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敏:体育教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曉敏:體育教學對語文教育的啟示
唐曉敏先生
體育與語文,似乎相隔很遠,但實際上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體育作爲一種人類的活動,雖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理論來指導,但體育知識的講解,無論怎樣生動,都不能直接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準。提高競技水準,歸根究底,需要實際地參加活動,需要大運動量的訓練。語文教學也是如此。也必須讓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寫文章。
多年以來,語文學習的一大問題就是,學生實際地接觸作品的時間太少,語文課堂上,對所學的課文,常常是只閱讀幾分鐘就停止了,沒有時間了。時間都用在哪里了?以前是學蘇聯的一套,聽老師繁瑣的講解:時代背景、作者介紹、主題思想、藝術特點。現在是學西方建構主義的那一套,反對老師講解,而是讓學生討論、“質疑”,爭論,老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當然有所不同,但又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是大量耗費了學生的時間,使學生不能把這些時間用來閱讀作品。
體育活動中,一種運動項目雖然也需要有分解動作的訓練,但這些分解動作只能是輔助性的。整體性的訓練才是主要的。如長跑,雖然也需要做一些腿部、腰部、腹部肌肉的專門練習,但這是次要的,主要還是需要有大運動量的跑步訓練。光是進行那些腿部、腰部、腹部肌肉的專門練習,是成不了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的。
語文教育也是這樣:字詞的訓練需要有一點,但不應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應該是大量地閱讀,這才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方法。這也是傳統語文教育的主要方法,即重視篇章的學習,而不是在字詞的訓練上枉費精力。
目前,語文教育多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字詞的訓練上,而不是放到篇章之上,這就像訓練一個長跑運動員,每天只讓他練習腿部、腹部、腰部乃至手指、腳趾上的肌肉,而不讓他去運動場跑步一樣。
在體育運動中,學習者需要有對優秀運動員運動的整體性的記憶和模仿。教練當然也會給運動員講一些知識,但很多時候,還需要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清楚這一運動的“樣兒”。知識是一種抽象、概括,學生需要知識,更需要知道具體的形象,有了具體的形象,學生就可以“照著來”。故需要給學員做示範動作,也包括讓學員看錄影,以使學生的心中形成一種運動的最好的“樣兒”,這樣就可以模仿,通過模仿而提高自己的運動水準。
語文也是一樣,雖然也可以知識的講解,但光是講知識是不行的。如寫作能力的培養,就不能光是講寫作知識,比抽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大量而仔細閱讀那些最優秀的作品,並且能夠記住這些作品的“樣子”,學生心中有了好的文章的“樣子”,作文時就可以照著“樣子”來。這也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傳統語文教學,作文從來不是問題。原因就是學生通過閱讀和背誦文章,心中有了許多文章的“樣子”,看到老師給的文章題目時,學生可以迅速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搜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文章的“樣兒”,就照著這個文章的“樣子”來寫。或者是把幾篇文章的“樣子”同時搜尋出來,加以綜合,形成一個新的文章的“樣子”,這就已經是有了和一定的創造性了。
現代語文教學中,作文成了一個難事,原因就是寫生頭腦中沒有文章的“樣子”,沒有文章的“樣子”,所寫的文章自然也就不“像樣”了!
體育活動中,爲提高人的身體素質,選擇的是那些歷史證明了的、對提高身體素質最有效果的運動項目,而不是考慮這些項目是不是能夠直接用在工作、生活中。體育活動中的各種項目,如單杠、雙杠、投擲標槍、投擲鐵餅、投擲鉛球,等等,這些,是體育活動中的“經典”。它們在現代生活中都沒有直接的用處。投擲標槍,遠古時期是有用的,但現在早就沒有用處了。若講在生活中有用,最有用的是走路。但體育中的“走”,恰恰又不同於生活中的“走”。
語文的學習,也應該是這樣,語文所學的內容,應是最能提高學生的感受力、想像力、情感移入等能力的東西,而不應該考慮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中是不是直接“用得上”。
體育活動,考慮的是這些項目是不是直接能夠“用”到生活中,所考慮的是在提高人的身體素質方面是不是最有效,因此,體育中的各種運動項目,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確定下來之後,就長期不變。如體育的許多項目是自古希臘時期就有了的。
語文教育也應該是如此。而中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其實正是這樣:教材是長久不變的。如孔子開始就指導學生讀《詩》、《書》,儒家的“五經”,直到清末,一直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爲什麼一直不變呢?很簡單,這些是最好的東西,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當然不需要變。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