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办业务被推荐关注了本地的一公安机关的公众号,每天接收到了其官方发布的信息,经常收到一些《警情通报》。今天翻了一下历史记录,真是令人吃惊,仅就近的短时间内,就有这么多上当受骗的“警方提醒”和“线索征集”。
4月12日,李某上网刷单被骗8700元;4月12日,黄某刷单被骗1万元;4月13日,陈某刷单被骗1万元;4月16日,田先生被以ETC信息不全要补录信息为由诈骗6600元;4月17日,张先生刷单被骗4.5万元,李先生刷单被骗3000余元,孙先生上网找人帮忙被骗2.5万元;4月18日,赵女士被以帮其关闭某APP白条为由诈骗3万元,冯女士刷单被骗5万余元;4月20日,宋女士遭遇境外人员冒充公安人员诈骗通话......
除了密集的网络线上各种诈骗手段,线下现实生活里也有:5月12日,《警情通报》显示,公安机关公开征集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集资参与人信息,催促涉案人员到案说明情况;5月18日,公安机关公开征集某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集资参与人信息,催促涉案人员到案说明情况;5月23日,公安机关公开征集某投资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集资参与人信息,催促涉案人员到案说明情况......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不管是网络线上还是现实生活,诈骗类的犯罪活动,不是只发生别人身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路过市场、商场时,就会有人上前跟你说,扫个二维码下载个APP就可以领礼品,还可以做活动领现金....你亲戚某天高兴的告诉你,只要投资某某公司,就可以逐月领到高于银行的利息,而且该公司财大气粗、从不拖欠.....烟语君就遇到不少,这里面蕴含着诸多的诈骗成分。不幸的是,我们所看到的警方提醒、警情通报,都是些事后补救、事后追究法律责任,而且根本不能全部及时制止、不足以全部挽回损失。举个例子,上文中的这些非法集资公司,曾经甚至是现如今,就公开开设门店、公开募集资金,即便有人质疑也根本没人查处,被某些人称之为“合法公司”。就算是现在被警方查处,给法集资的资金,早被这些骗子转移或挥霍大半,而且,没有被查处的,还在继续诈骗。现有的执法模式是,只有等到某种违法犯罪活动到了影响巨大的时候,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才进行定性查处,就像套路贷、p2p之类的。公安机关大规模的反诈活动,已经持续了几年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种线上诈骗活动,仍很猖獗。这些都告诉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警方的保护、犯罪活动的禁绝,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者。自己如果不能防护好,就需要在身边找一个靠谱的清醒者,凡是个人重大活动,第一时间听取他的法律风险建议。
几年前,遍地商业门头都是财富公司、投资公司的时期,烟语君的亲戚就来咨询称,其一个朋友是某财富公司的业务员,其自己及亲戚都投资了,每年可以获得10%以上的利息回报,询问是否可以投资。详细查看了他们所谓的股权投资协议,厚厚的一大本近百页,其实就是一个毫无风险保障的借贷合同,而且利息超高,高过了市场上可知的常见各行业经营利润。
烟语君建议亲戚不要投资。亲戚当时还老大不高兴,认为会得罪了那些天热情满满的朋友,是信不过对方公司属于全国性的大企业。过了不久,网上就传来了那个财富公司被国家宣布属于P2P的通报。看着身边一大批被骗的血本无归的受害者,亲戚才感叹当初没有上当。
也许是经济下行的影响,也许是内卷时代的来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反诈案例,出台了这么多惩治法规和措施,还是没有止住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诈骗活动。甚至有了类似于传销方式的营销手段,向着诸多行业蔓延开来的趋势。前几天,某地警方查处的案例显示,十几元成本的玉器,经过旅游购物店勾结旅行社、导游的一系列虚假宣传后,在公司门店就以几万元的价格销售。类似的案例,其实每天都在身边上演,那些被小礼品发放吸引前去听课的老人,买回的保健品、理疗产品、营养品等等,莫不是类似的销售套路。如此销售套路,能获得警方查处的,微乎其微。
只要分析这些骗子的套路,就会发现,他们的营销模式中,诸多环节存在着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超范围经营、以保健品当药品宣传等违法内容,根本经不起以法律规定标准的审视。例如,明明是卖净水设备的,推销员介绍的功能,比吃药还管用,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信了掏钱了。正如前文所讲,生活中的风险,已经无处不在。就算是新入职的年轻人,误入了上文中的非法集资公司,轻则几年工资搭进去了,重则自己也身处犯罪成员的追责。
最可怕的是,这些骗子活动时,往往都是披着常人无法识别、执法机关不予追究的“合法”外衣,事后被查时,都是秋后算账。要识别这些骗人的套路,指望执法部门不及的情况下,就需要身边具有一个靠谱的律师朋友。
所谓的“靠谱”,是这位律师朋友需要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有些律师,虽然自己干的是法律行业,居然也被骗子骗了,实在不足以堪任。所谓的“朋友”,是这位律师是跟你不以赚你钱为目的而交往的朋友。真正的律师朋友,会告诉你防患于未然、有纠纷以不诉为目标的方法。那些听说你有纠纷,动不动就让你去起诉的律师,要尽量远离。最后是,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位靠谱的律师朋友的话,遇事一定要征求和听从他的意见,让他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你即将要进行的交易,是否存在合规合法方面的法律风险,再决定是否进行。
往期文章:副院长和执行局长因《合作备忘录》停职调查:没有监督,法院也会犯下集体错误
往期文章:村干部一家三口被害,法律规则呢?法律人的社会职责呢?...
往期文章:卖菜老人要个误工费就要打两审官司,法院案件能不多吗?
往期文章:没有裁判文书的公开,法院又要背热搜榜上“错案”的锅了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