今天某些讀白話文出身的中國佛教徒,不過是讀了幾本被稀釋詮解的佛書,有了一些膚淺的佛學基礎知識,就自以爲掌握了極致的、全部的真理,傲然以真理的掌控者自居。竟然認爲以儒家爲主體的中華文化与佛教不能「相提竝論」、不能「畫上等號」。可謂愚而好自用。

不知道那位朋友,是否認爲他自己的智慧與實證成就,可以高過學禪並有證悟成就的北宋名相張商英(1042~1122年)。張商英就說過:「吾學佛,然後知儒。」說這話的張商英,不但身爲北宋名臣,亦爲佛教禪宗臨濟正宗黃龍禪系法嗣之一。今天距成都市區四十六公里的新津縣永興鎮九連山觀音寺,原是張商英的故宅。張商英編撰有『金剛經三十二分說』一卷,『法華經合論』四卷,均收入『續藏經』。

而在『卍新纂續藏經·歸元直指集下卷·辨明三教至道·五四』亦明示「若知孔子則知佛老」,難道那位朋友,能夠指出這部藏經純系偽造,或者批判佛門古代諸大德的見解麼?

因此綜上述,那位朋友,無論是關於佛教的歷史,還是關於佛教或中華文化,都缺乏正確的知見。卻懷有一種可怕的我慢、我執與所知障,正是需要自我反省,同樣作爲佛門同修,聞睹他的可笑見解,容許在下借那位朋友自己的話說:「確實是佛教界的一個很大的迷思」、「我只能說很悲哀」、「也讓我覺得很替他捏一把冷汗」。這樣自稱爲佛弟子的人若太多的話,正如這位朋友他自己說的「那真是佛教的悲哀」。

以上系在下根據前賢古德之開示,以及歷史事實,作出判斷,難免訛誤之處,在下感覺在未來的修學中,也必定會面臨這些問題,祈學長不吝賜教指正是幸,此外不知您認爲在下的答覆,是否值得公佈到博客與QQ空間,供養於有緣大眾。因爲學長的問題,使在下得到一次反思與整理思路的機會,但需要學長的指正。謹此由衷感謝,並頌道安。

 

补充

从華夏族的國族史看,可知儒家學說是人道文明的極致,崇敬孝道,是尊崇師道、追尋天道的基础。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果若真實修習堯舜之道,良知良能,堅誠固执,生死不易,即使不出輪回,生生世世亦可爲大孝大智大德之貴族。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从而渐臻于天人合一的極境,返朴归真。那相当于是以自力渐修,达到儒家所講的仁道,道家仙宗所講的大羅金仙,和佛教所講的圆满成佛的境界。

至于先秦儒學原典中人天合一之理論體系,則可推諸《易》理,孔子說假我数年,五、十(或用五年、或用十年,不是许多人误解的五十岁學《易》)以學《易》,可以无大过(大过,意思是大的偏差,而非许多人误解的大过错)也。因此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是悟道了,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孔子所倡孝悌礼仪之學,本来就是从道家文化中抽取出来,儒家學說的终極,自然与道家相契合,也与佛教相契合。華夏族历史上的圣贤豪杰,相对找不出几个念佛的,最著名的比如文天祥、王阳明,不但事功了得,对于人天性命之道,亦不见得逊于当代的念佛人。難得的是,他们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修,而我们則要依靠佛力加持,仅這一点,儒家圣贤君子的天资,以及儒家的修养功夫就比一般念佛人强。

儒家有没依仗他力呢?当然有!――守孝三年,春秋祭祀,就是希祈感通父母和先祖的精神,通过他们获得启示和福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心愿言行与父祖同一不违,努力傳承发扬父祖的精神品德与事业,就能获得感应。這就是孝道中的他力感应方法。以及对于神明的祭祀,也是希望获得神明的启示和保佑。当然,能够感应到的父祖辈,自然是在天界神灵道中的,相对有福報的父祖辈。若父祖本身福報不佳,落入饿鬼道,則还需要子孙用他们的德力来超荐呢。而能够保持在天道和神灵阶层的先人,到底能有多少呢?這是个问题啊。因此中華民族接受了依仗師道的法门――皈依佛法,供佛念佛,借助佛菩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可能因爲福報耗盡而不能保持三善道生命境界的先人们。

