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枚:一砚翁,园地里那个“80后”的小伙子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题图:一砚翁。

队伍中有一位老者,

已然是白发苍苍。

问他为何来到这里,

他说喜欢这里的青春气息,

还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一砚翁,园地里那个“80后”的小伙子

一枚 | 文



一砚翁是一枚园地年纪最长的作者,已经年过八旬。

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一声“老爷子”。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也开玩笑地叫他小伙子。

因为他虽然年已过八旬,心却似一个年轻人。与他交流,完全不觉得他是一位老人。

他思维敏捷,谈话幽默风趣,思想毫不过时,可不就是一个小伙子么?


1、


认识老爷子,是美国西部时间今年的4月28日深夜。


老爷子告诉我他是一名80老翁,是方方老师的支持者,随后给我发来这一篇:



“直笔记大疫,启蒙发新声” 这个标题,立即就吸引了我。而全篇读下来,让我肃然起敬,我当即告诉他我非常喜欢,希望马上就发出来。

老爷子的文字实在是太老道了,我编辑的时候都不敢动,生怕我的编辑破坏了他文章里那种特别的意境,因为那种老道的感觉,我知道我的文字功底根本做不到。中间有几处我觉得可能需要改动的小地方,都要先问过老爷子的同意后才敢改。


4月29日清晨(国内的深夜),一砚翁的接力文发出来了,就是这篇:

方方日记接力之35:直笔记大疫,启蒙发新声 (一砚翁)


这是他当时给我的作者简介:

一砚翁:一八旬老头,做过媒体人,当过地方官。现居苏北一小城,离田园最近的地方。老来以读书写作自娱。方方日记读者。

这是我后来发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对编辑这篇的感觉:



摘选当时的部分读者留言:


读者Lisa Li:向一砚翁先生致敬,您的渊博学识、历史经验、文字表达实在是我这个晚辈不能企及的,您的一身正气、一腔热血也胜过我们很多年轻人。

读者老晨:八旬老翁耳不聋眼不花心不浊——高贵👍👍👍

读者沧浪之水:"幸有勇者方方,敢道实情,敢讲真话,写疫情不避惨烈,写官场不讳其昏,追其责毫不留情,批极左痛陈其害,忧国忧民,侠骨衷肠,良知昭然!"拍案好文中的拍案好句,之一。

更有读者花未请求老先生能不能再写一篇:老先生还能再接着写一篇么,皇皇数声,如黄吕大钟,意犹未尽,期待余响余音…...


2、

接力文发出后我才知道,原来老爷子是六十年代初江苏某市的文科状元,曾任解放日报的编辑。后自己为官、为人,一身正气、一身清廉。

难怪他可以把这篇接力文写得这么好!


很多读者都希望继续读到老爷子的文章,我也跟多次跟他约稿,尤其是在五月底接力结束我们开辟了“一枚园地”之后。

6月里,我终于又接到了老爷子的另外一篇投稿。虽然之前已经被他的接力文惊到,他的这一篇怀念父亲的《月光如水的晚上》,还是再次惊艳到了我。


我决定立即就发。跟他要一张题图,最好是月光下的湖面。老爷子说他要去找,我忽然想起自己不久前月夜慢跑湖边随手拍了发朋友圈的一张,似乎正适合。发老爷子,他也喜欢:



这一篇,后来作为民声(20)发在了一枚园地上。文字干净到让我爱不释手,实在让我难以想象出自一位八旬老翁之手。尤其是想起来,这一幕,对作者已经是过去了差不多七十年了呢。而这么多年里,是怎样的对父亲的思念日日刻录在心底,才会有这样清晰的画面,隔了这么多年,依然如昨。



正如我在当时文章下面的留言里所写的,这样的文字,才是我心目中,应该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字。

随着去年中秋节一枚园地的突然被消失,老爷子的这篇《月光如水的晚上》也跟着消失了。今天,我必须要重新把它贴在这里,以飨读者:

尽管时光流转了几十年,但童年时我与父亲一起守簖的情景,仍像一幅生动的画,始终定格在我人生记忆的屏幕上:

蔚蓝色的夜空没有一丝云彩,繁星璀璨,皓月当空,银辉泻地,照得大芦荡如同白昼一般。

荡边有条河,河上有一爿簖,簖箔外侧停靠着一条小木船,内侧挂着一盏小马灯。父亲坐在船头,我挨着父亲坐在船舱的小木凳上。周遭万籁俱寂,天地间仿佛只存在两个孤寂的守簖人,陪伴我们的唯有清凉的月、寂寞的湖。

那天是中秋节,家家都做米面饼,满村尽是米饼香。晚饭后,父亲在院前木桌上放好敬月亮的米饼和菱藕,嘱咐哥哥看家,要我随他去荡边守簖。

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在田埂上。这时稻子已经开镰,田野上散发着稻草的清香。这清香同米饼香以及大地上蒸腾出的泥土气息一起混合在纯净的空气中,闻来令人神清气爽。我至今仍相信,那味道养人,是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得到的。

