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顶级名校博士当中学老师,有啥值得赞美!
文 | 难得君
近日,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超豪华”教师阵容曝光:
这份教师名单显示,2020年该校新入职老师共66人,包括了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其中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真正的一流大学,也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17人,清华大学的16人。
据该校招聘公告,招聘入职的起点是硕士毕业生。并承诺,将提供一流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重点来了:解决深圳市户口和事业编制、强力措施保障并帮助教师解决住房。
对这件事情,众说纷纭,分歧巨大。
一类称为大材小用。
一类认为可以提升基础教育。
还有一类能把一切事物熬成鸡汤:你要努力工作,才能把娃送进深圳中学,你不努力,你就输在起跑线。
我来说说个人的看法。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这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无奈。
这种模式的弊端肯定很多,格式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能最大程度扼杀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但是,就我国来说,这是唯一能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模式。
如果按照西方搞大学独立招生申请入学,那毫无疑问,穷人的孩子注定无法进入国内一流高校的大门,无论是拼钱还是拼爹,穷人都输定了。
应试教育走到今天,在名校中的寒门子弟比例其实越来越低,这是客观现实。
前几天我写了那篇天津女老师的文章,被很多读者骂,其实我很理解他们心里的愤怒。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语惊四座的话:自己学业上能取得成绩,来源于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很多外地孩子或者农村孩子比,自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段话非常的政治不正确,但是这就是社会现实,无论你接不接受。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一线城市强于二线,二线强于三四线城市。就算是在一线城市,也有名校和普通学校之分,按区域入学又产生了学区房概念。
在任何一个城市,无论是一线是还是三四线,你看看中产阶层拼命的往娃娃身上砸钱,养活了多少从事课外兴趣和辅导的人,除了新东方、学而思等等海外上市公司,还有无数的大中小型培训机构。
这其实就是一场应试教育下的全面军备竞赛,拼的就是家庭的综合实力。
中产家庭拼劲全力买学区房,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既掏空了家长的钱包,又让孩子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而对于稍微底的阶层来说,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模式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两所学校,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点的大学,毫不夸张的说,用的是军事化管理,监狱模式。什么学生的自由,什么学生的权利,统统靠边,这里只有服从,绝对的服从。不能适应者,直接遣送回家。
无论是中产还是普通家庭,都陷入了剧场效应。
这就比如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最终,应试体制下的学生,被家庭和社会合力,打造成了一群考试的机器。
他们考上名校,甚至去世界一流大学留学,获取硕士博士学位,又回到国内。选来选去,有编制(铁饭碗),福利待遇还不错,首先就是当中学老师。
于是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而对于中学来讲,引起高学历老师,吸引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入学,带动区域的学区房暴涨,开发商将赚取的利润分出一部分捐助学校,这又形成一个多方得利的闭环。
比如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实验等,其重本率均超过了90%,这对小城市的普通中学来说基本就一个梦想。
买到学区房的家长也高兴,因为房价涨了,资产增值了。没买到的家长也有了奋斗目标,努力工作挣钱买学区房...
而那些本该和我们少年时代一样,享受生活学习乐趣的孩子们,谁在意呢?
然而,最讽刺的是什么?
我们如此多的孩子进入国内所谓的世界一流高校,或者去了国外的一流高校留学,最终成为硕士博士。
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投身到芯片或者高科技研发领域呢?
难道我国的科技已经遥遥领先于全球了吗?难道是我们的科技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研究人员了吗?难道芯片等难题已经完全攻克了吗?
想想,一个有编制的街道办工作人员,都有无数的硕士博士挤破脑袋往里钻,这一切已经毋需多言!
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微博@我是难得君。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收藏这两个链接:难得君原创精选,难得先生原创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