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村|东郊:再访汤家湾——古村悠悠越千载,山川形胜大气象
再访汤家湾
马志刚
在如皋境内,古运盐河总体呈南北方向纵贯全境,但在如皋城这里,突然“直角”拐弯,向东“横行”,在离城十多里外,又猛然拐了个近乎直角的大弯子,河势斜向东南方向。这个大弯子所在地,就是有名的汤家湾。
(卫星图 1966 黄圈内河段北侧为汤湾古村位置)
翻开老地图,运盐河古河道在如皋城至汤家湾这一段,虽然总体呈东西向,但线形宛若龙游,可以说是最为弯曲的一段。再将其与蟠溪等古地名结合起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近二十年间,我曾一次又一次走进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地带,最早探访的点位,就是汤家湾车口。这里是多条河道会集的汊口,周围林木茂盛,有无栏水泥桥通往河东地带,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是一处十分繁忙的所在。
汤家湾车口位于大拐弯处的北岸,青砖灰瓦,外墙上的字体和细部装饰都很用心,底部青砖砌就的一排分水墩,也颇具建筑特色和艺术美感。但后来因为修缮,墙面被刷白,屋顶也换成了彩色琉璃瓦,整体观感不再古朴。
(车口旧照已无从查找,上两图摄于2016年,分水墩仍保存原样。)
在汤家湾车口北侧,有个引善寺。最初见到的引善寺,房屋很简陋,也看不出古相,不过那门口倒是有古老的石刻,或许是寺庙遗物。再后来,我看到寺庙面貌的不断变化,整体亦渐成规模。
史载可见,汤家湾与如皋古盐场渊源颇深。后来,我逐步放大走访范围,收获了从汤家湾到十里铺、运盐河沿线地理、遗迹、传说等众多信息,这也为后来的徐家桥遗址考古提供了有效助力。
(徐家桥遗址考古工地 图源:网络)
成果丰硕的徐家桥考古,让隐藏于地下的古代文明浮出水面,其对于这一带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来说,或许只是管中窥豹。考古表明,这里曾经有过热闹的聚落。那么这个聚落是怎么消失的?历史上这一带是不是还曾有其它聚落甚至城镇?先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些萦绕在我心头的不解之谜,也成为推动我继续前往探访的动力。
(汤家湾一带卫星图 1966)
对照新老卫星图可见,在古运盐河北岸,汤家湾至徐家桥这一段,解放初期还曾有一些颇具规模的人居群落,这应该就是汤家湾古村的核心区域。不过后来随着人们迁往新规划的居住线,沿河这一带的住宅已少了很多。虽然少,但自然古村落的地理地貌、历史基因应该还在,幸许还能收获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制定好走访线路后,我将车停在汤家湾东坝头南一路边空处,然后沿古运盐河北岸一路西行。
(沿河大多成田)
老卫星图上所呈现的汤家湾古村,居住区东西长一里多,南北最宽处约百米,整体呈狭长型,处于运盐河弓形弯的内侧。从地理上看,古村被多条运盐河纵向支流分隔,纤道跨支流都有小桥连通,由东向西,生成碾桥、许家沟头、蔡家沟头、徐家桥等诸多地名。
相对于村落内的这些支流,徐家桥下的支流则较宽一些,旧时也是重要的航道,近可达朱家坝,远可至李堡等地。据村民介绍,旧时的徐家桥,河底是石板铺就,两岸有砖砌桥墩,其上再架以木质桥面,很是稳固。
(此简易桥为后人所搭,位于原徐家桥北侧。2016)
在徐家桥的西边,还有一个历史地名,叫“尸沟头”。据说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此以高低起伏的地形及弯弯曲曲的河沟作掩护,抵御过河而来的日军。一时间,河沟里躺满了日军的尸体,“尸沟头”由此得名。
此外,由蔡家沟头沿河向北,在村落的北边,还曾有一处“黄家跳”老地名。之所以叫“黄家跳”,据说此处原有一座木桥,必要时,村人过河后可将木板抽离,以抵御来犯之敌。敌人跳不过河,只能“望洋兴叹”。
(隆起地貌局部。为便于耕种,部分隆起地形已被村民剥低不少。)
沿着古运盐河河岸一路漫行,尚可见少量纤道遗存,运盐河支流溪水潺潺,河边还有一些明显隆起的原始地貌,地里不时可见陶瓷碎片以及发白的贝壳。田野间孤存的井栏,见证了那里曾经有过的烟火气息。
遥想当年,运盐河上舟楫往来,穿梭不息,河畔人家相连,炊烟袅袅,好一派盐河古村优美景象。
(汤家湾 2024)
(汤家湾 2024)
(汤家湾 2024)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如今的汤家湾古村早已变了模样,沿河大多成田,不再有路贯通,老村落内的房屋也变得稀疏,不过还能看到几座颇具岁月感的老屋。在许家沟头,有一处面朝运河的宅园,两面依水,河边竹林簇簇,别具如皋传统宅园之美。
此外,村内尚可见形制完整的古井,其中许家井旁曾有一座上百年的砖木老宅,已于前些年被翻修成新屋。走访中还获悉,在古运盐河河坡上,人们还曾看到过两口古井,一口为砖砌,另一口为木构井壁及井底。这两口井为什么出现在河坡上,而木构井在如皋似乎是首次听说,它们承载着怎样的信息,有待专家考证。
(古井 2024)