我们到簖上已近日落时分,万道霞光映照在湖面上,无数水鸟乘着霞光飞翔,寻找夜宿的地方。

我看蟹笼里没有一只蟹,就问父亲:“怎么不上蟹?”父亲说:“人脚定,蟹脚行,没到时间哩。”

这时我才注意到岸上不时有行人赶路,河中不时有船只过往。芦荡中更是热闹非凡:上百只麻雀聚集在荡滩边一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阵阵野鸭飞往高田觅食,发出呱呱的叫声;芦荡深处不时有野鸡突然飞起,发出啯啯的尖叫;苇莺、画眉鸟的鸣啭声在湖面回响,优美动听。只有白鹭比较安静,一只只优雅地在岸边大树上梳理洁白的羽毛,准备过夜。

我们静静地等待,等待人脚定、船不行,等待着时间的指挥棒一挥,大自然的交响乐戛然而止。

河面行来一条大船,过簖时,掌舵的将舵提上水面。父亲连声说:“多谢!多谢!”我问父亲为何谢他,父亲说:“舵不提起来容易拉坏河中心吃水不深的簖箔,人家是在帮我们。记住了,对凡是帮你的人,都要真心地感谢人家。”我深深地点点头。

当又一条船经过时,舵手同样把舵提上水面,我抢在父亲前面说:“多谢,多谢!”掌舵的笑着说:“这个小姑娘真懂事。”我霍地站起来大声说:“我是男子汉!”父亲制止道:“这孩子,人家是夸你长得漂亮。”

父亲又告诉我,白天和后半夜人不在,他们也会主动把舵提起来,蟹也从未被偷过。我可敬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的人,在温饱尚不周全,“心中供道德用的食物”
(费尔巴哈语)也十分匮乏的艰难岁月里,依然能坚守做人的本分,道德的底线。“上善若水”,他们的心地就像当年没有任何污染的湖水那样清纯!

接着我又问父亲:“河中间的簖箔湮在水里,怎么拦得住蟹?”这一问,引得父亲讲了一套蟹“经”:

蟹怕闻烟糊味,打簖人就用烟火熏过的粗草索固定在大半边河的箔根下,这样逼它往河这边的八卦阵里爬。夜间,蟹习惯朝有亮光的地方爬,所以簖箔上常挂一盏小马灯。不过,蟹也很聪明,大多数都不上人的当,勇敢地翻过去逃走了。所以人常说“千罾万簖,挡不住鱼虾蟹一半”。鱼、蟹各有习性,鱼喜欢逆流而上,蟹喜欢顺流而下。秋天蟹成熟了,它们急于到大海边,在咸水和淡水交汇处产卵育苗,然后蟹苗再洄游到内陆江河湖泊里发育生长。为了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使命,它们不顾一切,勇往直前,逢田过田,逢圩过圩,跨簖越罾,横行天下,什么也阻挡不了它们奔向大海的决心。人称蟹为“蟹将军”,就是敬它勇敢。

说话间,天色渐渐暗下来。当西天收起最后一抹霞光,东方又早早捧出一轮明月。这时,芦荡无数生命的喧闹停歇下来,苇莺锁住了歌喉,爱吵闹的麻雀此时也哑默无声。没有风,水平如镜;芦苇静静地站在月光下,举着雪白的芦花涌向天际;远处有点点渔火闪烁,像跌落在湖上的星星。

夜,静谧而安祥。上蟹的时候到了。果然,不多时就有一只蟹爬进了带有倒湏的蟹笼里,接着两只、三只……不过顿饭之功,就进了十多只。静夜里,听着螃蟹吐沫的嗤嗤声,特别惬意。收获的感觉真好!

这时父亲却关注着水下的动静,突然,父亲用拳头捣了我一下,我往水下一看,只见一只蟹正沿着簖箔往上爬。是一只企图翻箔窜逃的大公蟹,动作迅疾,十分威武,两只螯上的绒毛在水中泡开,像两个大球。

那蟹刚爬出水面,父亲飞快地将手中的网兜轻轻朝簖箔上一靠,蟹一下子跌入网中。父亲告诉我,蟹遇到动静,不会往回爬,它认为那样逃太慢,而是八足一蹬,像跳水运动员那样跃入水中。蟹还真聪明。然而再聪明也逃不过父亲这样的好猎手。

父亲用同样的方法又捕到了两只翻箔的蟹。这时夜深了,明月跃上中天,光华万丈 ; 微风吹皱了湖水,月光在细浪上闪耀 ; 偶尔有雁阵掠过,头雁把嘹亮的唳鸣留在深远的天空,更显出夜的宁静。

我觉得有点冷,父亲让我坐到他怀里,又掏出两个米饼递给我:“吃!腹中有食身不寒。”父亲读过两年私塾,所以有时能说两句文绉绉的话。饼还有点热,分明带着父亲的体温。

我递给他一个,学着说:“吃!腹中有食身不寒。”父亲接过饼,笑了。

我倚在父亲温暖的胸膛上,只觉得睡意朦胧。像我这样六七岁的孩子,此时应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可是我没有,母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她就安葬在我们河簖对岸的荡滩上。待我稍稍长大,才悟出父亲为什么老是把簖设在这里。他定然是为了一边守簖,一边好守望对岸的母亲。

父亲从未带我夜间守簖,那天是中秋节,想必是要我来同他一起缅怀母亲吧?

