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晓敏:从“对对子”到“改病句”

唐曉敏 文字研究 2022-04-25

唐曉敏:從“對對子”到“改病句”

唐晓敏:从“对对子”到“改病句”

 

唐曉敏先生


对对子,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语文学家张志公先生在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时,就很重视这种教学方法。他说:

 

“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属对,俗称对对子。比如.先生说‘“天”,学生说“地”与“天”相对。从一字对开始,然后二字对,三字对,一直练到七字对,八字对,十字对,甚至更多。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字基础训练。用“绿叶”对”红花”,意味着用一个形名结构对一个形名结构;“红花”是两个平声,“绿叶”是两个仄声:“红”与“绿”是同一类同一等级的概念,“花”与“叶”也是。“卧牛”和“奔马”可以相对;“飞禽”和“走兽”可以相对。道理相同。但是“卧牛”不能和“走兽”相对,虽然都是动名结构,动与名之间都是修饰关系,因为“牛”与“兽”不是同一等级的概念。由此可见,这种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三字对以上,就更复杂了。然而,只要用之得当,这种练习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训练他们的头脑要清楚,能够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又训练他们的思维要敏捷。

 

他谈到这一语文教学方法的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二是趣味性:“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陳寅恪先生


早在张志公之前,陈寅恪就已经非常重视“对对子”。他受刘文典之托,为清华大学出考试题目时,就用了“对对子”这一“题型”。当时,这种命题受到了质疑,陈寅恪为此做了说明,他说:

 

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即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燕山外史之“斯为美矣,岂不妙哉!”之句,旧日称为合掌对者,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词类声调适当,即有正,又有反,是为中等,可及格。……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当对,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阶段之意义,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像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类句子,既能具备第三阶段之合,即对子在最上等者。

 

这是说,要理解一联好的骈文对偶并不简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推理过程。显然,陈寅恪为清华出题,选择了对对子,是深思熟虑的。

 

錢鍾書先生


关于对对子,钱锺书说也有过分析。说的是诗人的对仗,但实际上也就是对对子: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则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譬如秦晋世寻干戈,竟结婚姻;胡越天限南北,可为肝胆。”

 

钱锺书更看重的是对对子的想像力。他特别提到:“愈能使不类为类,则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这与张志公有所不同,张志公认为对对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钱锺书强调的是这种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突破惯常思维的想像能力。

 

总之,对对子这种语文学习方法,有其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学习方法背后的理念是鼓励创造。对对子可以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考试所出的“孙行者”,事实上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答“胡适之”、“祖冲之”、“王引之”都可以。对对子中,考生有发挥其才情、想像力、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但又不只随意想像,而是有严格规定的想像,这是非常巧妙的设计。严格规定与大胆想像,似乎全然是矛盾的,但古人的对对子却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真是非常了不起!正因对对子考核了考生的这种在严格规定中的想像力,所以,陈寅恪对发挥出这种想像力的几个考生非常欣赏并高度评价,他认为“凭此三字,可入清华各系!”。

 

然而,对对子这种语文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做重视的是另一种方法,即让学生“改病句”。

 

改病句背后有其理念,这就是“规范意识”。它强调的是,表达一种意思,有一个“标准”的样式,若与此不合,就是有“病”,需要治疗,也就是“修改”。学生在“对对子”时,要求发挥创造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改病句学生考虑的是“不出差错”。可以说,这两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着人不同的心理。一是追求精彩,另一个是不要出差错。在追求精彩的过程中,人的心灵会变得丰富而开阔,而“不出差错”则往往是让人小心翼翼,不敢再去尝试和创造了。如果在文字运用方面都不敢大胆尝试和创新,将来在社会实践中,还能有什么创造吗?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早就注意到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这个问题,如有人说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听到老师提醒学生:仔细检查有没有病句?很少听到老师问:想一想你的文字有没有特色?有没有你的个性?常常可以看到老师把不合句法现象的词句一一摘录下来让学生纠正,却没有看到老师提供有灵气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品味。

 

况且,实际的文字运用,往往需要不那么规范,这样的文字才有灵气、活力和独特的表现力。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

 

“我不喜欢没有语法错误的俄语。”他的意思是说,完全尊重句法的规范就不会有诗的诞生,对句法规范的冒范,有时反而会产生一种美。前苏联语文学家科任娜《俄语功能修辞学》也谈到不应受规范束缚:“有根据地突破语言规范,乃是言语修养的最高表现。”


【相關閱覽】

唐晓敏:《古代汉语》这门课名不副实

唐晓敏:语文的根本问题在“语文”本身

唐晓敏:再谈现代语文教学的“合成论”

唐晓敏:体育教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晓敏:新式语文教育从来没有成功过

唐曉敏:美國現代教育思想對中國的“生態入侵”

唐晓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不教“字词”

唐晓敏:传统语文教学的“篇章识字法”

唐晓敏: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篇本位”

唐晓敏:语文教育造成了儿童的精神营养不良

唐晓敏:蔡元培、胡适、顾颉刚、钱基博、张恨水等13岁前阅读的书

唐曉敏:民國時期學童讀書早

唐晓敏:中小学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唐晓敏:语文教学,“朗读”为先

唐晓敏:苏辙的教育思想

唐晓敏:《论语》人人应该读也可以读

唐曉敏:兒童爲何要讀經?

唐晓敏:二十世纪前期中国高校教育的开放与教学的自由

唐晓敏:“四会”的语文注定低效 

唐晓敏:中国现代教育中“轻视读书”的教育家 

 

陳寅恪:負責同志……請不要用簡體字

莫砺锋:古代文史研究的典范是怎样从郭沫若变成陈寅恪的 


錢鍾書:釋文盲

余英時:談錢鍾書先生

胡非才:錢鍾書爲何字默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