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志公:学好语文的第一关

張志公 文字研究 2022-12-31

張志公:學好語文的第一關


“字”是学好汉语汉文的第一关。这是个大关。过不了这一关,提高语文程度很困难;过了这一关,提高就比较容易。



我们的汉字比较难学,数量大,得一个一个地去学,学一个算一个。要学多少个字才够用?一般估计,要五千来字。这个数字是有根据的。报社的排字房里,放在常用字架上的铅字,就有五六千个。当然其中不都是最常用的,最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就说三千多个吧,一个个地去学、认、记,这已经很不简单。每个字又往往有不止一种意义和用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里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多而难,所以说字是一关。



考察一下实际情况,凡是读书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是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得的字少,不够用;所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另一方面,汉字有它的方便处。比如,一年十二个月,从一月一直到十二月,只要认识了一到十的数字,认识了“月”字,就能一个个地搭配上去,全都认识,而在西洋语文就不是这样,每个月有每个月的名称,十二个都是生字。


又如,我们认识了个“张”字,就解决好些问题。姓张的张是它,纸张的张也是它,扩张的张还是它,等等。这也就是说,认识了几千个字,同时就解决了上万个词。所以,字这一关一旦过去,就会感到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古人对字的教育很重视,在这上面花很大力气,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用很大力气来过字关,这是汉语汉字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关,过不去,不行;过去了,就有很大好处。


这一关怎么过呢?对字的教学,积极的一面要加强,不能单独依靠消极的纠正。过去,我们在消极方面做得多,老是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但是,光靠纠正和消灭是不行的。在小学里,只念过“刻苦学习”,没有学过“克”字,不会把“刻苦”错写成“克苦”。等到学了“克服”这个词,又没学好,就会把“刻苦”写成了“克苦”。因此,随着认识的字的增多,写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怎样才能消灭错别字呢?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住所学的每个字。错别字不是单纯的写字问题,而是字的教学、词的教学、语言教学不健全的反映。有个高中学生把“一知半解”写成“一知半截”,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别字呢?原因就是在第一次接触到“一知半解”这个成语时,囫囵吞枣,没有弄懂。可以设想,他对文章里包含这个成语的句子,乃至与此有关的思想内容也没懂。这岂止是一个字的写法问题?


在过字关这个问题上,文(言)白(话)是相通的。文言文如果能学好,对学现代语的字大有帮助。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文白古今,继承性特别显著。现代语的许多双音词,里边的字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古义。如文言文中的“微”字有精细幽深的意思(《史记·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懂得了文言的“微”字,就能更确切地理解现代语中“微妙”“精微”这些词。


又如古文中“存”字有安慰的意思,懂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现代语还在使用的“温存”。现在的中学生念文言文,往往是整句整句地囫囵吞下去,对字的理解不够确切。例如,《醉翁亭记》开头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我叫一个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他说“滁州周围都是山”。我问他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周围”,为什么“环滁”就是“滁州周围”,他回答不出。我再三启发,他还是说不出“环绕着滁州都是山”,这说明他对“环”字没有理解好。这种情形对于过字关是不利的,应当改变。


要过字关,对于字就不能简单从事,囫囵吞枣。但是也决不能离开课文去讲字。只要课文里必须讲的讲了,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多讲了学生也接受不了。


要尽早地引导学生学着用字典,使他们对字典发生兴趣,养成用字典的习惯。这对于过字关是十分重要的,于学习语文有重大的意义。


超鏈接↓↓↓


金启孮:“普通话”是满大人的蹩脚汉语


張朋朋先生專題講座:論文字有「形」無「音」(通知)


“否定西方語言學文字觀 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


唐晓敏:现有的“汉语语法”“基本上不符合汉语特点”


唐晓敏:从“对对子”到“改病句”


于泽华:解决汉字笔顺大问题


徐梓:追寻《三字经》的渊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