可以想见,多少个月明月黑之夜,父亲定然是边守着簖,边向对岸的母亲倾诉,思念她在时的幸福,诉说她离后“日做老子夜做娘”的艰辛。

可惜我那时年幼,不能理解父亲心中的酸楚,在他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威武的“蟹将军”,率领众将士,越过千罾万簖,顺流而下,直奔大海!

在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夜凉如水,秋风萧瑟,可我倍感父爱的温暖。


3、

去年七月中旬的时候,一枚园地的民声系列一完成了60篇。一砚翁老爷子在我的编辑手记下,写了这样一首贺诗。

八旬老翁贺“双六”

咱们的队伍多雄壮,
60又加双!
举旗的是方方,
领跑的是二湘和梅郎。
一路呼啸向前,
何惧冰雪风霜!
引来读者无数,
为我们加油鼓掌。

有诗人从旁感叹:
看他们
一个个矫健的身姿,
多像那
一句句竖排的诗行!

队伍中有一位老者,
已然是白发苍苍。
问他为何来到这里,
他说喜欢这里的青春气息,
还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愿与年轻人并肩前行,
做一朵不用后浪推的前浪。
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
让晚花开出青春的模样!

(一砚翁写于2020年7月16日,时届方方日记接力、一枚园地刊发双60期,特奉诗一首为贺。)

这一首贺诗,朝气蓬勃, 一句“何惧冰雪风霜”,顿显他这一朵不用后浪推的前浪,那青春的模样!

而老爷子的青春模样,不但是在他的诗句里,更是在他平日里与我们在耕耘者群里朝夕相处时的胸怀、豁达与爽朗。

印象特别深的,是去年的9月10日,当时我们在群里,大家因为对有些事情的看法不同,产生了误解和争执。之后复盘时,老爷子说的这段话,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我坚信,Y是反对文革的人;J不是喜欢蔡莉的人。对J,当时我也有误解,一会儿就发现是不对的,但未及时致歉,死要面子。

说明什么?团结有个重要前提,即对对方的基本信任。

这里没有圣贤,我八十岁了,还时有偏激,常犯错误。

衷心希望大家团结合作,友善相处。”

这大半年来,多少的时候,我们为了坚信我对你错争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是站在真理的这一边,要举起真理的大棒,挥向与自己看法不同被自己定义为邪恶的那一方。要我们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偏激的,会犯错误,甚至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去跟对方道歉,需要多大的勇气!

这一点,我这个比老爷子年轻几十岁的人,经常都不能做到,但是,八十岁的一砚翁做到了。我对他再次刮目相看,并深深致敬。

必须是一个精神年轻思想开放的小伙子啊,才会有这样的胸襟!

4、

老爷子知道我今天要写他的印象记,对我说, “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好写,如南宫踏舞;经历曲折的人好写,如江棋生……我两者不俱,且一生平平,无大建树,会让一枚为难。幸好,虽平凡,但不平庸,聊以自慰!”

老爷子,您不知道,我写起您来,一点也不为难。因为在我的心里,您既不平庸,也不平凡——试问有多少个八旬老翁,还可以如您一样,一身正气,满腔热血,以笔为剑?

正如您自己所说,“ 桑榆非晚,八十岁踏上新的起跑线!”

我们这些一枚园地的耕耘者和读者,都愿意跟着您这个“80后”的小伙子,一起奔跑在这条追逐真理的崎岖道路上,看您这晚花,开出如此绚烂美好的青春模样!


【作者简介】一枚:安徽人在北美。70后。理工女,地产经纪人,从方方日记和接力开始的纯业余小编。马拉松跑者。基督徒。两个孩子的母亲。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一枚)


相关阅读:

一枚:“应鸣而尊,迫默则辱”——江棋生老师印象

一枚:我眼中的 “吟诗作赋”
一枚:安然以待印象记

一枚:那温暖长情、敢爱敢恨的南宫踏舞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一枚:“黑夜已深,白昼将近”  - 再见,2020 

一枚:“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 -- 写在《民声III》收尾之际

一枚:你是一束光,让别人耀眼的光 

一枚:“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 写给我今天十九岁的女儿
一枚:“你当刚强壮胆 ”- 写于2020年的感恩节
一枚:“因为你与我同在” - 重生的园地,新生的我们
一枚&蒋佩蓉:在美国,我们亲身遭遇了新冠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一枚:纪念刚刚在英国染新冠去世的傅聪:钢琴是他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


一枚园地新年献词 || 穿空击水,破浪而行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共183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