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的教育,一直有一种轻视读书倾向。当年夏丏尊、叶圣陶编写的、影响很大的《国文百八课》,所选的第一篇课文,孙伏园的《读书与求学》,竟然就是一篇轻视读书的文章。该文称:
“专心读书,第一,得不到活的知识。凡书上所有 ,虽假也以为真,反之则虽真也以为假,这是读死书的先生们的普遍毛病。第二,身体一定不能健康。……第三,专心读书的人一定不能在团体中生活。”
文章的结尾处这样说:
“书籍只是海边上的一只破船。对于你的造船也许是有参考用处的,但你却莫规行矩步的照着它仿造,因为这只是前人失败的陈迹,你再也没有模仿的必要了。”(孙伏园:“读书与求学”,见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第7页,三联书店,2008年版)
那个时候,有一个教育家陈鹤琴,也是轻视读书的。他曾这样说: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死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活的书,直接的书。”
甚至这样描绘说:
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六寸高八寸宽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教育文集》(下),第657页,北京出版社,1985年)
竟然是从书本的“大小”来判断其价值:书本只有“六寸高八寸宽”,因此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