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 | 语文九年级(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

点击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2-04-10

师生资料汇总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预习单人教版PEP英语3-6年级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预习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更多课文预习

第一单元1.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第2课《梅岭三章》3.第3课《短诗五首》4.第4课《海燕》写作《学习扩写》
第二单元5.第5课《孔乙己》6.第6课《变色龙》7.第7课《溜索》
8.第8课《蒲柳人家》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第三单元9.第9课《鱼我所欲也》

第9课《鱼我所欲也

__

图文精讲+知识点+同步练习

__

课文朗读

__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汇总

__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故事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ɡǒu)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huàn)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注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舍:舍弃。

甚:超过,胜过。

故:所以。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莫:没有。

则:连词,那么。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仅,不只。 

贤者:贤人。

是心:这种思想。 

皆:都。

之:代词,代指上文的“是心”。 

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所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而不采用(的人)。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原文: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之: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则:就。

于:对于。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现在写作“德”,感激。

乡:从前。 

是:这,这种做法。

已:停止,结束。 

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四、问题归纳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 “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4.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此题第二问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和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先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 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


5. “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6. 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微课精讲

__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离线观看视频

如何用手机观看和下载教学视频?点这里


图文解读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同步练习

__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         、         、          。


答案:《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4)贤者能勿丧耳             遗失、丢掉。 

(5)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6)呼尔而与之               助词。   

(7)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8)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10)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12)妻妾之奉              侍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蹴尔而与之            给。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

万种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4)而:

呼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二、理解课文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


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生” 和    “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原文回答)


5、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10、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温馨提示

1、课件习题文档下载地址

http://1ydt.com/v/down-5674.html(复制链接至浏览器下载)

2、扫码下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课件习题

3、文章底部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往期精彩回顾




小学语数英


小学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教学资料汇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知识要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期末考试题汇编


小学数学

人教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十二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教案汇编(教学设计)

人教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学习、教学资料大全

部编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期末测试卷汇总】

苏教版 |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课程教学讲解(全十二册)

小学数学1-6年级所有【必背】基础概念归纳


小学英语

人教版 | PEP小学英语3-6年级资料汇编

人教版 | 小学英语1-6年级上下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 | 小学英语1-6年级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 | 小学英语1-6年级上下册,教学资料

人教版 | 小学英语1-6年级【期末测试卷】

初中语数英


人教版 | 初中数学7-9年级【汇总】图文精讲

统编版 | 初中语文7-9年级【汇总】图文精讲

人教版 | 初中英语7-9年级【汇总】图文精讲


微信号:yzy5200426扫码关注我们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