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靖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商榷
史靖寶: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主題商榷
唐玄宗欣賞貴妃跳舞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被賜金放還,由長安返回東魯家園,次年再度踏上漫遊的旅途。《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在李白即將離開東魯南下越中時所作。詩題一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由长安返回东鲁家园,次年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在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下越中时所作。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在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這首詩的“解題”部分,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是這樣表述的:“表現了作者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對這首詩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解讀是:“夢的自由美好,更加強了他對現實中權貴人物的憎惡和反抗。餐霞飲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很明白這種生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排遣憂愁的手段。”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這首詩的主題概述爲:“詩中表現了詩人恥事權貴,嚮往仙境,以求解脫的思想感情。”馬茂元、趙昌平選注的《唐詩三百首新編》在對這首詩的注解中寫道:“篇末揭示詩旨,表現了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中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李白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
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这首诗的“解题”部分,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是这样表述的:“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对这首诗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解读是:“梦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很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首诗的主题概述爲:“诗中表现了诗人耻事权贵,向往仙境,以求解脱的思想感情。”马茂元、赵昌平选注的《唐诗三百首新编》在对这首诗的注解中写道:“篇末揭示诗旨,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中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李白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綜合以上諸家觀點,比較一致的看法都是這首詩表達了李白蔑視權貴的思想。我認爲,這首詩並非表達了李白蔑視權貴的思想。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地蔑視權貴,是大錯特錯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表達的是李白仕途的失意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是擠不進仕途的遮羞布。
综合以上诸家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都是这首诗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我认爲,这首诗并非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地蔑视权贵,是大错特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是李白仕途的失意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是挤不进仕途的遮羞布。
