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2022年第6期要目
来源:HumanRights杂志
《人权》是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国内第一份人权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2002年。自2015年起,本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人权》为双月刊,以中、英两个文种出版,主要发表以人权、权利等为主题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诸领域的论文,热诚欢迎学界同仁投稿。
详细了解信息,请关注“人权”和“HumanRights杂志”微信公众号。
目 录
【特稿】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李君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证成逻辑 鲁广锦
【本期聚焦】多视角下的健康权保障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搭建历程与逻辑进路——以健康权保障为研究视角 付子堂 庞新燕
公权力干预个人健康选择的限度——以慢性病防控中的健康权实现为视角 满洪杰 牛春燕
欧洲人权法院视野中的疫苗接种义务——以 “瓦里夫等人诉捷克案”为例 陈云良 莫婷婷
【学术论衡】
《民法典》的人权意蕴 朱虎
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德向度 张振卿
以人权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理念更新和行动方案 刘远
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过剩人口”的人权困境 董静姝
一种超越自由主义的尊严理论——沃尔德伦的尊严哲学 张卓明
【人权信息】
中国人权信息(2022年9-10月)
《人权》2022年总目录
内容提要
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作 者: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摘 要:党的二十大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中国人权事业的角度来看,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宣示的大会的主题,是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主题。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即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还提出了中国人权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即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坚持“两个确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二十大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2.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证成逻辑
作 者:鲁广锦,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 要:人权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自然也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培育出创新型人权法理,构建起优化型人权制度,开拓出发展型人权进路,建立起和谐型人权关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既遵循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理论、制度和实践范式,开辟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有力证成了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成功走出人权发展新道路,必将改变世界人权发展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人类人权文明的进程和走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权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 人权文明
3.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搭建历程与逻辑进路——以健康权保障为研究视角
作 者: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 庞新燕,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内容提要:公共卫生通常是指以健康保障和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公共事业,本意为保障公众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是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回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初创到改革发展再到完善的搭建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和保障健康权利与规范国家权力相制衡的实践逻辑,根本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现代社会风险的持续增加改变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稳定,而构建纵横交织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落实健康理念入所有政策将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 健康权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法治
4.公权力干预个人健康选择的限度——以慢性病防控中的健康权实现为视角
作 者:满洪杰,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牛春燕,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非传染性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服务应将关注的目光从传统的传染性疾病领域转向慢性病的防控。鉴于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慢性病的最直接原因,促进公民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成为慢性病防控的最有效措施。健康机会平等理论、人权视角下的健康权理论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公权力干预个人健康选择提供了正当化理由。现行法律体系将公权力干预限于健康教育等柔性措施的做法,彰显了对个人自治的尊重,却与当前公共卫生实践的需求不相符,应在管理型模式指引下,拓展多元化的干预手段以促进个人做出健康选择。“干预阶梯”为公权力对个人在健康层面可以选择的干预措施勾勒出了一幅全景图,但在具体措施的选用上,需结合公共卫生目标与对个人自由的侵入度加以考量,引入“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作为政策分析工具,合理选择阶梯中处于不同梯度上的干预措施,以妥当处理公权力与私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 慢性病防控 健康权 个人生活方式 干预阶梯
