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年第1期要目
1.青少年吸毒的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研究报告
作者:郭开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要: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吸毒青少年在吸毒年龄、吸毒频率、吸毒场所、吸食毒品类型结构、吸食毒品的来源等方面呈现的特点。鉴于青少年吸毒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的视角,从个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等层面阐释青少年吸毒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监护不足、不良同辈群体、辍学、不良行为的交织、毒品亚文化和禁毒教育不足等因素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预防青少年吸毒的措施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吸毒;影响因素;预防对策
2.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作者:张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与犯罪学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
摘要:吸食不同毒品的青少年存在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基于调研数据,以吸食新型毒品青少年为考查重点,通过对比其与吸食传统毒品和混合毒品的青少年有关毒品渴求度、无聊倾向、感觉寻求、三维人格、同伴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层面的心理特征,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吸食新型毒品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戒毒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型毒品;吸毒青少年;心理特征
3.青少年女性吸毒的状况和特征分析报告
作者:杨江澜,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李颖,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副教授。
王洁,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
摘要: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分析青少年女性的吸毒行为、生存状态及吸毒前后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变化等方面的特征,探究女性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和规律,进而为预防女性青少年吸毒提供科学依据,对如何更好地救助吸毒的女性青少年提出可行性的措施,构建有效的预防女性青少年吸毒的社会控制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女性;吸毒
4.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定罪中运用被告人品格证据之思考——以U.S. v. LeMay案为例的分析
作者:何挺,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青,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确立了被告人品格证据不得作为定罪根据的原则,同时第414条规定了性侵儿童案件中被告人先前类似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定罪根据的例外。U.S. v. LeMay案的审理过程与裁判说理论证了《联邦证据规则》第414条的合宪性并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呈现了如何在个案中权衡品格证据的证明价值与被告人所享有的公平审判权,分析了如何认定先前行为与被指控行为的关联性。我国司法实践中办理猥亵等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往往面临证据短缺的困境,可借鉴美国规定与判例,确立被告人先前类似行为在定罪中的可采性,明确引入品格证据的一系列条件,并设立相应的程序保障。
关键词:性侵未成年人;猥亵;品格证据;关联性
5.涉罪未成年人学校型观护基地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作者:林晞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滕若芊,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深入推进,未成年人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型观护基地在实践中的成效越发显著。广东省作为改革的开放前沿阵地和流动人口大省,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对于学校型观护基地的建设具有极大需求。但是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区域化、团伙化、低龄化,现有的学校型观护基地逐渐暴露出缺乏地方性法规支撑、社会化联动不足、风险评估机制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观护矫治的效果。针对广东省学校型观护基地建设现状,通过加强地方规划标准、协调多维观护衔接、建立科学风险评估机制等途径,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制度;学校型观护基地
6.未成年社区矫正犯罪治理与预防策略分析:社会经济与家庭状况为考察因素
作者:彭佳成,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研究生教育部。
摘要:通过学者们的长期研究,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具有直接影响的观点渐渐形成共识。而某一家庭环境就社会层面而言往往又与该家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就我国实际而言,东部地区较内陆地区发达,直辖市地区较其他省级地区发达。因此,以我国发达地区直辖S市P区与欠发达地区H省部分地区进行对比为视角,考察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家庭因素,对未成年社区矫正治理与预防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未成年社区矫正;犯罪预防
7.人类基因编辑的行政监管
作者:郑玉双,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刘默,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属于生命科技的一个分支领域,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遗传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安全及伦理风险的争论。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规制方面,行政监管部门应当对人类基因编辑在区分不同研究阶段、类型及目的的基础上进行梯度管理,从而既能形成对人类基因编辑的有利监管,又能避免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形成制度阻碍。鉴于我国目前人类基因编辑领域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之间缺乏统一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的衔接性及配合性较差,行政监管部门具体监管职责的边界存在模糊之处,我国未来应整合现有的规范内容并上升到法律位阶进行专门立法,对人类基因编辑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制。
关键词:人类基因编辑;伦理 ;风险;监管;法律规制
8.论代孕子女之抚养归属
作者:潘芳芳,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代孕技术挑战传统的生育方式,尽管其给生殖障碍者带来了福音,然毕竟涉及人的出生,我国目前有关规范中明确禁止。对于代孕子女的抚养归属问题,现行法律未规定,实务中疑虑重重。考察域外立法,对代孕的态度不一:母子关系的认定大多仍固守传统;抚养归属争议的解决都以子女利益为考量因素;明确归属的程序路径不同但最终都要经过司法机关的确权。正视代孕客观存在的现实,无论代孕行为是否合法,立法明确规定代孕子女抚养的归属问题迫在眉睫。新型人工生育方式应适用新的亲子关系认定规则。代孕子女的抚养权归属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兼顾委托方及孕母的利益,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推定规则,全面应对积极性与消极性争议纠纷的解决。
关键词:儿童利益最大化;推定规则;身份占有;强制认领
9.韩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宗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摘要:在处理犯罪问题时,对未成年人作区别对待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为合理应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加强对罪错未成年人的保护,韩国制定了独立的《少年法》。立足于《少年法》,韩国在应对罪错未成年人罪错行为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司法理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考察韩国未成年人司法处遇立法与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方面,以助力于完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应对举措。
关键词: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儿童权利保护;犯罪预防
10.美国警察与青少年互动项目研究对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启示
陈朗梓,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美国马里兰大学刑事司法学硕士。
摘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与青少年的有效接触和互动既是预防、制止和处置未成年人的越轨、罪错和犯罪行为的主要方式,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被害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美国警察与青少年互动的现状和相关项目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概述,提出我国公安民警与青少年互动方面的一些改善的方法和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公安民警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干预、制止和被害服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警察;互动
11.英美法系“恶意补足刑事责任年龄”的本质与借鉴可能——关于当前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争议的回应
俞元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摘要:我国学者在借鉴“恶意补足刑事责任年龄”以应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问题时,对其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其与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关系。“恶意补足刑事责任年龄”的实质上是关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包括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范围以及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等三方面内容。“恶意补足刑事责任年龄”的借鉴应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前提,同时这一规则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在借鉴时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其进行改良。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恶意补足刑事责任年龄
2020年温州市社科联、温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地方立法”专项课题招标公告
中国政法大学2018-2019学年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关于停办“2020’知识产权南湖论坛‘面向创新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的通知
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 5号公告:各项赛程再延期一个月
第18届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 中国赛区获奖名单
《中国土地科学》2020年重点关注问题及主要组稿方向、2020年第3期目次
《中国检察官》2019年度分州市院和基层院优秀调研文章获奖名单
5项未通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年1-2月结项情况通报
中国土地法制与乡村振兴战略会议联盟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法治保障学术研讨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