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头娃娃”事件为何总是屡屡出现?
注意,这里出现了三个概念,通常家长们是不太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专门查了资料,说说它们的区别。
特医奶粉:全称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专门为患有特殊疾病或者特殊医疗状况的宝宝设计,不仅能保证孩子日常的营养摄入,还能避免不适反应的发生。
婴幼儿配方奶粉:执行GB19644-2010标准,不但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做了要求,还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明确要求。
固体饮料:普通的饮用制品,执行的国家标准 GB/T29602 ,只有蛋白质含量达到 0.5%~1% 这一个要求,在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上与普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都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发育所需。
简单点说,一般儿童,食用正规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就行;少数儿童因为吸收或疾病等原因,在医生建议下食用指定的特医奶粉,也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固体饮料,可有可无的东西。
然而,就是这个可有可无的玩意,价格还超级贵,记者采访一位受害者家长时,她说:“我现在工资才 2000 块,小孩子一个月喝了 3000 多块钱。”
02
那么这些家长如何被骗的呢?
1、被母婴店的导购骗了。
记者暗访时,也证实了店主欺骗消费者的事实。
2、被医院的医生骗了。
有很多家长举报说,他们是听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某医生开的 " 处方 ",从医院便民药店购买的“特医奶粉”,其实就是这款倍氨敏固体饮料。
没有意外,记者调查时,医生坚决否认。但郴州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内的便民药店销售这种固体饮料是事实。
3、被产品包装骗了。
这种固体饮料,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和婴儿奶粉或者特医奶粉几乎一样,使用“适合奶粉过敏宝宝的氨基酸配方”、“深度水解蛋白 & 无乳糖配方粉”等句子暗示该产品就是针对过敏的孩子。只有在不显眼的地方标注了“蛋白固体饮料”。
4、被网络虚假宣传骗了。
上那个臭名昭著的百毒搜索,立马会蹦出这样的推荐:
产品以假乱真,宣传全方位立体覆盖,事发之后死不认账,这就是事情经过。
2019年11月,广州某大型医药科技企业旗下的总经销公司,也因为涉嫌将“固体饮料”乔装成“特医奶粉”被媒体曝光。
2020年1月,宁波某食品公司也因为未取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用“固体饮料”冒充能缓解过敏的“特医奶粉”,被处罚 20 万元。
出事的这款倍氨敏饮料很出名吗?
显然不是。据调查,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湖南企业生产的,这家公司注册资本只有200万,2019年全年销售额也仅有1400多万,老板是一个乳品界的行家,曾担任澳优乳业(中国)公司的副总裁。
就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产品,为什么医生、母婴店、网络要疯狂的推荐呢?
毫无疑问,这背后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换句话说,医生、母婴店、网络在这起残害儿童的事件中,为了追求高额的利益,充当了无耻的骗子。
食药监管没责任吗?
一年多时间发生数起类似事件被媒体曝光,涉及到儿童的生命安全,监管者们究竟是没看见还是假装没看见?
生产企业能逃脱责任吗?
一个对乳品行业熟悉无比,对国家标准和法律规则了如指掌的老板,将固体饮料包装成特医奶粉,通过输送利益打通销售环节,并最终残害了这么多孩子的人,你能说他是清白无辜的吗?
这些厂商难道不怕法律的制裁吗?
三鹿奶粉事件后,造成无数孩子和家庭毁灭的罪魁祸首,公司仅仅被罚款四千多万,而首要责任人高俊杰仅被判处死缓。这足以说明,无论经营者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最起码能保住一条命。
而那些被残害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他们的头依然很大,智能低于常人,这些孩子一生就这样被毁了。
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
推荐阅读:范冰冰卷入530亿集资诈骗案,还想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