5.欧洲人权法院视野中的疫苗接种义务——以“瓦里夫等人诉捷克案”为例
作 者:陈云良,中南大学医疗卫生法研究中心教授;
莫婷婷,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讲师。
摘 要:“瓦里夫等人诉捷克案”涉及捷克立法以暂缓入学及罚款为惩罚机制,强制儿童接种常规疫苗,是否违反《欧洲人权公约》的问题。在案件的裁决中,欧洲人权法院重申,公共卫生措施的选择属于成员国自由裁量的范围。与此同时,为了将对个人利益的侵犯限制在必要且合理的范围之内,欧洲人权法院明确常规疫苗强制接种的人权保障标准:具有法律依据、合法目的且符合“民主社会之所需”。据此,欧洲人权法院认为该案涉诉法律规定并不违反《欧洲人权公约》。作为该法院首次针对疫苗强制接种问题作出的回应,“瓦里夫等人诉捷克案”在维护成员国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强化了欧盟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影响。此外,虽然“瓦里夫等人诉捷克案”仅涉及常规疫苗接种的问题,但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该案提炼的人权保障标准,对新冠疫苗接种措施的出台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疫苗接种义务 强制 欧洲人权法院
6.《民法典》的人权意涵
作 者:朱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人权的人民性是当代中国人权观最显著的特征,《民法典》的编纂是人民为自我立法的体现,其在外在体系和内在价值等层面均以人权的人民性为价值指引。《民法典》在功能上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义务,构建了国家与人民个体之间的框架性关系,从而完善了人权的实现机制。《民法典》对民事权利类型、内容、功能的持续扩展是人权内容的广泛性所要求的,其力图通过具体规则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这个最大人权,保障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人权的全民共享要求民事权利主体的普遍性;人权的平等共享要求民事权利保护的形式平等,同时进一步要求民事权利保护的实质平等,以外接和内嵌的方式注重特定群体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民法典 人权保障 民事权利保护 当代中国人权观
7.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德向度
作 者:张振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德意涵在历史和实践的互动中生成,表征为共同富裕主体的全覆盖、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渐进性、实践的真实性。人本逻辑的道德遵循、协调发展的道德样态、共存图景的道德理想三个意识单元作为核心的结构要素,同构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德图式的有机整体。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德实践,指涉人的生存发展价值与尊严的最大程度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通向共同富裕的良善之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凸显的探索精神与集体意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挥与公平正义的压实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德实践的生动展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道德向度 新时代
8.以人权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理念更新和行动方案
作者:刘远,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
摘要:平等参与和促进社会融合是人权保障的应有之义。年龄分层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权理论难以阐释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生命历程理论揭示,社会参与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嵌入的中间环节,是个人实现特定老龄化目标的手段。由此观之,历史上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各种表达存在三种主要解释方向:以生理衰老治疗为导向的健康参与、以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的生产性参与以及以人权为基础的全面参与。在人权主流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权为基础的全面参与应当成为相关学术探索和政策实践的主要思路。为此,应当确立参与和融合的权利保障原则,以动态发展视角审视参与过程,并结合我国实情构建参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老年法 老年人权利 社会参与
9.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过剩人口”的人权困境
作者:董静姝,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 要:当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从物质性生产的主导到非物质性生产的崛起、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的转移),西方发达国家“过剩人口”的产生与构成呈现新的历史特征。而资本家不仅拒绝为自己制造的问题买单,甚至以道德、法律等手段对这些不幸的受害者进行重重“围剿”:以工作伦理边缘化和污名化“过剩人口”,重创他们享有人权的道德基础;福利制度、刑事实践与工作伦理媾和,强化社会对“过剩人口”的冷漠与敌视,也让后者的人权处境愈发艰难,甚至被排除出承认和保障人权的法律范围。不过,被认为是“无用、多余且危险”的“过剩人口”,实际上又以被上述道德、法律排除在外的方式,纳入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发挥着“无用之用”。“过剩人口”作为人的主体性就此被剥夺。
关键词:过剩人口 人权 资本主义 工作伦理 福利国家 监狱
10.一种超越自由主义的尊严理论——沃尔德伦的尊严哲学
作者:张卓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人权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沃尔德伦主张将尊严看作是法律创设的概念,认为尊严的本义不是道德价值,而是地位或等级,所以,他的尊严哲学不是一种道德哲学,而是一种法律哲学。沃尔德伦的地位尊严概念建立在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认为古代不平等社会向近现代平等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普通人的尊严不断向上提升的进步历史。现代社会中人的尊严是指所有人都处在同一等级,每个人拥有崇高的地位。沃尔德伦的地位尊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国际人权的普遍接纳和广泛适用提供了一种相对中立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理解权利与责任、尊严与国家、个体尊严与群体尊严的内在联系拓展了新思路。在普遍性的地位尊严概念之外,沃尔德伦又提出了特殊性的复合尊严概念,以便包容现代社会有关人之尊严的价值观念,但其否认作为价值的尊严概念在逻辑上的优先性,而将作为地位的尊严概念提升至本体论层面,这在道德哲学的视角下可能存在错置价值的局限性。
关键词:地位 等级 尊严 人的尊严 沃尔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