仔細分析,凡是持李白“蔑視權貴”觀點的人的依據無非有二:一是篇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是認爲詩中夢境象徵了李白三年的長安朝廷生活。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的內心獨白,必須要明確的是,這“權貴”指什麼人?是地方官僚、朝中大臣,還是唐玄宗及其身邊人?自然,地方官僚是李白不屑一顧的,他們也不可能讓李白“摧眉折腰”,因爲連唐玄宗對李白都是恩愛有加的。說到朝中大臣對李白的排擠,散見於各類文選注釋和文學史評述,但是均不得佐實。
仔细分析,凡是持李白“蔑视权贵”观点的人的依据无非有二:一是篇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是认爲诗中梦境象征了李白三年的长安朝廷生活。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必须要明确的是,这“权贵”指什么人?是地方官僚、朝中大臣,还是唐玄宗及其身边人?自然,地方官僚是李白不屑一顾的,他们也不可能让李白“摧眉折腰”,因爲连唐玄宗对李白都是恩爱有加的。说到朝中大臣对李白的排挤,散见于各类文选注释和文学史评述,但是均不得佐实。
李白是被道士吳筠引薦于唐玄宗的,賀知章讀了他的詩稱李白爲“謫仙人”,唐玄宗因而授予李白供奉翰林。按理說,翰林一職在朝廷中與權臣們是沒有大的政治利害紛爭的,李白受朝廷大臣的排擠應屬無稽之談。更何況李白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只有他瞧不起人,沒有人瞧不起他。關於李白在長安的生活,民間野史倒是記載了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種種故事。即使傳聞李白惹惱了楊貴妃,那也需要她向唐玄宗吹風才能報復李白。可以說,除了唐玄宗,沒有人能讓李白“摧眉折腰”。可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針對唐玄宗的,就是專爲他被逐出長安而言的。毋庸置疑,李白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逐出長安的。這“權貴”指的就是唐玄宗。“折腰”系陶淵明“吾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典故。難道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指的是他不肯依從唐玄宗?古代皇帝貴爲天子,相信在李白心中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然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的憤懣不平之氣顯而易見,名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實則爲“安能摧眉折腰事皇帝”。李白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來,但是矛頭還是直接對準了唐玄宗。可是李白即使膽子再大,他也不敢造反。無奈之下,他不得已才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被逐出長安,對年逾不惑的李白而言,失望乃至絕望,痛苦自不待言。就好比今天被炒了魷魚的工人,背起鋪蓋卷,跺跺腳,咬牙切齒地朝著老闆惡狠狠地吼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完全是出於一種任俠使氣的行爲。
李白是被道士吴筠引荐于唐玄宗的,贺知章读了他的诗称李白爲“谪仙人”,唐玄宗因而授予李白供奉翰林。按理说,翰林一职在朝廷中与权臣们是没有大的政治利害纷争的,李白受朝廷大臣的排挤应属无稽之谈。更何况李白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只有他瞧不起人,没有人瞧不起他。关于李白在长安的生活,民间野史倒是记载了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种种故事。即使传闻李白惹恼了杨贵妃,那也需要她向唐玄宗吹风才能报复李白。可以说,除了唐玄宗,没有人能让李白“摧眉折腰”。可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针对唐玄宗的,就是专爲他被逐出长安而言的。毋庸置疑,李白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的。这“权贵”指的就是唐玄宗。“折腰”系陶渊明“吾岂能爲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难道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指的是他不肯依从唐玄宗?古代皇帝贵爲天子,相信在李白心中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然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的愤懑不平之气显而易见,名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实则爲“安能摧眉折腰事皇帝”。李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是矛头还是直接对准了唐玄宗。可是李白即使胆子再大,他也不敢造反。无奈之下,他不得已才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被逐出长安,对年逾不惑的李白而言,失望乃至绝望,痛苦自不待言。就好比今天被炒了鱿鱼的工人,背起铺盖卷,跺跺脚,咬牙切齿地朝着老板恶狠狠地吼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完全是出于一种任侠使气的行爲。
