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论文写作:从想出来到写出来有多重要?

法研在线 2021-09-17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我们一般会认为选题确定、资料收集等工作对于博士论文写作来说很重要,对于论文写作环节的重要性往往强调不够。鉴于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求教于学界同仁。


0/1


想出来与写出来的三重境界


首先,有人认为,论文写作只是把头脑中已有的观点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而已,因此,这一环节本身并不重要。其实不然。我以为,写作者头脑中的想法与真正写出来的观点之间的关系大约有三种境界:一是后者比前者要少得多。许多刚开始写作的人往往是这样。在动笔之前总以为自己已经想得很周到,没有什么遗漏了,但真正进行写作时却总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最后写完后,原先那种美好的感觉已所剩无几,因为即使是他自己,对所写出来的文字也很不满意。二是前者与后者差不多。这类作者往往经过一定时期的写作训练,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我们一般会认为这是写作的最好状态,其实不然。学术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本身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很多创新性的思想恰恰是在写作过程中诞生及表现出来的。三是后者比前者要丰富得多。这应该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应有状态。也就是说,当你阅读所写出来的文字时,你要发现比原来想的更加精彩才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通过文字把头脑中的观点表达出来是必须有强劲的逻辑性的。学术思想的这种逻辑性建构不仅可以使原先处于潜在状态的思想通过结构性的文字形式而表现出来,即思想完成了其自身的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逻辑性结构来发现原先的思想编排中存在的逻辑漏洞或观点缺失,并进而通过填补这些漏洞来实现学术思想的再创造。从根本上说,一种学术思想在头脑中停留的时候与它真正被写出来的时候,对于逻辑严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后者的要求显然更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论文的写作当然也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聚精会神,因为只有这样,学术思想之逻辑性建构的创造能力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把学术观点表现出来的逻辑性越强,写作者就越有可能发现原先的思想构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论文写作最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在这一时期,写作者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论文写作上。我们通常说写作时会有灵感,其实这无非是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思考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所渗透出来的思想精华。如果没有写作时的聚精会神,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这种灵感其实跟我们所讲的逻辑性建构中的思想再创造能力很相似。如果你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三心二意,那么,原先你头脑中所具有的学术思想被逻辑性建构的程度一定不会很高。于是,所谓的思想再创造、灵感等等东西就不会光顾你了。


0/2


博士论文写作不能闭门造车


有人认为博士论文写作过程是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其实不然。我承认这种观点在有些博士生中很有市场,尤其是在人文学科领域。有些学生往往把一大堆资料抱到一个房间里,然后便开始“与世隔绝”的写作了。也许这对于某些人文学科的写作来说是合理的,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论文写作来说,可能不太合适。不管是对这一学科中的哪个二级学科来说,博士论文的写作一定是一个通过与学界同行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断激发自己的学术思想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自我突显的过程。譬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二级学科来说,与学界同行的交流还包括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因为不能否认,在此领域内国外学者的研究是有一定水平的。在这些研究领域内的博士论文作者应该与国内外学界的知名学者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这不仅对你在资料收集、问题提炼等方面会有很大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学术思想还会在这种交流中不断获得提升。因此,你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与学界同行展开学术联系最紧密的过程。等你写完博士论文的时候,你的对外学术交流能力应该比以前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才对。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譬如,你如果选择了马克思早期思想为研究对象,那就一定会碰到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问题。我们知道,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手稿的解释有很大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上,而且还体现在对相关文本的确认上。国外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三笔记本”中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并非属于此手稿的观点。当然,国内认同此观点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对这一文本的不同判断无疑会对解读此手稿的总体内容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学术观点上,学界有人倾向于从“第一笔记本”入手,把马克思此时的观点界定为人道主义观点,并把它提升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之总体特征的层面。但也有人从此手稿三个笔记本的内在统一性的角度,把马克思此时的理论逻辑界定为抽象人本主义逻辑与立足于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的复调式统一。鉴于此,我们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与持各种观点的学者进行交流,才能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掉在自己的观点框架中自鸣得意,却不知道学界的发展动态。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就把研究动态分析清楚了,因此,写作过程中就不需要再进行此类学术交流。其实不然。因为一篇博士论文的写作往往要持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而就在这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中,如果你的论文选题的确是一个前沿问题的话,那么,它就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或者说会出现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假如你对这些新观点没有涉及,那么,你的论文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要多读最新的期刊论文,而不能只抱着一些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专著就满足了。要知道,学界的那些最活跃的学者往往会在最新的期刊上发表其新的学术思想,而他们相关专著的出版则要等到多年之后。
0/3