可是,今天的念佛人,净业三福头一条的基础就差了,还得补儒家的孝道课。真正的儒家君子圣贤,不念佛,亦不會下恶道。至少能够在人天道中,在四圣界及神仙境界中永立不败之地。凭自己的力量,迟早也能得圆满成就。因此印光大師也說“儒、佛之本體,固无二致。”、“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方能盡性學佛。”、“儒佛二教,合之則双美,离之則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倫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欲爲真佛,须先从能爲真儒始。若于正心誠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誠,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則根基不固,何以學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现在我们加修念佛法,實在是要自承业障深重,福慧俱不如百年前的先辈人物,不得不依靠諸佛菩萨加持啊!此外,自力渐修也太慢,快些成就也好。念佛,則可能迅速做到求仁得仁、吾欲仁而斯仁至矣的圆满境界。

 

所谓中華傳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之道。所谓“天”者,自然本體及其所创生之宇宙运化繁衍万物之规律与法則、一切事物发展之规律与趋势也。孔子曰:“不知命,无以爲君子。”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要了解创生宇宙万物的自然本體,以及自然本體创生万物生灵和人类,以及人类社會、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法則。所谓“人”者,人类个體的生理、心理,人类社會群體生活的原則,人类世界发展的趋势等等。人类生命与人类世界由自然而生,理所应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类个體与群體、千秋历史的成败存亡,只在因果法則的范畴内,种因得果而已。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远。作爲一个人,生活的最终極意义,在于返归自然,把握自然之本體以及法則。

人类世界的存在,在于以群體生活的形式,帮助无穷无盡地輪回于人道的一切生命,在人类世界中完成生命回归自然,从而恢复圆满的自然性能。人类世界中一切國家与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的创设,其最终的意义,都在于以圣道辅助王政,来制约和化解人类的业障和習性,从而使人类光复、彰显自然的本性。此天人合一之道,就是中華傳统文化的實质。世界生住有盡,人道輪回无终,傳承中華文化,正是爲着无盡輪回到人道世界中的生命體悟人天之道,从而光复生命圆满德能。

念佛往生,就是最爲迅捷地回归自性,成就自然赋予生命的圆满德能的最佳方式。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福報与智慧,是不可能如法地念佛成佛的。而消除业障、积累福慧,如果不在现實人生中,在现實社會生活里修身力行,仅想关起门来念一句佛号,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没有足够的福份能够安心地念下去的。黄忠昌先生在深圳道场一句佛号两年八个多月内成功往生,很让净宗學人羡慕,黄齐秀居士也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后安詳往生,但黄先生在道场中如法服务奉献了多少年,黄齐秀居士在日常现實生活中如何做人存心,他们在现實社會生活中付出多少努力,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委屈,由此化解了多少业障,增加了福報,以此回向净土,才换来最后的殊勝成就,可能就不爲净宗學人们所了解了。而在现實社會中修身养性的學问,儒家學說以孝悌入门,而至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居仁由义之道,可谓極盡完備。而北宋名相张商英言:“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语载諸明代袁枚《笔乘》。斯言可知儒家之極致圆满,竝非当今一般學佛人或者自称學儒諸子可以明悟盡知。中外千古,人群社會永远是聪明智慧者鲜,流俗庸碌者众。

 

 

福州 陳宇 敬致
歐元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此信已經修繕並更名爲『論佛教與儒家文化之關係』,發表於個人博客。

(1)新浪原創作品博客:http://blog.sina.com.cn/cyfzfj2007

(2)網易163博客:http://cyfzfj2007.blog.163. com

 

林學長朋友原文

相對的也會和真實的佛法相悖離

演變成主軸在推行儒學這也是現在很多佛教界的一個很大的迷思.........我只能說很悲哀如果只針對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我是可以接受但將他與佛法相提並論那真是佛教的悲哀...這與一貫道就沒有差別了總之若你要追尋中華文化很不錯但這兩者絕對不能畫上等號的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佛教已曾在印度滅亡了現在的臺灣已經是最後一塊淨土

 

今天和○師兄小聊一下他現在非常熱中倫語教學整日侃侃而談一直在告訴大家論語的好處打著儒釋道名號讓我覺得很替他捏一把冷汗

 


【相關閱讀】


陳宇先生:墨家淵源略考

陳宇先生:湯池印象

陳宇先生:鎖议《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陳宇先生:一个基督徒  就少一个中国人?

陳宇先生編輯【绘本】轩辕黄帝:华夏人文初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