整体而言,汤家湾古村并不算大,而姓氏却不少,这是否喻示了此村的移民属性呢?据了解,目前这里主要生活着黄、张、许三姓人士,而汤家湾却没有姓汤的,徐家桥也没有姓徐的,这让人颇为不解,不过也从侧面佐证了此村曾经有过复杂的社会演变。而在与村人的交谈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旧时汤家湾古村的整体形制着实非比寻常。
在古村落的北部外围地带,曾可见高耸的地形地貌。其中最高大的一座土山,名为“Kai山”,“Kai”在如皋方言中,有“靠”的意思,不过当地也有人称其为“泰山”。走访中,当地人说得最多的还是笔架山,在一些老旧地图上,还能看到“笔架山”地名标注。此山为人工堆土而成,故名思义,山有笔架之形,很是雄伟壮观。从空间形态看,古村背山面水,别具一格。
(近河现今乡村风貌局部 2024)
在笔架山的西边,还曾有一座地势颇高的“砚台园”。砚台与笔架皆为文房之物,在营造了山川形胜的同时,还为汤家湾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质。它们是什么时候有的,又是谁营造的,村人说法很多,但这些足以证明先人们的品位、智慧,以及财力的丰厚。
汤家湾人居群落之外,也就是古村的东西两头,如今是颇为空旷的田园地带,但历史文化积淀同样极其深厚。
(古村东片北部,原始河道风貌。2019)
(古村东片北部,原始河道风貌。2019)
东部地带,也就是古运盐河大拐弯的附近,有个古老的池塘,名叫“瑶池”,占地约3亩,整体近乎圆形。据说用这个池塘里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味道特别鲜美。此外,过了引善寺向东,在运盐河东岸,曾有一座带牌坊的古墓。因地理位置显要,运盐河南岸还曾建有高大的炮楼。
西部地带更不用多说,徐家桥遗址已有重大考古发现。值得注意的是,由徐家桥往东北方向引出的支流,有说叫“凌河”的,同样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河道,所幸还存留了很长的一段。
(图中区域,左为凌河,右为运盐河。)
令人称奇的是,凌河自运盐河引出后,先是绕了个直径近200米的半圆形大弯子,然后再弯弯曲曲流向远方。我一直觉得“环河”内侧可能曾是一座大龙圹。今次寻访,终于确认,这里原先确实是个古柏繁茂的大墓园,为如皋城内巨富徐氏所建。
抗战时期,古柏被日军砍光,用于搭建木桥。再后来,墓地被挖,石材筑就的墓室令人惊叹,据说汤家湾车口的不少石料即来源于此。
(图中草地处地势相对较高,为徐家龙圹局部原有地形。)
徐家龙圹见证了汤家湾与如皋城的密切关联。在过去,汤家湾一带的土地,大多为城内巨富所有,其中,西部地区属徐氏,东部地区则属祝氏。当地不少人还记得挖掘村内祝家大墓时的情景,墓室为规格很高的“城砖”砌就。这些“城砖”,在当地仍可看到不少。
在岁月的长河中,曾经繁华富庶的汤家湾古村历经沧桑。如今,这里僻居一隅,“Kai山”(或名“泰山”)、笔架山、牌坊、炮楼等等故迹均已不存,但古老的运盐河依旧宽阔美丽,河边尚存少量高低起伏的原始地貌,村内几条纵向古河尚可寻迹,特别是自徐家桥引出的运河支流,仍如游龙般伸向远方。
(徐家龙圹东侧,凌河边道。)
(徐家龙扩东北,凌河大拐弯处向东。)
随着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的发布,汤家湾古村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在此村走访,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地人强烈的自豪感。特别是第一次走访期间,遇到多位热心的村民,我们相谈甚欢,不觉间已是天黑。得知我是步行而来,一位刘姓人士坚持用电动车将我送至汽车停放处,这令我感到很是暖心。
(古运盐河 2024)
(运盐河北岸 2024)
每一次走访,都意犹未尽。在我的心中,还有很有谜团:西汉时期的蟠溪盐场是什么样的?将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汤家湾一带的人类活动及空间形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相信,在这方水土之下,还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历史信息,而汤家湾一带作为重要的“人文沃土”,也必将会有更多精彩的呈现。
如皋古村系列文章:
如皋古村|西乡:卢家庄的变迁(上),如皋最具规模、名气的古村落之一
如皋古村|西乡:卢家庄的变迁(下),龙坝河、古坟池、高铁,及其他——
如皋古村|南乡:烟村庄(上),距如皋城最近的“团沟群落”遗存之一
如皋古村|南郊:小陈家庄,占地超10万平方米,城郊最大、最美古村落遗址之一
本文内容为原创首发作品,其中所呈现的任何资料版权均属如皋城建论坛f和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时请完整转载,并使用17号以上的粗字体注明“来源”:如皋城建论坛。欢迎通过私信或邮箱提供优质稿件或相关内容,本平台择优录用。邮箱:rgcjl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