問題是李白怎樣才能“開心顏”呢?眾所周知,真正能使李白“開心顏”的或許就是他那不著邊際的夢想,即輔佐帝王,建功立業,成就威名。因此,不難理解,李白對唐玄宗的不滿也就在於自己的才幹未能施展,而被逐出長安,也就意味著李白的人生理想化爲了永遠的泡影,因爲這畢竟是他同唐代最高統治者之間的最高級別的對話。以上是就詩句進行的分析,下面結合詩篇進行剖析。
问题是李白怎样才能“开心颜”呢?众所周知,真正能使李白“开心颜”的或许就是他那不着边际的梦想,即辅佐帝王,建功立业,成就威名。因此,不难理解,李白对唐玄宗的不满也就在于自己的才干未能施展,而被逐出长安,也就意味着李白的人生理想化爲了永远的泡影,因爲这毕竟是他同唐代最高统治者之间的最高级别的对话。以上是就诗句进行的分析,下面结合诗篇进行剖析。
首章詩人就拿傳說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的虛無縹緲來襯托天姥山的真實可見,天姥山的高大雄偉超過了五嶽、赤城山和天臺山。不過這些都是越人的傳言,而越地就是李白將要造訪的目的地。奇怪的是,李白此時身在東魯,還未進入越地。所謂越人的傳聞,要麼是以前的道聼塗説,要麼是越中有人傳信邀請李白了。也就是說,本詩是李白還未到越地就事先對越地進行的一次夢中的漫遊。因此,首章既可看做是詩人入夢的緣由,還可看做是對詩題“別東魯諸公”的解釋。爲什麼離開東魯?按詩中李白的說法,應該是越中有人邀請他了。
首章诗人就拿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天姥山的真实可见,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超过了五岳、赤城山和天台山。不过这些都是越人的传言,而越地就是李白将要造访的目的地。奇怪的是,李白此时身在东鲁,还未进入越地。所谓越人的传闻,要么是以前的道听涂说,要么是越中有人传信邀请李白了。也就是说,本诗是李白还未到越地就事先对越地进行的一次梦中的漫游。因此,首章既可看做是诗人入梦的缘由,还可看做是对诗题“别东鲁诸公”的解释。爲什么离开东鲁?按诗中李白的说法,应该是越中有人邀请他了。
第二章詩人敘述、描寫了夢遊的經歷。夢境的開始部分,詩人寫了從東魯夜裡飛渡鏡湖,到達剡溪,攀登天姥山的情景。靜謐的月夜,雄偉的山景,詩人的感受卻是“淥水蕩漾清猿啼”、“迷花倚石忽已暝”。“猿啼”使人憂。從“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到“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可見時間的跨度相當大。有人甚至不能接受剛寫了黎明就寫傍晚,故此把“瞑”理解爲詩人因看山景時間長而眼花、昏暗。我認爲大謬特謬。詩人此時已是登臨山巔,而且他眼裡所見的是自然風光,自然風光是怡神養眼的,不可能會像細如蚊足的漢字,使人看久了會眼花繚亂的。我認爲時間上的大起大落,恰好表明詩人感情上的大喜大悲,與“淥水蕩漾清猿啼”的矛盾是一致的。詩中提到的謝靈運是一位貴族後代,早年熱衷於政治權勢,後來被貶爲永嘉太守,爲了排遣政治上的不滿情緒,他到處尋奇訪勝,沉迷於山水,最終被殺。有意思的還有李白夢中登天姥山時所穿的謝靈運的木屐。據《宋書·謝靈運傳》記載,這是謝靈運特製的登山木鞋。鞋底裝有活動的鋸齒,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故此我認爲,夢境就是對越中山色所做的一次謝靈運式的漫遊,是詩人長安失敗生活之後所做的退隱舉措。“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點明時間,寫出天姥山的高峻,此外“天雞”在《述異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日”,在古代多被用來比喻天子。這種“雄雞一唱天下白”的景象也正是李白心中固有的夙願。在夢境的發展部分,詩人寫了山景幻爲仙境。山景幻爲仙境的過程分上下兩個層次。下有“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水澹澹兮生煙”,“丘巒崩摧”,上有“雲青青兮欲雨”,“裂缺霹靂”,猶如盤古開天闢地,在山崩地裂、電閃雷鳴中,仙境出現了。與前一部分登山時的寧靜輕快不同,這一部分氣氛異常激烈緊張,使人目眩神迷,驚訝莫測。有人認爲這一部分寫得陰森恐怖,象徵朝廷的黑暗,或暗示了李白在朝廷中遭排擠和伴君如伴虎的痛苦經歷。對此,我不敢苟同。象徵朝廷,那應該是天府仙境才行,此時“洞天石扉”還未開啟。我認爲,這部分激烈緊張的抒情,恰好是李白對自己被逐出長安不滿情緒的酣暢淋漓的宣洩,就好比人們登山到曠野裡抒發壓抑之氣時的怒吼一樣。感情的波瀾起伏,夢境的瑰麗雄奇,正是李白浪漫詩歌的精華所在。在夢境的高潮部分,詩人寫了神仙的到來。天空是且深且遠,宮闕是日月照耀,眾神仙騰雲駕霧,驅虎逐鸞,紛至遝來,可是高潮就此戛然而止,留給人無盡的遐想:眾神仙都到了,接下來出場的應該是天帝,他爲什麼沒有到場?爲什麼歡樂的聚會沒有了?給人感覺美夢剛剛開始,在好夢還想繼續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是夢境突然結束了。這種巨大的失落感正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核心。在第二章的結尾部分,詩人寫了夢醒的現實。