博士论文的写作起点与逻辑


有人认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就应该按照论文提纲的要求从第一章依次写到最后一章,并认为只有这样写作才有连续性和逻辑递进性。其实不然。我觉得论文的写作次序应依照论文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写作者对论文内容的把握程度来确定。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某一学术流派若干代表性观点的梳理与剖析的,那么,你在写完论文的导论之后,其实无论从哪个章节开始写作都是可以的,因为各种代表性观点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譬如,你研究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中的各个学术流派,那么,你只要把其中所涉及的莱斯、奥康纳、福斯特、本·阿格尔等代表性人物的观点梳理清楚并做出必要的评价就可以了,而不一定非要从某个代表性人物来开始论文的写作。但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某位思想家或某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发展史的,那就不能随意地从某一阶段开始写作,否则就无法把其中的逻辑线索展现出来。譬如,如果我们研究的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史,那就不能随意地从《哲学的贫困》开始,而必须从他早期的《博士论文》开始来梳理出这种思想史的理论源头。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想要提出的观点是:即使是这种从源头开始的思想史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写作顺序。这跟你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程度有关。如果你对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很有把握,那么,你完全可以从思想史发展的最高处开始写作。譬如,如果你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已经完全“吃透”了,那么,你完全可以从《资本论》开始论文写作。你可以首先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的发展过程进行一个梳理,看出他从一般拜物教批判的角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从资本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对资本的批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之后在资本批判逻辑上的深化过程。有了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史上的这一制高点的深度把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他的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劳资交换关系、生产过程等三个层面上的展开过程有一个既联系又区别的认知。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一点,当我们再去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可以对他在上述各时期的思想前提及理论实质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具有目的论的嫌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来说是一把钥匙,我觉得这一方法论观点也适用于我们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对写作次序的思考。完成了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人体”解剖,必定会对于解剖这一发展史中的“猴体”提供一把“钥匙”。当然,如果你对论文的内容还没有十足把握,也就是说对“人体”的丰富内容还不能彻底“吃透”,那就不能使用这种写作方法。因为本来还有赖于通过对思想形成史的梳理来增强对处于发展最高处的理论内容的把握能力,如果你缺少这种前期的研究和写作过程,那么,事实上是无法真正抓住“人体”的本质内涵的。而一旦你达不到这一点,那就根本不可能给解剖“猴体”提供一把“钥匙”。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
0/4


优秀博士论文是改出来的


有人认为,博士论文写完就可以交稿了,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润色和修改。有人还以我的创作过程不可重复为由,为这种观点提供所谓的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或短时间内的创作状态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修改过程对于像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来说可能不太重要。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灵感只能产生观点,而证明这种观点则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文本支撑。因此,如果在另外一个时间点无法证明某种学术观点的正确性或创新性,那就很难说它真的是一种学术观点。在我看来,任何一篇博士论文在写完后都需要修改和润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论文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博士论文的写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你由于文本阅读量的增大或者思考力度的加深,必定会在某些学术问题的思考上得出与以前不同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在当初写作开始阶段还没来得及反映出来。而且,你在写作过程中也会由于解读逻辑的推进而对某些问题产生更为完整的理解和剖析,所有这些都是你必须认真修改论文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论文需要不断修改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不断创新中前行,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地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这些理论成果及时地反映到博士论文中。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深刻地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观点。这是在新的实践语境中对“五大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如果你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并恰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那么,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讲话之后,你就必须对以前所写的论文内容进行认真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只有这样,这一学科的发展才具有持续动力。
总之,如果说论文选题正确是博士论文取得成功的一半前提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论文成功的另外一半恰恰就在于写作的环节。我们必须对写作过程的科学性把握得更加深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写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本文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 作者: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原文有删减。本文仅供学术分享使用


上海政法学院第二届“刑法论坛”(2019)综述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家事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第二届信用法治•韶山论坛论文征集暨我国社会信用立法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研讨会邀请函
第16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研讨会主题范畴主旨报告征集
“贸大法学院学生法律沙龙”第19期征文通知
第六届法治“三农”西部研究生法学论坛邀请函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林来梵:当前文科的许多研究领域,充斥着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
《贵州省党校学报》投稿须知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投稿须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投稿须知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关于举办“新时代破产管理人使命”论坛通知暨征文公告
2019年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年会
中国第一法务协会(CACC)第二届全国优秀法务评选开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须知 &投稿方式
《江海学刊》征稿启事
《中国史研究》征稿启事
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关于调整年会时间的通知”

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中外文化与文论》(“艺术与哲学”专辑)征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学刊》征稿指南

《北京青年研究》投稿指南

《天府新论》征稿信息
CLSCI期刊《法律科学》只接受独立作者署名投稿:想合作署名没门儿
中国第一法务协会(CACC)第二届全国优秀法务评选开始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第19卷)征稿启事
第二界竞争政策国际研讨会暨前沿专题讲座征文通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征稿启事与目录
《综治研究》期刊征稿启事
陈兴良教授谈论文写作:学者就是作家,不写作无以称作家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要读美国法学院,先过论文写作关
梁慧星老师教您如何学民法,如何阅读“大部头”
法学名著你真的读懂了吗?——谢晖教授教你阅读学术名著的4种方法
研究生该弄明白的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
我的法官同事辞职了
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资格论文期刊目录(2011年12月修订)
近期百余则征文信息汇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