第二章诗人叙述、描写了梦游的经历。梦境的开始部分,诗人写了从东鲁夜里飞渡镜湖,到达剡溪,攀登天姥山的情景。静谧的月夜,雄伟的山景,诗人的感受却是“渌水荡漾清猿啼”、“迷花倚石忽已暝”。“猿啼”使人忧。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到“千巖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可见时间的跨度相当大。有人甚至不能接受刚写了黎明就写傍晚,故此把“瞑”理解爲诗人因看山景时间长而眼花、昏暗。我认爲大谬特谬。诗人此时已是登临山巅,而且他眼里所见的是自然风光,自然风光是怡神养眼的,不可能会像细如蚊足的汉字,使人看久了会眼花缭乱的。我认爲时间上的大起大落,恰好表明诗人感情上的大喜大悲,与“渌水荡漾清猿啼”的矛盾是一致的。诗中提到的谢灵运是一位贵族后代,早年热衷于政治权势,后来被贬爲永嘉太守,爲了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他到处寻奇访胜,沉迷于山水,最终被杀。有意思的还有李白梦中登天姥山时所穿的谢灵运的木屐。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这是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故此我认爲,梦境就是对越中山色所做的一次谢灵运式的漫游,是诗人长安失败生活之后所做的退隐举措。“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点明时间,写出天姥山的高峻,此外“天鸡”在《述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日”,在古代多被用来比喻天子。这种“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景象也正是李白心中固有的夙愿。在梦境的发展部分,诗人写了山景幻爲仙境。山景幻爲仙境的过程分上下两个层次。下有“熊咆龙吟殷巖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水澹澹兮生烟”,“丘峦崩摧”,上有“云青青兮欲雨”,“裂缺霹雳”,犹如盘古开天辟地,在山崩地裂、电闪雷鸣中,仙境出现了。与前一部分登山时的宁静轻快不同,这一部分气氛异常激烈紧张,使人目眩神迷,惊讶莫测。有人认爲这一部分写得阴森恐怖,象征朝廷的黑暗,或暗示了李白在朝廷中遭排挤和伴君如伴虎的痛苦经历。对此,我不敢苟同。象征朝廷,那应该是天府仙境才行,此时“洞天石扉”还未开启。我认爲,这部分激烈紧张的抒情,恰好是李白对自己被逐出长安不满情绪的酣畅淋漓的宣泄,就好比人们登山到旷野里抒发压抑之气时的怒吼一样。感情的波澜起伏,梦境的瑰丽雄奇,正是李白浪漫诗歌的精华所在。在梦境的高潮部分,诗人写了神仙的到来。天空是且深且远,宫阙是日月照耀,众神仙腾云驾雾,驱虎逐鸾,纷至沓来,可是高潮就此戛然而止,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众神仙都到了,接下来出场的应该是天帝,他爲什么没有到场?爲什么欢乐的聚会没有了?给人感觉美梦刚刚开始,在好梦还想继续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梦境突然结束了。这种巨大的失落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核心。在第二章的结尾部分,诗人写了梦醒的现实。
詩的第三章,詩人寫了夢醒後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世間行樂亦如此”是承接夢遊發出的,這與首章越人口中神奇的天姥山大相徑庭,與第二章夢境中與仙人相會的戛然而止則是一致的。“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慨,是詩人對四十年人生尤其是三年長安生活的失意慨歎,還是詩人對即將南下越中及今後渺茫人生的不可預知的無奈?抑或都有吧。“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既讓我們想到詩題中的“吟留別”,又讓我們想到詩人夢中見到的謝靈運與他的木屐,難怪“淥水蕩漾清猿啼”呢。三年的長安經歷,謝靈運的前車之鑒,使得詩人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在彷徨與無奈中猶豫不定。雖然他已過了遊玩的年紀,但他還是選擇了南下越中的漫遊之路。此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並非是他在權貴與山水之間做出的一個簡單的選擇,這分明是痛苦的呐喊。李白的生活中離不開權貴,夢境中群仙列隊等候玉帝的幻滅,正是李白渴望再次見到皇帝可是又不可能的心結所在。這個心願的不能實現,使他選擇了南下而不是北上,選擇了山水而不是權貴。好比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一樣,李白此時求的也是一種心理的解脫與平衡。
诗的第三章,诗人写了梦醒后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是承接梦游发出的,这与首章越人口中神奇的天姥山大相径庭,与第二章梦境中与仙人相会的戛然而止则是一致的。“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是诗人对四十年人生尤其是三年长安生活的失意慨叹,还是诗人对即将南下越中及今后渺茫人生的不可预知的无奈?抑或都有吧。“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既让我们想到诗题中的“吟留别”,又让我们想到诗人梦中见到的谢灵运与他的木屐,难怪“渌水荡漾清猿啼”呢。三年的长安经历,谢灵运的前车之鉴,使得诗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彷徨与无奈中犹豫不定。虽然他已过了游玩的年纪,但他还是选择了南下越中的漫游之路。此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非是他在权贵与山水之间做出的一个简单的选择,这分明是痛苦的呐喊。李白的生活中离不开权贵,梦境中群仙列队等候玉帝的幻灭,正是李白渴望再次见到皇帝可是又不可能的心结所在。这个心愿的不能实现,使他选择了南下而不是北上,选择了山水而不是权贵。好比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一样,李白此时求的也是一种心理的解脱与平衡。
綜合以上分析,雖然李白在詩中將自己個性化的情緒宣揚到了極致,但是全詩的感情基調仍是憂鬱低沉的。長安失意,對李白的打擊是沉重的。夢境中不光有他長安生活的陰影,也有他此番南下越中時的深重的憂慮。因此,把夢境單純理解成對李白長安朝廷生活的象徵是極不準確的。再結合詩題“夢遊天姥”來看,李白夢遊天姥山是對未來南下越中退隱生活的預測,退隱對李白而言是痛苦的,是不得已的選擇。夢境中的長安朝廷生活,則是李白對過去刻骨銘心的記憶,成爲了他終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在人的生活中,未來比過去更重要。所以,把“夢遊天姥”理解成“夢游長安”既不現實,也不切合題目。作爲一首送別詩,本詩抒感慨,沒有敘別意,是有詩人的難言之隱的。這也正是本詩採用夢遊寫法的根本原因所在。人,始終處於過去與未來的現實交匯點上。作爲人,必須要向人澄清的是自己“從哪裡來”“向何處去”的問題。東魯作爲李白的第二故鄉,親人的關懷自在情理之中。可是,李白如何向好心人提及自己被逐出長安的傷心往事?就地謀個一官半職又不是他的所願,南下越中又前途渺茫,無奈之下,爲了安慰東魯父老,李白只能托夢明志了。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李白在诗中将自己个性化的情绪宣扬到了极致,但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仍是忧郁低沉的。长安失意,对李白的打击是沉重的。梦境中不光有他长安生活的阴影,也有他此番南下越中时的深重的忧虑。因此,把梦境单纯理解成对李白长安朝廷生活的象征是极不准确的。再结合诗题“梦游天姥”来看,李白梦游天姥山是对未来南下越中退隐生活的预测,退隐对李白而言是痛苦的,是不得已的选择。梦境中的长安朝廷生活,则是李白对过去刻骨铭心的记忆,成爲了他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人的生活中,未来比过去更重要。所以,把“梦游天姥”理解成“梦游长安”既不现实,也不切合题目。作爲一首送别诗,本诗抒感慨,没有叙别意,是有诗人的难言之隐的。这也正是本诗采用梦游写法的根本原因所在。人,始终处于过去与未来的现实交汇点上。作爲人,必须要向人澄清的是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东鲁作爲李白的第二故乡,亲人的关怀自在情理之中。可是,李白如何向好心人提及自己被逐出长安的伤心往事?就地谋个一官半职又不是他的所愿,南下越中又前途渺茫,无奈之下,爲了安慰东鲁父老,李白只能托梦明志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爲,《夢遊天姥吟留別》並非表達了詩人蔑視權貴的思想,夢境中有他過去長安朝廷生活的影子和對未來南下越中日子的憂慮,是在繼續依附權貴與退隱山水之間做出的無奈選擇,是英雄末路、懷才不遇、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無助,是抱負落空、退一步“海闊天空”時的悵惘與迷茫。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爲,《梦游天姥吟留别》并非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思想,梦境中有他过去长安朝廷生活的影子和对未来南下越中日子的忧虑,是在继续依附权贵与退隐山水之间做出的无奈选择,是英雄末路、怀才不遇、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无助,是抱负落空、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的怅惘与迷茫。
文字輸入 李君振
文字一校 李君振
文字二校 胡非才
【相關閱覽】
泊爵:李白叛乱,岑参高适参战,王维杜甫王昌龄被俘——安史之乱中的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